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雷锋的成长史:评谭仲池、彭海燕合著的长篇传记小说《雷锋》

2013-08-15 00:54:08何镇邦
文艺论坛 2013年4期
关键词:心灵史安山模范

○ 何镇邦

2012年,雷锋牺牲五十周年。是年春天,神州大地重起学习雷锋的热潮,人们运用各种文艺形式宣传雷锋的事迹,重温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以期在新的历史时期更深入地开展学习雷锋的运动,发扬雷锋的精神。仅长篇小说而言,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黄亚洲的《雷锋》,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出版了谭仲池、彭海燕合著的《雷锋》。这两部长篇小说我均读过,各有特色。近日我比较从容地读了谭、彭合著的长篇传记小说《雷锋》。窃以为此作在描写雷锋的成长,尤其是描述他作为道德模范的成长过程,还有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描写他的情感世界、爱情经历,还有关于雷锋故乡风情描写等方面,显得更有特色,因而更具一种难得的艺术魅力,可以当作一部关于雷锋成长的心灵史来读。雷锋作为一位举世闻名的模范人物,他的事迹流传了半个世纪,影响了几代人,要在纪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艺术虚构,实属不易。谭、彭合著的长篇传记小说《雷锋》,在这方面做了很有意义的工作,值得赞赏。

生动而真实地描述雷锋作为一个道德模范的成长过程从而深度开掘其成长的心灵史,是谭、彭合著的《雷锋》最为鲜明突出的艺术特色。

雷锋小时候叫庚伢子,后来取名雷正兴,直到他报名到鞍钢当工人时才改名为雷锋。他出生于湖南长沙城外望城县一个叫简家塘冲的贫困农民家里,父亲被日本人打伤而致死,哥哥因工伤而夭折,小弟弟也活活饿死,母亲因被唐家地主七少爷凌辱在他七岁时上吊自杀。七岁的庚伢子,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在黎明前最黑暗的岁月里,他求过乞,当过地主家的猪倌,熬过人间的各种苦难。九岁时的庚伢子,迎来了亲人解放军,感受到“日出”后的温暖。当年的地下党员解放后的彭乡长彭德云不仅让他得到温饱,还送他上了学;后来他又到望城县委书记张兴玉身边当了小秘书,成了国家干部。此时的雷正兴出于朴素的阶级感情,感谢共产党。开始时,他对共产党只是出于报恩的朴素的感情,但后来他从治理沩水的工地上,从开发团山湖农场的战斗中,尤其是报名到鞍钢当了一名钢铁工人,直到千方百计、软泡硬磨当上了人民解放军,他逐渐成为一名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一名在平凡的工作中作出不平凡业绩的英雄模范。

小说中写雷锋做了大量的好事,都是出于一种自觉,决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图表扬,出名声。从大处说,他从县委书记的秘书自动到农场当了拖拉机手,从家乡湖南望城到鞍山成了钢铁工人,后来,又千方百计软泡硬磨参了军,当了一名人民解放军的战士,都是出于革命的需要。从小处说,在鞍钢时他设了个节约箱,他的伙伴乔安山说:“平时我没少见雷锋往这箱子里放回收的螺丝钉啊、垫圈啊、机器上的各种老零件啊、有色金属的一些啥的,我们这一拨人里头,其实应该他是放得最多的啊。”可是翻那节约箱的登记簿,雷锋从来不登记,难怪乔安山感到纳闷,“咋没他的登记呢?他咋不登记呢?”还是于主任解了密:雷锋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他在增产节约表彰大会上发言说:“节约是党的事业的要求,勤俭节约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这次有幸被评上厂里的节约标兵我很光荣,但我真的不是为了当先进才这么做的。”于是接着告诉乔安山:“你看,他还真是说到做到,不留名,这就完全证明了,他真不是为了当先进、图表扬才这么做,境界啊!”

1960年夏天,抚顺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作为解放军战士的雷锋从仅有的203元的存折中取出200元送到望花区的城市人民公社——和平人民公社,只给自己留下3元钱。他的战友乔安山的母亲生病,他就给寄去了50元钱还有营养品,而且用的是乔安山的名字。

这就是无私奉献,处处想着党和人民,处处做好事的雷锋。在很多细节描写中凸现他的共产主义精神,闪耀着他作为道德模范的光辉。

作品中还描述了这么一个情节,到部队采访雷锋先进事迹的两位记者佟希文与李健羽请连队指导员帮助组织了一个雷锋不在场的座谈会,想听听雷锋朝夕相处的人各自对他的看法。记者们果然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有的人说,雷锋在熄灯之后跑到路灯下读毛选,不是违反了部队的“内部条例”吗?有人说,雷锋有些行为是“不务正业,爱管闲事”;雷锋所在的排长认为关于雷锋出大名的捐款事情,动机还是有问题的;等等。这一描述更增强了关于雷锋先进事迹的描写的真实性,也更加突出了雷锋作为一个道德模范的光辉形象。当然,关于雷锋作为一个道德模范的成长史描述,是他的心灵史的一个主体部分。

谭、彭合著的《雷锋》另一个闪光之处是关于雷锋情感世界的揭示,尤其是关于雷锋与王俐伶恋爱经历的真实动人的描写。这一描写更深刻地揭示了雷锋丰富的感情世界,也使作品成为一部全面描述雷锋成长的心灵史。

雷正兴与王俐伶,在小学上学时就是好朋友,在团山湖农场相处的岁月里产生了朦胧的恋情。作品的第三部“青春梦”的第25小节中有一段雷正兴同王俐伶在乱葬岗上共同守护拖拉机以免洪水淹没度过难忘一夜的描写,写在共同的战斗中萌发清纯而朦胧的爱,相当动人,也相当美好。雷正兴当时是农场的拖拉机手,王俐伶为了他也调到农场工作。雨后河里水涨,有可能淹到拖拉机,作为拖拉机手,雷正兴当然着了急,于是把扮桶当作船,用长棍子艰难地撑着扮桶向乱葬岗罐子坡高地划去。雷正兴在高地上守护着拖拉机,王俐伶看喊他也不回,也赶到高地上陪同他一起守护拖拉机。在月夜中,他们一起唱《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雷正兴却更怀念他那冤死的妈妈……在这一段描述的最后,作者这样描写道:“水终于没有在这天夜里淹到拖拉机,雷正兴和王俐伶,在松木与桃木的清香包围下,在恐惧与激动交织着的复杂情绪里,度过了安全却并不安宁的一夜。”

雷正兴与王俐伶的爱情的幼苗经过这一夜,终于破土而出。但是,张书记觉察到之后,为了雷正兴的前途,毅然掐断这个爱情的苗子。因为王俐伶死去的父亲曾经是国民党的军官,而雷正兴根正苗红,表现又好,前途无量。于是张书记把王俐伶送到湘潭上了学,又当面警告雷正兴不能同王俐伶发展关系。但既然爱的苗子已在雷正兴心中发了芽,就很难完全掐死。尽管王俐伶去了湘潭,他也到了鞍山,还是忘不了她。给她写了好多收不到回信的信,碰到有什么事时还要给她写信;易名为易毓秀的唐采薇追到了鞍山,暗恋着他,他也不予以理会;他一直记着王俐伶临别说的话:“你不当上解放军,我死不瞑目!”终于软磨硬泡当上了兵;当了兵之后,驻地一位姑娘长得像王俐伶,他居然冒着违反军纪的危险,被人拉去“相看”;……直到他牺牲前返回望城探亲,得知王俐伶同他们一个发小石柱子结了婚,他才悲痛地结束对王俐伶的思念。

雷锋(雷正兴)同王俐伶的恋情,贯穿作品的始终,是雷锋感情线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写雷锋对雷家亲人的感情,对回乡青年模范范洪健的崇拜与怀念,对唐采薇(易毓秀)兄长般的感情,甚至对曾经把他选调到县委后来成了“右派”的黄丽芬大姐的感激关怀之情,处处表现出雷锋丰富而善良的情感世界,这对于刻画雷锋这个共产主义战士,人们敬仰的道德模范的丰满形象当然是必不可少的笔墨。

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当然还有不少特色。

在结构上,作者采用一种以雷锋成长为序的单线结构,从庚伢子七岁丧母落笔,由苦难的童年时代,迎着朝阳成长的少年时代,做着“青春梦”的青年时代以及参军后立功、受奖、牺牲等四个部分组线,分别冠以“黎明前”、“日出”、“青春梦”和“霞满天”等标题。这四个部分,恰好描述了雷锋由一个苦难的孩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道德模范的历程。这种单线结构,比较集中地描写了雷锋的成长过程,也比较深入地开掘了雷锋的心灵史,并折射了时代社会对雷锋成长的影响。这种结构形式,看似简单,其实得体,也相当丰富,比起那些盲目追求史诗效应的宏大结构来,更值得称道。

作者是雷锋的同乡,熟悉雷锋家乡的山山水水和民风民俗,在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述雷锋的成长史同时,对湘中的风情也做了动人的描写。诸如开卷时写雷锋母亲的葬礼,卷末时描写雷锋牺牲前回乡探亲的“收脚迹”过程,都是一种乡间民俗,这些描写,不仅增添了雷锋成长环境的民俗色彩,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情色彩,因而更加感人。

作品的语言简洁、富于表现力,还融进少量如“何解”之类的方言,读来颇有韵味。

猜你喜欢
心灵史安山模范
家庭版的“雷锋班”
科教新报(2023年7期)2023-08-09 13:06:41
《贝加尔心灵史》
海外星云 (2021年7期)2021-08-26 08:56:22
从平江起义走来的模范红十二团
疫情下的笔试
环球时报(2020-04-07)2020-04-07 04:14:38
让雷锋精神永生
做人与处世(2017年7期)2017-05-20 11:53:32
灵修与朝圣——次仁罗布的“心灵史”书写
阿来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2:57:38
“被遮蔽的心灵”
——从叙述者“我”的角度解读心灵之作《心灵史》
名作欣赏(2016年26期)2016-07-16 15:18:21
模范邨
——给祖母
诗选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3
模范护工
安山煤矿快速定量充装防寒闸门电、液控系统设计
河南科技(2014年22期)2014-02-27 14: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