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艳[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文法系, 河南 巩义 451200]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农事”一词,从现存的资料看,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七年》:“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礼记·月令》中也有记载:“季秋之月乃命冢宰,农事备收。”综观之,“农事”一词指耕耘、收获、贮藏等农业生产活动。朱熹《诗集传》为农事诗作出一个简单的界定:“凡为农事而作者,皆可冠以豳号。”郭沫若最早使用“农事诗”概念,认为《诗经》里的农事诗是“《诗经》里纯粹关于农业的诗”。①这是狭义的农事诗,指《诗经》中描述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歌。
当代学者大多将农事诗的范围扩大,罗丽、杨亚军《中国古代农事诗概述》认为“农事诗就是指以农业为主要题材的诗歌和直接与农业相关的诗歌”。韩国学者李宇正《关于〈诗经〉农事诗的几个问题》认为农事诗是“指那些以描述农事以及与农事有关的政治、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的诗歌”。韩永红的《论唐代农事诗》认为“其内容只要与农村、农业、农民生活中的某一方面相关,便属于唐代农事诗的研究范围”。本文借鉴学者们的观点,将表现农业生产活动、农民生存状态、农村民风民俗、赋税徭役、自然灾害、农村凋敝景象和农村畜牧业、林业、渔业、宗教、政治等活动的诗歌都纳入“农事诗”的范围。那些描绘田园优美风光和闲适生活的牧歌式的田园诗、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则不在此范围之内。按照此标准,杜甫的农事诗有86题101首。对于杜甫农事诗的专门研究,目前国内学界尚属空白。
杜甫的农事诗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民风民俗、诗人亲自参与或者督导的农事活动、农民的生存状况和农村凋敝的景象。
杜甫农事诗反映了唐代的耕作方式、捕鱼方式、品种繁多的农作物等农业生产状况。唐代北方地区使用牲畜犁耕,但西南地区仍是刀耕火种,如杜甫在夔州时所写“田费火耕”(《戏作俳谐体遣闷》),属于中南地区的湖南也采用这种古老的耕作方式“,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铜官渚守风》)。“水耕”指湖南一带蓄水浸田,开春后耕耙“,春火”即火耕,指湖南一带春季放火烧山,以草木灰作肥料。唐代普遍采用牲畜拉犁耕地的方式,如在潭州“: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蚕谷行》)杜甫在夔州就采用牛耕方式“,秋耕属地湿,山雨近甚匀。冬菁饭之半,牛力晓来新。深耕种数亩”(《暇日小园散病》),秋雨过后趁土地湿润加紧秋耕,且要深耕,可见杜甫是很讲究深耕细作的。
水利对农业至关重要,及时灌溉才能保障丰收。在成都,杜甫也曾凿井开渠灌溉农田,“凿井交棕叶,开渠断竹根”(《绝句六首》);在三月春汛到来,江面上涨的时候,用竹筒连接引水灌溉“:连筒灌小园”(《春水》)。在夔州,邻居冯都使用细石砌渠,杜甫则把清泉引入池塘以便灌溉“: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自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系舟盘藤轮”(《宿花石戍》)之“盘藤轮”指废弃不用被葛藤缠绕的田间灌水车轮,可知当时还用水车灌溉。
农作物的种植讲究因地制宜,由“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秦州杂诗》)可知秦州百姓已懂得依据土壤、日照等情况选择合适的作物。“种幸房州熟,苗同伊阙春”(《茅堂检校收稻》),说明当时湖北的早熟稻种已经在四川种植,农民已经懂得引进优良的水稻品种。
杜甫农事诗中涉及的农作物种类十分丰富。粮食作物有大麦、小麦、红稻、白稻、粳稻、豆子、黍、粟、稷等,蔬菜瓜果有藕、韭、笋、冬菁、辣椒、莴苣、马齿、苦苣、柑橘、葡萄、山楂、梨、枣、梅、杏、花红、蒲鸽、秋菰、瓜薤、芹菜、芋、栗、橡子、黄独等,经济作物有苜蓿、栀子、麻、松子、棕等,还有苍耳、藜藿等野菜。如“力难及黍稷,得种菜与麻”《(喜晴》)“,一县葡萄熟,秋山苜蓿多”(《寓目》)“,楂梨且缀碧,梅杏半传黄”《(竖子至》)等。
杜甫农事诗还多次描绘捕鱼情形,如《泛溪》写儿童捕鱼;《观打鱼歌》写渔人用大网捕鲂鱼,可知在唐代,绵水之东津盛产鲂鱼;《又观打鱼》写渔人用网和叉捕鱼的情形。
中国的传统节日带有鲜明的农业文化色彩,杜甫农事诗中涉及的节日有社日、人日、清明、寒食、晦日、元日、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如“报效神如在,馨香旧不违”(《社日》),写祭祀土地神。“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人日》),写人日喝柏叶酒,女子头上戴“人胜”的习俗。东方朔《占年书》“: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阴雨,则有灾。”所以人们以人日的天气情况占卜终年的吉灾,晴为吉,阴为灾。杜甫曰“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人日》),担心来年的庄稼收成不好。“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醉把茱萸仔细看”(《九日蓝田崔氏庄》),写重阳节佩茱萸、赏菊、饮菊花酒。“蒸裹如千室,焦糟幸一”(《十月一日》),写夔州百姓在十月一日制作蒸裹、焦糟。
杜甫的农事诗详细记录了秦州、夔州的风土人情、风味小吃等。如“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戏作俳谐体遣闷》),写夔州家家养鸬鹚捕鱼,顿顿饭不离黄鱼。“於菟侵客恨,作人情”(《戏作俳谐体遣闷》),可知当时夔州农村尚有老虎出没村庄。“”是当地人的馈赠佳品,用蜜和米面,搓成细条,用油煎熟,似今之馓子。《槐叶冷淘》记录了杜甫在夔州吃过的用槐叶汁和面制作的一种凉面,详细介绍了原料、制作方法、注意事项、食用配菜以及色泽口感“。空荒抱熊罴,乳兽待人肉”(《课伐木》),可知夔州时常有熊罴和乳虎出没。
夔州当地的风俗是重男轻女,男主内,女主外,女人不但要砍柴、卖柴以应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还要冒着危险背贩井盐。加之遭遇丧乱,很多女子四五十岁尚未出嫁,《负薪行》对夔州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厚的同情。《南池》对阆州淫祀陋俗表示感慨,《火》批判了击鼓、烧山的祈雨陋俗,并认为“水旱其数然,尧汤免亲睹”,认识到水旱灾害是人力所不可抗拒的因素。
困居长安时,杜甫有诗《叹庭前甘菊花》《秋雨叹》,可知杜甫曾在庭院里种植中药材甘菊花和决明。在成都和夔州,杜甫都曾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在秦州拆除葫芦架(《除架》),在草堂,剪伐混杂在枸杞里的皂荚树,以使枸杞茁壮成长(《恶树》),带领孩子们铲除草堂附近的毒草,且将除掉的草运到水中堆积起来沤烂(《除草》)。“细雨荷锄立”(《暮春题西新赁草屋》)“、荒葵欲自锄”(《秋野》)“、风落收松子,天寒割蜜房”(《秋野》)“、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白露》),记录了杜甫在西亲自参与锄地、收松子、割蜜、查看果园等农事活动。
晚年的杜甫一直为疟疾、头风、消渴等病痛折磨,但他在从事力所能及的农事活动之外,也不停地督导孩子和仆人从事农事活动。在夔州时,督促宗文带领仆人修建鸡栅(《催宗文树鸡栅》);招呼童仆趁雨后墒情好种莴苣(《种莴苣》);督导童仆上山砍伐竹木,用空心苦竹编制篱笆以防虎患(《课伐木》);秋冬之际,向当地居民请教如何保护园中果木、药材、蔬菜安全过冬(《小园》)。
在成都营建草堂时,杜甫曾在草堂周围种植很多树木,《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数百栽》等记录了种树之种种情事。杜甫选种树木的标准有二:一是道德标准。他种松竹,是因为松竹具有坚忍不拔的品质可做精神食粮。二是经济标准。他种桤树,是因为“饱闻桤木三年大”(《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数百栽》),种桃树,是因为“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②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繁苛的兵役、赋税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大量农田荒芜、村庄废弃。杜甫的农事诗对此有真实的记录。757年春农村的情况:“丈夫则带甲,妇女终在家。力难及黍稷,得种菜与麻”(《喜晴》),毕竟还有妇女在家,可种菜与麻;757年8月杜甫回羌村时已是“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羌村》)。759年春,郭子仪等九个节度使大败于邺城,四处抓丁,杜甫此时从洛阳返回华州,目睹了百姓遭受的兵役之苦,《石壕吏》记述了三子都已上战场,两子已阵亡的老妇也被抓去服役的惨剧。农村则是满目荒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无家别》)767年夔州已是“空村唯见鸟,落日未逢人。”(《东屯北崦》)
除了赋税徭役,农民生活还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754年秋,霖雨六十余日,秋作物严重减产,杜甫《秋雨叹》“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即是对此的真实记录。759年入春以来关中大旱,百姓饥馑,杜甫《夏日叹》记录了旱情的严重,百姓的苦难。即使风调雨顺,农民所种的庄稼也都充了军饷:“子实不得吃,货市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甘林》)
杜甫从出生到35岁西入长安之前,主要生活在以巩县、洛阳、偃师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因而深受中原文化尤其是中原农耕文化的影响。中原的农耕文化所包含的以农为本、民胞物与等思想在杜甫的农事诗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孟子强调民以食为天,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可见孟子在重视粮食生产的同时,还重视林、牧、副、渔业的全面发展。杜甫深受孟子思想的影响,且在多年的漂泊中,接触了大量的农民,亲自参加了多种农业生产活动,深刻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所以他说“谷者命之本,客居安可忘”(《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向毕》)、“所务谷为本”(《述古三首》),他期待着“男耕女桑不相失”(《忆昔二首》),“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蚕谷行》)的太平生活。杜甫不仅重视粮食生产,还重视蔬菜、瓜果、中草药等经济作物,有诗曰“冬菁饭之半”(《暇日小园散病》),可见诗人很懂得“瓜菜半年粮”的道理。
先秦儒家一贯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杜甫却是热爱劳动的,他不但亲自种植草药、除草,还虚心向当地农民请教修筑禾场、保护果树、药材过冬之事:“筑场看敛积,一学楚人为”(《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问俗营寒事”(《小园》)。
一个热爱劳动的人,也一定会热爱劳动人民。③杜甫与劳动人民关系融洽,当邻居们知道杜甫回来时,“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欷”(《羌村》),有的还带着酒食到家里看望他“: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浊复清”(《羌村》),杜甫“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羌村》),对百姓的遭遇深表同情。在成都和夔州,杜甫更深入地接触了劳动人民“:牧童斯在眼,田父实为邻”(《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还时常到处串门:“明朝步邻里,长老可以依”(《甘林》),用自己种的蔬菜招待客人“: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有客》),把自己种植的药材送给邻人“:药许邻人”(《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邻居们也会送东西给杜甫:“邻家送鱼鳖,问我数能来”(《春日江村五首》)“,小子幽园至,轻笼熟柰香”(《竖子至》)。杜甫对家里的僮仆也能平等相待。家里的饮水竹筒断了,阿段不声不响去查巡、修理,半夜时分正当杜甫口渴难耐时“,传声一注湿青云”(《示獠奴阿段》),一股清泉注入水缸,杜甫于是写诗赞扬阿段出入于虎豹群中的勇敢。又一次饮水竹筒坏了,信行冒着暑热,翻越崖谷,来回走了四十里将之修好,日落时分回来已饥肠辘辘,面色赤红。杜甫写诗《信行远修水筒》,叙述事情的经过,赞美信行头脑聪明、办事麻利,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这是杜甫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的来源。宋人黄彻说“老杜似孟子”(《溪诗话·卷一》),杜甫继承了孟子的仁爱思想,而且有所扬弃,不管“达“”穷”总能够推己及人,甚至舍己为人。他能够“遗穗及众多”(《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拾穗许村童”(《暂往白帝复还东屯》)“,枣熟从人打”(《秋野五首》)。在收获的时候还要分些稻谷给仆人“,西成聚必散,不独陵我仓”(《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向毕》)。杜甫的仁爱思想还推及到世间的幼小生灵,他“筑场怜穴蚁”(《暂往白帝复还东屯》)“,盘飧老夫食,分减及溪鱼”(《秋野五首》)。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的地主阶级家庭,他如何成长为一名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人民诗人,我们或许可以从杜甫的农事诗中找到一部分答案。杜甫35岁以后开始与农事活动有了密切联系,“正是由于他亲身参与体力劳动,才使他逐渐理解了劳动人民,突破了封建文人和劳动人民的精神隔膜。”④生活所迫,杜甫不得不亲自从事农事活动,但这些劳动,拉近了杜甫和劳动人民的距离,在其成长为人民诗人的道路上起了关键作用。杜甫的农事诗详细记录了诗人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生动地展示了其生活、思想、创作发展变化的轨迹。
杜甫的诗歌有“诗史”之称,其农事诗也可补史之阙。如《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对开元盛世的人口、粮食生产情况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又如《岁晏行》:“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此诗作于768年旅次岳州时,反映了当时存在的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是岁末天寒地冻渔民无法撒网捕鱼,二是米贱伤农和农民为交赋税卖儿鬻女,三是私人掺假铸造钱币。这是对安史之乱后社会现状的真实记录。
杜甫农事诗中还记录了一些植物、动物、气象等的情况。如“一县葡萄熟,秋山苜蓿多”(《寓目》)写秦州盛产葡萄和苜蓿;由《观打鱼歌》可知在唐代,绵水之东津盛产鲂鱼;“山家蒸栗暖,野饭谢麋新”(《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记录了在夔州曾吃到野生麋鹿肉。麋鹿又称“四不像”,是我国著名的特产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但野生的早已灭绝。“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水槛遣心》),说明蜀地晚上下雨白天晴。夔州766年春夏大旱而秋季多雨,这年杜甫写了多首以雨为题的诗歌。这些农事诗对于研究唐代成都、夔州等地的植被、动物分布、气象编年等自然科学具有一定的价值。
① 郭沫若.从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J].郭沫若全集(历史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405—433.
②③ 萧光乾整理.萧涤非杜甫研究全集(上编)[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42,43.
④ 韩成武.稼穑分诗兴,柴荆学土宜——漫谈杜甫的耕耘生活[J],河北大学学报,198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