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静宝[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 南宁 530006]
作 者:卢静宝,文学硕士,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审美研究。
人类的存在,不应仅仅是物质性的生理性的,更应是精神性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人的精神生命比物质生命显得更为重要。也就是说,人的精神生命之存在状态更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而非把关注的聚焦点只局限于物质生活层面的狭小空间里。人猿相鞠别,由原始狩猎采集旧石器而农业耕作新石器,壮族先民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关系的认识,也随着物质财富的出现而产生而发展。《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里,就鲜明地展现出了壮族先民对人自身灵与肉的独特理解与看法。
一、对外在物质的适度追求。《麽经布洛陀》里的壮族先民们认为,人作为物质存在的生命体,是应当有物质的欲望的,也只有满足了这基本的物质欲望,人类才得以进一步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壮族先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人的物质欲望是不能过度膨胀的,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度的。
麽经第六卷“麽送方”篇章叙称,人们要忌谋意外之物之财。具体有:不得去到别人的鱼塘里捡鱼,不能到别人的水田里捡别人的稻谷。到别人塘里捡到的鱼会变成两个鱼头出来,到别人田里捡到的稻谷成装两谷仓。不能到外面去捡人家掉失的钱财,捡了就不见三文银,分不见三贯钱,算不成四两的,你就会招引鬼来要这钱去了,但那个鬼却还在这里,那个殃怪还是在近邻。他们还要来勾去你的魂。所以谋求这些意外之物之财,是无用的,是不好的。那样做只会亏了自己的身体,会伤害到自己的骨体的。而且还会丢了祖宗的面子,又造成老人去世。在此,经书明确指出,人们不能不应不得谋求不属于自己的财物。否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是壮族先民对财物的一个朴素的理解。
麽经说到,以前人们在祖神布洛陀的指点下去远方取到了稻谷种回来,播种到人们的旱地和水田里。经过人们的辛勤劳作,最后稻谷大获丰收,人们糯谷满仓,还可以用来酿酒喝,人们生活很安乐富足。但后来又有一家人拿稻谷去舂做糍粑、做米浆、做年糕等,滥吃滥做,结果致使稻魂逃散,造成稻谷失收。后来又在祖神的指点下通过举行赎魂仪式,稻魂才又回来。这一则故事寓喻着这样一个道理:人们不能滥吃滥做,而必须勤俭持家,家业才能永葆兴旺。如果只是光顾着享用丰盛的物质财富,就会坐吃山空,人们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就不能得以延续。而在《麽经布洛陀》里,凡是出于私心贪财的,必会引来种种不一的灾厄。通过祖神布洛陀对这些行为的训诫和诚导,更是鲜明地反映出了壮族先民对物质财富的看待。
二、在精神上追求更高更好的境界。壮族先民们在强调不能过分注重物质财富、主张对物质欲望适度追求的同时,壮族先民们转而向内祈求人自身精神生活的丰富性。这种注重内在精神生命胜于外在物质生命的生态审美意识,更多地体现在壮族人们对审美意识人生的崇尚与偏好上。这在《麽经布洛陀》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宇宙从何而来?世间万物从何而成?这是人类自蒙昧时代就开始思索与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壮族先民对此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而最为可贵的是,壮族先民在对民办来源的探索是建立在一个物质条件并不是富裕的甚至是衣食不足的情况下的自觉积累起来的认识与经验。先来看壮族先民们对天地的解释。在《麽经布洛陀》的很多篇章里,一开篇即开宗明义地唱颂祖神布洛陀开天辟地的功绩:“三盖三皇至,四盖四皇造。”意即:“宇宙三界是王安置的,宇宙四界也是王造就的。”这里的“王”即为祖神布洛陀的代称。三界是指天为上界,地为中界,地下为下界,四界是为上、中、下三界加森林界。这里的“三界说”和“四界说”都是说世界源于物质的。这些反映出了壮族先民的一种朴素的物质世界观,已具有初步的唯物观,而这朴素的唯物观就是壮族先民们注重内在精神世界丰富的一个明证。
麽经第一卷“麽请布洛陀”篇章说到,远前还没造出天地,人们不知年月,不懂得高低与横竖,天下秩序紊乱,突然掉下一块大石头,把天地压合成了一块大磐石。后来有两只蜾蜂和屎壳郎虫,它们用坚嘴利牙把大磐石咬开出了裂缝,人们用绳索铁链把石头劈成两大块。结果其中的一块往上升变成装雷王、星星和云片的天。另一块往下面落,变成下界来装图额。图额就造出了码头造出了河沟,九头龙又造出泉水。有一片石块变成了大水牛,大水牛又造出了深深的山坳,造出河湾湖泊,造出宽宽的田峒,造出相通的道路。但那时造天在先,造地在后,结果天不能完全覆盖地,天盖地不够,就把地聚拢,形成了高山与坡地。接着又造了月亮和太阳,并规定它们两个要轮流升落形成白天黑夜。造出的天空荡无物,仙人担心天会崩会倾斜,就拿了锡块去补,这些锡块变成了青云和黑云。造成的地面高低不一,仙人担心地会崩会斜了,就拿铜块去焊接,结果这些铜块变成了黄泥红泥。天地自此造成。麽经的另外其他篇章对开天辟地的细节描述有所差别,但在由大磐石开裂而成这一主要点上,则是基本一致的。与盘古氏等其他开天辟地型神话相比,壮族的开天辟地则更多地具有壮乡的特色,即借壮族所处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多突兀险峻的岩石山岭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发思而展想,认为天与地当由此而来。这是壮族先民对宇宙起源的一个原初的探索,也切实反映出了壮族先民们对智慧人生的一个追求。
造出天地与世间万物后,面对种种神奇的自然现象,壮族先民的解释更是鲜明地体现了壮族先民对审美意识人生的偏好。比如萤火虫,壮族先民认为是它偷去了人们摩擦取火的第一粒火星才一闪一亮的,而闪电则是人们取火时冒出的第二粒火星被蜈蚣草拿去往上飞才变成的,往下飞就成了地下的火龙。又如造牛时,不同的部位则分别使用了不同的材料,牛腿是用壮族地区特有的木材做成的,牛乳头是用酸枣果做的,牛角是用五蓓子树做的,牛肉是用莨薯块做,牛肚子用马蜂窝做,牛百叶肚用书本做,牛隔膜用黑膝树做,牛尾巴用粗绳子做,牛舌头是用镰刀做,等等。因牛不同部位器官形状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材料,而且所使用材料的形状又都是在形状上与牛的器官的外形相似相近的,又都是壮族地区常见到的东西。这不能不说是壮族先民们的一种形象性的探知求索了。这更足以证明壮族先民们对内在精神世界的偏好。
如果说上面还只是壮族先民对大自然奥秘的一种不自觉无意识的追问,那么下面的这些事实就可以说是自觉有意识的探索了。
麽经中说到,从前人们还不知道造干栏房子来住,人们就像牛一样睡在山边,像鹅一样睡在水坝下面,像鸟一样睡在树梢上面。一下起雨来,人们就被淋湿透,父母不愿再这样居住,祖宗也不愿。于是人们就用木杉、五蓓子木等造出了干栏房。这种干栏房,立四根木头为柱,上面覆盖茅草,有屋檐,还有谷仓,下层储放牲畜和工具,上面住人。也许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实在是非常的简陋,但到原始农业社会时代能有如此的居住所已是比居住在潮湿的山洞里进步了好多倍。而且,壮族的这种干栏是依地势而建的,采用的材料多是就地所提供的木料,下层不住人,更是壮族先民对岭南一带潮湿多蛇虫的自然环境与气候的一种主动适应与调整。这其中,充分展现了壮族先民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聪明智慧。
在生产上,在与大自然相抗争的过程中也充分表现出了壮族先民们的爱智观。麽经描述到,从前人们的庄稼遭到严重的虫害,以致颗粒无收,人们断绝了粮食。在祖神布洛陀的指点下,人们就用矮草做脚,用粟木做腿,用竹叶壳做尾巴,用纸伞做翅膀,用杏子核做眼睛用白纸来包裹,造出了鸭子。人们就把鸭子用笼子拿到水田里放养,每天放养一两块田,每天游一两口水塘。结果鸭子在田地里帮人们捕捉了害虫,禾苗得到保护。人们才又粮丰衣足。原来鸭子是侵害人们的庄稼,但经过人们的驯养后,再放养到田里,让它们田里觅食,利用它们捕捉害虫,并进行一定的耘田,而鸭子吃东西后的排泄物又成了庄稼的好肥料,最后鸭子变成了人们劳动生产的得力助手。把鸭子变害为利,壮族先民这种对生产实践经验有意识地摸索与总结,是他们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能力与审美意识的充分体现。
壮族作为古老的稻作民族,注重对稻作生产知识的探索与总结,力求从劳动实践中逐步了解并掌握稻作生产规律知识,培育出发达、自成体系的稻作文明,最能体现壮族先民对审美意识人生的崇尚。《麽经布洛陀》对此有着最充分最鲜明的体现。在麽经第一卷“麽兵布洛陀”篇章的“麽赎稻谷魂”一节中生动地叙写说,二三月交春,人们早早起来,第一春杜鹃叫,第二春蝉鸣,杜鹃叫了就要耙田,蝉鸣了就要马上插秧,蝴蝶相邀着人们快点运送粪肥到农田里,打雷下起了大雨,父子忙着拿工具去疏通到田里的水渠,引水到田里,拉牛去犁了田,选好谷种,浸在水里三天、四天就拿出来晾晒,选好日子就拿去播种,谷种撒下土地就发芽成长,二十五天后就能扯秧,妇女拔秧扎束成一把一把的,小伙子就挑稻秧
/名作欣赏到田头,田中插秧像绣花一样,插秧过三周后禾苗就返青成长,五周后就要耘田了,初耘又复耘,到了七月稻禾就抽穗,到八月稻谷就能成收了。在这里,从运肥、犁耕、选种、浸种、播种、拔秧、插秧、耘田、长势到收成,它的时令时节、方法及周期等一整套完整的稻作生产规律知识都有了十分明确的说明。这是壮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稻作生产劳动中,通过反复观察和总结而得来的真实知识。而这些生产经验的所得所积所传,如果不是用心追求内在世界的丰富性,恐怕难以在那恶劣的环境下那么早就获得了。
三、小结。从忌谋意外之财物,到滥吃滥做受到严惩,突出的是壮族先民对物质财富不注重片面企求的态度与观点。对物质财宝适度以待的另一方面,却是壮族对智慧人生的孜孜以求。从自发无意识地探索与解释大自然的奥秘,到主动加以适应和调整自己与大自然环境的关系,再到自觉摸索与总结稻作生产规律知识,最后创建自成体系的稻作文明。由外而内,轻外在物质而重内在精神生命的状态,这就是《麽经布洛陀》里所展现的壮族先民一种内盈的生态审美意识。
对壮族传统文化深有研究的黄秉生教授指出,壮族存在着一种可称为崇智的文化根系,它具体表现为对审美意识、灵活和机敏的企盼和崇拜。这崇智文化根系在壮族的古代神话中有一系列的原始意象,如始祖女神米洛甲和始祖男神布洛陀。后来又发展成为歌圩这类审美意识文化的绿荫和形成刘三姐审美意识型的典型形象,以致形成壮族特有的文化生态景观。1○对此,笔者认为这是非常有见地的。但笔者以为,黄秉生教授还应进一步明确地范定或者界定崇智文化根系的内涵,即崇智却又不唯理主义,不唯理性主义至上。否则,这就与壮族虽崇智却无西方唯理主义所带来的科技昌明这一事实相左。
① 黄秉生:《崇智文化根系与壮族的文化生态美》,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张声震等.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1.
[2]覃乃昌.布洛陀寻踪[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3]廖明君.壮族自然崇拜文化 [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4]黄桂秋.壮族麽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袁鼎生.审美生态学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9.
[6]黄秉生,袁鼎生.民族生态审美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1.
[7]祭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
[8]朱慧珍,张泽忠.诗意的生存——侗族生态文化审美论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