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春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原有与旧体制相适应的文化馆、艺术馆的业务职能及其运作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国有”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文化馆、艺术馆开展的各项业务活动,正在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多元复合状态下进行,并呈现出“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态势。这样,就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业务结构。全面地提高业务干部素质,定期、有序地对文化干部实行考核,并通过评估、检验,促动干部提高业务素质,努力适应新的形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使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富有生机和活力。本人就业务干部实行考核,谈几点浅见。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的文化馆、艺术馆,正在步入市场经济轨道,参与市场竞争,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新时期,这集中表现在业务职能和业务素质上。强化业务干部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是新形势的需要,是时代的迫切呼唤。
一是文化馆、艺术馆体制、结构变化的需要。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革命,而且也引起了包括群众文化事业在内的所有上层建筑的一系列重大变革。为实现与市场经济的接轨,文化馆、艺术馆的体制正在由纯事业型向事业型和产业型转化。随之而来文化馆、艺术馆的业务结构及项目配置正在或已经进行新的调整,文化馆、艺术馆的工作正在由文艺辅导、创作调研、阵地活动、少儿文艺、产业开发、行政管理等机构组成,形成事业型、经营型与管理型为一体的新型结构。不再是过去由宣传、文艺、创作部门的纯事业型机构。由此显现出新的干部队伍人才匮乏、力量薄弱,后劲不足等问题。特别是产业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人才严重不足,所以在文化馆、艺术馆内实行业务考核制度对提高干部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
二是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文化事业要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企业等经销单位要借助群众文化来提高知名度,地方的名优产品要借助文化来打开销路。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文化为经济发展充当媒介的同时文化也得到发展的空间和机遇。这也给文化馆、艺术馆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对文化馆、艺术馆干部所具有的传统技艺和经验愈显不足,尤其是缺乏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这样在文化馆、艺术馆干部中实行业务考核就更为必要。
三是文化馆、艺术馆业务建设的需要。市场经济是高文化的经济,高文化经济也就是知识经济。对于文化馆、艺术馆干部素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决不能让“文化馆艺术馆干部没文化”现象在新的形势下再存在下去。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人们素质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愈来愈高。他们的审美兴趣也在发生着变化,参与活动的热情不断高涨,参与活动的形式不断更新。比如:广大群众参与的不再是单一的大秧歌、交谊舞,而逐步吸入外来文化的国际舞、摇滚音乐、迪士高、卡拉0K、电子游戏、电脑音乐等高科技的外来文化。广大群众自娱自乐意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专业干部就要学好各种技术并掌握这些群众广泛参与的活动形式,尽快地服务和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这样就迫使我们的业务建设要提高,要有新发展。提高辅导、培训、活动和示范水平,使文化馆、艺术馆真正成为辅导、培训活动的中心,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文化馆、艺术馆业务考核正是强化业务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
时代正以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新世纪的群众文化需要新世纪的业务人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文化思想的相互激荡,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使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来重视文化建设,来重视我们自身的业务建设。
一个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的高低,是以文化素质为尺度的,因为,它是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一种必需具备的知识。这就是哲学家培根所阐述的“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文化馆、艺术馆是国家设置的文化事业机构,是组织、指导、辅导群众文化活动,培训业余骨干队伍及研究群众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事业部门,也是广大群众前来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我们的业务建设不能偏离其公益性质的轨道,要不断地提高业务干部的素质,提高自身的文化含量,才能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我们文化馆、艺术馆干部是文化事业单位的业务干部,而不是蹲机关的行政人员,长期不练业务,无事可做,荒废了专业,养成了一身“衙门”作风,造成业务灰退,而忘掉自己的本职。更不应该躺在事业单位文化干部的“铁饭碗”上,满足于自己的一知半解,吃老本而无所事事,人浮于事,造成人才积压和浪费。尤其不能挂着“培训”、“文艺辅导”等招牌,不懂装懂,志大才疏,蒙骗群众,误人子弟,我们的业务建设既要改变那些无“一专”又无“多能”的庸才,还要防范那种不利于社会和人民的“有才无德”的怪才混入我们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