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江明 栗延斌
自古以来,火在鄂温克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鄂温克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鄂温克族先民从发现火、认识火时起,便产生了神圣的火崇拜。鄂温克族的火崇拜源于火对其原始初民生活的功用,并由此上升为对火的神化。通过奇幻多彩的火神话,可以充分看到鄂温克族对火的感恩戴德及火神在族人心中的至高地位。
在鄂温克族火神灵化为神的神话中,火常常被赋予会说话或者会飞的形象。在《火神节》故事中,对于火神的表述梗概:一个猎人在森林里见到一条蛇,舔了青石板上的甜蛇水。与蛇在洞中共同生活,数载后他离开蛇洞发现自己能听懂神灵说话。一天他走进一个索伦穷牧民的毡房,听见火神要惩治富人的话。第二天,火神果真降临恩典,给穷牧民们带来了丰茂的草场和成群的牛羊,富人家的羊群和大车被大风刮到天上去了。从此索伦人每年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用上好的羊胸口肉和羊头来祭祀火神,感谢火神的恩德。
《火神节》故事情节构成相对比较复杂,是一则部分鄂温克族先民从林区过度到牧区后,融合和模仿当地土著民族神话元素,创造出对火神崇拜新模式的神话故事。同时这则神话渲染火神扬善惩恶的品格,突出火神的超自然神力。
随着鄂温克族先民认识火、使用火的能力不断提高,鄂温克人日渐深刻的认识到火种管理者的重要性。鄂温克人认为火是有具有人格体征特色的神灵,与自己一样具有喜怒哀乐情感的人格神,于是火神便脱离了单纯的自然神行列,尊称其为“火母”。火母神在鄂温克族先民心目中是一位心地善良、慈祥、仁爱的老太太。鄂温克神话中对火母神是这样描述的:“很早很早的时候,有个孩子不小心让火烫伤了脚,母亲心疼孩子,气愤的用水把火浇灭了。从此家里却再也生不起火来。后来,他们被迫搬家到其他的地方去住,可依然没有解决问题,索性又回到原址。意想不到的是他们毡房外有一堆熊熊燃烧的簧火,簧火旁边坐着一位满脸是血双目失明的老太婆。这时,孩子母亲才恍然大悟。这位老太婆就是火母女神,是自己用水浇灭的火,伤害到了火母婆婆,家里生不起火正是火母在惩罚她。于是,她真诚的跪在火母身旁,恳求火母原谅她的鲁莽,火母看她虔诚的态度,就宽恕了她,从此家里又能生起火来了。”
通过这则神话,我们可以看到火母神在鄂温克人的心目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世界各民族总是倍加敬重与奉养对于与自身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神,往往以神圣的方式来叙述描绘。鄂温克族先民由游猎生活走向定居生活后,出现了以灶火为主题的火神话。最初,灶主要是用来保护火种的,是火神居处的象征。从出现灶火神话后,灶就被神话为家族保护者的形象,甚至成为祖先神的象征。鄂温克族灶火神话主要讲述灶火与鄂温克人生存状况、人口繁衍等极为密切的切身利益内容,特别强调人们对灶火的种种禁忌。
鄂温克人认为灶火是鄂温克族的祖先神,十分敬重房间里的灶火,从不乱动。在鄂温克先民看来,山中自燃的火具有强大的威力,人是不能驾驭的,山里的火也同样不能用水扑灭。野外自燃的火只会吞噬不好的土地植被和东西。鄂温克族先民们养成了在野外保存火种的习惯,用完火后会用火灰将火培上,避免熄灭。这些认识渐渐被所有的鄂温克先民所认同,并转化成民族的行为原则,通行于族人的日常生活领域,至今仍然在鄂温克族生活中被严格地遵守和信奉。
以上通过鄂温克族火神话的内容、结构、特征等问题的分析,论述了由火神话衍生出来的信仰和禁忌在当下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中的展现。由此可见,鄂温克族火神话还具有劝喻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寄托了鄂温克族人对生命和光热的执着追求和征服自然的宏伟气魄。
[1]乌热尔图.鄂温克风情[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
[2]黄任远.通古斯满语族神话传说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3][俄]史禄国著,赵复兴等译.北方通古斯社会组织[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
[4]詹石窗,张秀芳.火与灶神形象嬗变论[J].世界宗教研究,199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