/ 北京_谢引风
从历史视角观察,自电影诞生百余年来,它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始终与音乐保持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电影音乐,则是音乐同电影这两大艺术门类有机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它与具有较强客观性和明确指向性的影片视觉形象相融合,以体现综合性的美学原则;另一方面,电影音乐也承载着音乐与生俱来的主观性与感情表达直接性,在服务于影片基本的叙事表达的基础上,能够超越画面所传递的时空维度,扩大影片的情感张力,从而补充和深化影片之于观众的艺术感受。
传统印度电影多以曼妙奢华的歌舞场景闻名于世,体现出独特的民族与地域特色。近年来,印度电影迎来了全新发展时期,逐渐活跃于世界范围的电影大舞台。其中,《三傻大闹宝莱坞》堪称新时期印度电影的典范。笔者认为,促成该片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正是影片对于电影音乐的合理运用。本文旨在探讨该影片音乐元素与其他电影构成元素的依存方式和构成模式,分析新时期的印度电影音乐对于印度传统歌舞元素的喜剧性颠覆。
人物是电影的构成主体之一,音乐作为一种提醒观众识别角色化人物及其情感基调的重要符号,被广泛应用于电影功能叙述和影片主题诠释之中。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不管是影片主题曲还是插曲,均在一定程度上指代了特定的角色化人物,并契合了影片试图塑造的人物形象与情感。
主题曲《他如风一般自由》共出现九次,总体看来,主题曲所吟唱的内容以及传达的意境,均是为男主角“兰彻”的个人形象塑造而服务的,试图将其刻画为一个内心纯净、与众不同、超脱豁达的男子。歌曲的第一次完整呈现是在法兰、拉朱(兰彻好友)得知其行踪之后。耳畔响起印度传统吹奏乐器班苏利笛的声音,空灵悠长。一段天籁般纯净的印度男子嗓音闯入观众“耳帘”,眼前的空镜头呈现出绵延广袤的葱郁森林和蜿蜒盘旋的公路景色,观众开场时的神经紧绷瞬间化作全身心的放松。这首《他如风一般自由》被音乐编导巧妙地凸显出来,却又恰到好处地延伸于画面之内,一切浑然天成。同时,全曲还体现出一种微妙的宗教朝圣之感,仿佛是要把观众领入一片圣土。无论从听觉还是视觉上,都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声画巧妙结合,张力十足,作为电影主题曲的首次亮相,着实令人震撼。
插曲《给我阳光》谱写出了悲剧人物“乔伊”有心却无力改变教育现状的哀歌,也是对印度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控诉。插曲以钢琴单旋律引入完整的吉他弹唱,动人的歌声配合着聚焦乔伊的长镜头颇有几分悲天悯人的叹息,积极高亢的曲调却由于那情那景而增添了悲伤的韵味,也为他的自杀埋下伏笔——“希望有一刹那,让我为自己而活”。值得一提的是,该曲是片中唯一一首引用英文歌词的音乐。它以吉他作为主要伴奏乐器,不管在旋律、和声、配器还是语义表达上,都充分融入了西方流行音乐的元素,朗朗上口。这使得该插曲在为数不多的几次出现中,依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男女对唱插曲《Zoobi Doobi》描绘了男、女主角的纯洁爱情,并将这种美好的情感通过八次音乐的铺陈而变得更为具象化。插曲以歌舞形式完整呈现,它具有典型的印度宝莱坞歌舞风格。在雨中、月下、宫殿等场景中,画面所运用的技术和调度,均吸收了大量MTV化的视觉呈现方式,以各种精致的视觉效果来表现歌舞的艺术魅力,在直观印象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歌舞的节奏和激情的迸发不再受限于场面的调度;新剪辑元素的添加渲染了歌舞的情绪;民族歌舞律动与流行元素的结合提升了音乐的感染空间及力度,也为男、女主角的感情发展提供线索与可能性。此外,插曲《一切顺利》是片中积极乐观、逆流而上的青年们的欢歌,揭示了影片的喜剧化主题;插曲《永不放手》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与新生,是一段生命的礼赞。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印度电影音乐甚至比印度电影本身更具有艺术价值。它除了烘托与升华电影的表象内容之外,有时还能传递导演所希望表达的影片隐藏主题。一方面,它可以以特定的风格和凝练的情感刻画来充实剧中主要的人物形象,展现影片的主题情怀;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歌词的存在,影片歌曲在塑造人物形象、渲染场景氛围时的意义表达才更为直接、明晰,以吸引观众注意力。
基于某种特定场景和情节之上的电影音乐,能够针对该场景中演绎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在具体场景中的感情发展变化,进行必要的铺垫、烘托、渲染。它的使用往往在营造喜剧性高潮和推动情节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是其他艺术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①《三傻大闹宝莱坞》在音乐细节上也进行了精心设计,通过音乐、音响以及画面的有机融合,使其成为影片具有符号性的表情要素,从而超越了自身的界限,向其他电影元素的界域渗透。
以影片开场,法兰、拉朱由机场奔向学校天台的片断为例,共出现了三段场景音乐。第一段,法兰在飞机上接到匿名电话,场景音乐以画外厚重沉实的定音鼓以及画内飞机涡轮发动机产生的巨大轰鸣作为铺底,配以钢琴低沉的不和谐音程组合,旋律呈波浪状重复,表现出人物内心焦灼不安的忐忑情绪,也为场景营造出一种神秘、诡异的氛围。随着画面推进,音乐愈发急促,开始融入小提琴渐强的短顿弓齐奏,模进的旋律同样极不和谐,音乐发展到最激烈部分时突然随人物的倒地戛然而止。
第二段,法兰和拉朱乘坐的轿车在公路上疾驰时,背景音乐充满了阳光、明朗的喜剧色调,弦乐运用拨弦、拉奏两种演奏方式与铃鼓、颗粒感极强的钢琴跳音和长、短笛跳跃明亮的音色交织在一起,在人物的急速狂奔中,音符也仿佛在明媚的城市中穿梭,连续的上行模进勾勒出人物俏皮、欣喜的精神状态。
第三段,法兰和拉朱奔至学校天台,遇见在校时的对手查图。在双方对手戏和一连串正、反打镜头之后,查图狡黠一笑,管弦乐响起,通过摇、推镜头,将画面主体由三人全景转到墙面“Sept.5”的特写上,铜管乐合奏以及速度微向前倾的弦乐四连音营造出紧张感。一个沉闷的鼓声后,导演运用插叙手法使画面转回十年前查图在天台向兰彻挑战的场景,他带着哭腔立誓,此时隐隐传来单簧管略带忧郁和哀婉气质的单旋律独奏,表现出对查图在妒忌、教条与拜金的桎梏中度过一生却不知悔悟的悲悯与讽刺。
音乐对于影片情节的推动与结构意义,于此可见一斑。类似的音、画交互情况在影片中还有大量体现。采用这样的手法,不仅省略了形象表达的艰涩,也为观众提供了心理感受的空间,从而发挥了音乐、音响可能对观众的直觉所产生的冲击作用。全新的音响理念、多元素的音乐风格与不同场景的合理结合,是该剧得以取胜的法宝。同时也不难发现,印度电影音乐不仅在制作技术上已达到高度专业化和系统化的水准,它在艺术上更为戏剧化和情节化的发展也使得影片最大限度地凸显了印度的自然风光和民族传统,并越来越多地糅合了西方现代的做派与风格。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最独特的元素,画面的连续创造了运动,镜头组接的长度和幅度又带来了节奏,且最关键的作用是激发出新的意义从而创造思想。②音乐蒙太奇则正是借用了这一概念。③当一组镜头需要利用音乐来组接时,音乐便成为了连接这些镜头的纽带,使影片的剧情衔接合理自然、叙事推进顺理成章。另外,由于音乐具有时空的随意性和情感的参与性,音乐蒙太奇手法也能赋予这组画面以镜头之外的含义,实现了对画面直接表意的拓展。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音乐蒙太奇手法被数次采用。如插曲《给我阳光》第三次出现前,《一切顺利》的欢唱还未结束,随着遥控模型飞机摄到乔伊自杀的画面,音乐声戛然而止。此处运用表现性声音蒙太奇手法,主角们慢镜头奔跑,利用放大主观音响而突出人物的喘息声,将细节化声音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表现出来。
拉朱被勒令退学,一边是困苦潦倒的家人,一边是肝胆相照的好友,他无法抉择。此时声画对位与超时空的音乐蒙太奇的手法运用极为巧妙。教授留声机里洪亮磅礴的女高音与拉朱内心的苦痛纠结形成对比,画面中的现实空间和人物的心理空间形成强烈反差,声画对位;拉朱家人和兰彻的黑白回忆画面不断闪回,插入在顺时空的办公室场景里,结合美声愈发激昂的演绎,形成超时空音乐蒙太奇。
当影片发展到法兰试图说服父亲、拉朱参加面试的情节时,导演采用了平行蒙太奇、交叉时空音乐蒙太奇的手法,分为法兰劝说父亲和拉朱面试两条线进行。虽然以叙事的视角来看,两者均在叙述不同时空的不同事件,但最终法、拉都获得了期望的结果。音乐的前半段始终在进行抒情性的铺垫,当一切尘埃落定,场景音乐为渲染氛围,转变为同一段欢欣鼓舞的旋律,生动地刻画了法兰和拉朱内心的激动欣喜感激之情,增强了影片表现力。
音乐的融入无疑强化了影片画面与叙事的节奏感,更为重要的是,在它成为蒙太奇手段的要素后,可以为影片创造出更丰富的含义。在印度电影中,音乐蒙太奇重在强调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关系、结合方式(包括同步、对位、平行)以及音画结合的表现形式(画内乐、画外乐)等关系。④它除了利用基于传统民族音乐元素和时代文化特征来营造的时空特色之外,还充分运用了音乐赋予镜头内外的韵律与情感渲染力,从而促成了电影画面与叙事之外的合理延展。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伴随着新时期印度电影音乐文化变迁的,是东西方艺术文明的融合、并置、延伸和发展。
不可否认,印度电影音乐的成功得益于印度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音乐特质。不同民族与信仰的融合、多元化的语言发音形式为印度电影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众学生祈祷考试通过的桥段令人过目难忘。此处运用极富印度民族色彩的宗教音乐,使其若隐若现地穿插于众学生祈求神灵庇佑以通过测试的画面中,为印度传统文化背景的交代增添了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浓墨重彩的一笔。音乐、画面和台词的步调一致,所表达的情绪与情调也完全相同。背景音乐与当地文化巧妙融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音乐桥段,颇具韵味。
另一方面,在印度传统音乐成为作曲家们不竭的创作源泉的同时,非印度传统的因素(如西方艺术音乐以及流行音乐)又为印度电影音乐的创作注入了新的元素。所以,与其说《三傻大闹宝莱坞》是一部典型的宝莱坞歌舞片,不如说它是结合了印度传统歌舞片元素的颠覆化喜剧。它一方面巧妙运用了印度宝莱坞电影事业所奠定的牢固歌舞基石,另一方面又不失时机地融合了西方好莱坞的当代类型片表现手法,在影片叙事、内容以及画面剪辑、摄影上都十分讨巧。电影音乐方面,其配乐也令人啧啧称奇。它采用了有别于印度传统的现代印度音乐元素,是一种折中的、集大成的音乐风格。该片的音乐在保留原有印度文化特质的基础上,有选择和有目的性地消除了一些相对敏感的地域、等级、宗教等符号。这种具有极强包容性以及文化符号特质的现代印度音乐有效地避免了具体地域性的身份认同,从而在空间上取得了相当广阔的流行强度与文化认同感。
从传统意义上讲,印度电影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场面曼妙奢华,内容逃避现实。在两个多小时的娱乐时间里,印度电影总是融汇了情节剧、悲剧、喜剧、暴力场面以及“万花筒”式的歌舞升平。⑤而诸如《三傻大闹宝莱坞》等新时期的印度电影却打破了这一传统。影片直面当下印度教育界的填鸭式应试教育模式,结合片中大量的音乐构成元素,抨击学校在弱肉强食的成绩高、低等阶层观念中,培养着一批又一批高效能的“思考机器”。这种所谓的高等教育的原始竞争,禁锢着一代本应最为活跃的人群,泯灭了他们独立的思维能力与个性。电影的这一切入点让很多人感同身受,对于那些遭受过思想压抑与束缚,抑或是被生活逼迫得连梦想二字都视做奢侈的人,笔者相信在观影后,他们或多或少都能找回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此外,影片不论在音乐上还是在画面上的叙事都足够严谨。每一个足以让听众(观众)落泪和开怀的情节背后皆有充足的铺垫,或是严肃地激化各种矛盾,或是以人性的光辉令人动容。因此,影片音乐也始终保持着强烈的起伏与张力,让观众的情感得以充分释放。
新时期的印度电影音乐文化就像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现代化的冲击和影响。如何在存异中求同,如何顺利化解这些矛盾冲突,如何在“民族”与“世界”这两个关键词中寻找到一个巧妙的平衡点,新时期的印度电影音乐给予我们许多启示。因此,通过借鉴新时期印度电影音乐吸收时代元素的成功范例,对于当代中国电影音乐在保留民族传统音乐特征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走向世界,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① 曾田力、雷伟:《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② 〔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136页。
③ 蒙太奇是对电影中镜头组接的一种称谓。它的具体含义是,当两个单独的镜头被组接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单个镜头各自所没有的意义,即1+1=X。
④ 侯燕:《音画统一与视听合一——电影音乐特性研究》,《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1期。
⑤ 张谦:《世界音乐文化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