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白痴》人物塑造中的对比

2013-08-15 00:50金俊荣
电影评介 2013年8期
关键词:图尔乔伊病毒

金俊荣

印度电影《3 Idots》,中文译作《三个白痴》,自从来到中国,就好评如潮。它对教育的反思,在观众中尤其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巨大共鸣。对本部电影,学界从主题阐释、人物塑造、喜剧艺术、美学价值、音乐歌舞等各方面都进行过解读,研究成果丰富。而电影中多重对比手法的运用,则鲜有论述。本文拟就对比手法在塑造艺术群像方面的运用,进行一些探讨。

一、人物与环境的对比

环境指人生活在其中,能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电影中的环境不仅仅是人物生存背景的展现,它还参与人物性格的塑造,人与环境相协调的例证比比皆是。而在《3 Idots》中,主人公兰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却是格格不入的,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对比凸显了人物的性格。

印度帝国理工学院是一所名校,灰黑色的、规则的几何形状的教学楼,向观众展示了它的威严、刻板和不通情理。杉儒教授(“病毒”)是它的治学理念的显性代表。“病毒”骑自行车都要最快,衬衫的魔术贴、带钩子的领带,刮胡子的习惯,双手在黑板上写字,和出场方式的一成不变,都表明了他是一个以刻板为标签的、自己聪明所以对学生要求也高的家伙。在这所大学里,学生是被驱赶着学习的,感到的不是学习的乐趣,而是压力。用兰彻的话说,“病毒”“开了一家工厂而不是学校,量产混球!”

“像风一样自由”的兰彻与学校的刻板形成鲜明对比。兰彻出场段落是“恶整大二学长”,当所有的新生脱下裤子接受表示臣服的盖章时,兰彻用八年级的物理知识教训了大二学长,这是颠覆学校规矩的开始。当“病毒”用杜鹃鸟窝来教导新生时,兰彻体会到的不是竞争的残酷,而是提出一个大煞风景的问题:“如果钢笔什么的在太空中不管用,宇航员为什么不用铅笔呢”?“病毒”不知所措的反应说明他在此之前从未被质疑过,他的所谓的“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表演”。课堂上兰彻与教授的交锋是不同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的对比。教“机械”的教授只要求会机械地背课本上的定义,而且只承认课本上的定义,对兰彻想进一步讨论的愿望,教授的态度简单、生硬、傲慢。然而教授的尴尬是难以掩饰的,这其实是机械的教学方法、僵化的教学模式的尴尬。乔伊自杀事件中,兰彻的热心、创造力,没能挽救乔伊的生命,乔伊终于被学校“谋杀”了!由此,刻板的教授,僵化的教学方法,严酷的教学制度,被放在了审判席上。

兰彻的性格中不仅有反叛,还有建设。兰彻教“病毒”怎么教工程;使查图尔出丑以此教育那些死读书不求甚解的书呆子们。尤其是当他在大雨阻断交通、停电的考验中,成功为皮娅姐姐接生,不仅赢得了重入学校的机会,而且使得“病毒”把象征杰出学生的笔赠送给了他。兰彻与“病毒”的最终和解,是自由终于战胜专制的象征,“自由”显示了它的力量。

二、不同类型人物的对比

人是环境的一部分,工厂式的学校培养出一大批像查图尔这样的人。在兰彻形象的塑造中,查图尔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参照。整部影片以现实生活中法汉、拉朱、查图尔寻找兰彻之旅为线索,表达的是对兰彻的无限怀念和敬意,而查图尔是抱着让兰彻难堪的初衷走上这个旅程,后来就是被胁迫的了。被胁迫的查图尔一路之上除了心疼自己的西服、饼干之外,就是每到一处地点就随地“尿液排出”。查图尔的不堪与兰彻的神圣就有了整体对比的效果。

影片中兰彻与查图尔的对比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还是表现在做人境界的差异上。

影片开端部分,查图尔把法汉、拉朱邀聚水塔的时候,明知道兰彻不会来,但是他一定赴十年前的“约”,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成功。他的成功的含义包括:豪宅、美妻、带加热的游泳池、名车;而兰彻不来赴“约”并不是因为自己不成功,而是对查图尔所谓的成功以及赌约并不在意,兰彻的名言:“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找上门”。“卓越”的兰彻不太把“成功”当回事。当查图尔得知兰彻是拉达克某校的一名教师时,他得意地对两人的成果做了对比:“我是岩礁公司的副主席,而他呢,A是苹果,B是球……下个星期我就要和法撒克·望度签千万美元的合同,而他……”影片最后,当查图尔知道自己嘲笑的教师兰彻原来就是自己一直顶礼膜拜的法撒克·望度时,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出现了,查图尔马上承认失败,而且说“我希望我们间的私人恩怨不会影响这笔交易”,想到的还是经济、利益。

查图尔的“成功”就是那些物质、金钱、名声、地位等功利特征明显的东西,而兰彻的卓越的含义中包含了自由、真诚、乐观、勇敢、积极等健康人格的一切特质。从他们设定的不同境界出发,两个人的行动在各个方面都形成了尖锐的对比:

对待知识。查图尔的优秀与低能联系在一起。追求分数是他的终极目标,课堂上,他能把“机器”的定义背得滚瓜烂熟,深得教学方法僵化的教授赏识;他能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在大会上致辞,发言稿却要图书馆馆长来写,尤其是他不知道“服务”的含义,分不清“服务”和“整”,“资金”和“胸部”的区别;没有真正的领会,也就谈不上实际的运用,他深得“病毒”灌输的竞争意识的精髓,只为争取第一名。然而,当兰彻出现之后,查图尔就只能屈居第二了。兰彻在课堂上,对“书”的定义的解释,说明他不仅能背诵定义,还能自己总结定义,所以他对教授枯燥的教学方法提出质疑,就有了让人信服的理由;他以探索科学真谛为目标,上课可以去各种各样的课堂,课下钻研工程,说明他学习的自由境界;他最终拥有400项专利和创办了一个教与学都灵活自如的学校,说明了学以致用在他这里获得了最好的诠释。

对待自己。兰彻能正视自己的内心,“做真正的自己。”[1]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学习从兴趣出发,活学活用,他用“All is well”安抚很容易害怕的心,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勇气;为别人读学位,而自己获得了真正的学问。而查图尔是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典型,不知道自己的内心需要什么,纵有多好的分数,也只是一个躯壳。兰彻从来不在乎第一还是最后,考试顺其自然就能名列第一。

对待朋友:兰彻奉献了全部真诚。他帮法汉认识、尊重自己的兴趣;帮拉朱抢救父亲,战胜了恐惧。而查图尔考试前夜,会把色情杂志塞进同学的门缝,让别人分心,通过降低对手的成绩,以提高自己的成绩。他看周围同学,只是在成功路上的参照物而已。

对待爱情:“兰彻代表了一种纯真的爱情,他引导教授的女儿放弃了那满身是铜臭、拜金主义的未婚夫,使她根据内心真实所想来寻求幸福”。[2]而查图尔,虽然有美妻,但美妻只是他成功中的一部分,是一个可以炫耀的砝码,这样的“混球”是不知爱情为何物的。

总之,查图尔形象的塑造,展示了腐朽的教育制度、僵化的教学方法带来的严重后果。一个只会考试,以追求分数为最终目标,一无所用且友情缺失、爱情贫乏的“优秀”学生,是教育的耻辱。相反,在这个学院里格格不入的异类兰彻,却成就了卓越,实在应该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反思。

三、相同类型人物的不同结局的对比

与兰彻的自由形成对比的,还有一个被束缚的群体。他们是在高压政策主导的教育体制中,被压垮的学生群体。

乔伊的毕业设计虽然颇有创意,但不能按时完成,就不能毕业,而不能按时完成的原因是他照料生病的父亲而耽误了进程,不能毕业就意味着让大病刚过的父亲有不能承受之痛。“乔伊自杀”段落的前后对比中,有快乐与悲情的对比,喧闹与寂静的对比,彩色与黑白的对比、快节奏与慢镜头的对比。乔伊的“我活了一辈子,做了一辈子别人,就这么一次,让我做我自己,给我些阳光给我些雨露,再给我个机会,我要再次成长”的歌声,唱出了做自己、要空间的心灵的呐喊。而这正是兰彻的人生信条。兰彻捡回乔伊扔在垃圾桶中的未完成的飞机,暗自下功夫为乔伊解决难题,要给乔伊一个惊喜。兰彻的计划一步步付诸实施,飞机终于飞起来了,在欢快的歌声中,镜头跟随飞机飞过低矮的走廊,飞到楼间空地,上升,飞机上的摄像装置,展示了同学们快乐的笑脸,还不忘拾取查图尔裸男的笑料,期待中的乔伊乐疯的场面就要出现的时候,却看到了一层屏幕叠加一层窗棂后,屋内乔伊自尽的场面,黑白的。瞬间一切归于寂静,画面中是兰彻、拉朱、法汉奔跑的身影,直到他们打开大门,看到的是乔伊悬挂的双脚的特写。一个青春的美好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了,兰彻认为他真正的死因是学校压力的“谋杀”!

“病毒”的儿子是一个未出场的角色,“病毒”一直认为儿子是从火车上摔下死的,是个意外,但他真正的死因却是他喜欢文学,而“病毒”一定要他学工程、当工程师。不能遵照自己的兴趣选择道路,使他对人生都失去了兴趣。

导致拉朱自杀的直接原因是他因为喝酒、在“病毒”家门上撒尿要被勒令退学,但根本原因是家庭的贫困带来的恐惧。

根据兰彻提供的数据,“印度自杀数排行第一,每90分钟就有一名学生自杀”,乔伊、“病毒”的儿子、拉朱是其中的几个典型。兰彻把他们自杀的原因归于制度,认为是制度造成了这些学生不可排解的压力。其实压力除了来自学校外,还来自于家庭。拉朱、乔伊之殇来自于家庭期望与自我能力的错位,法汉、“病毒”的儿子则存在个人兴趣和家庭期望严重不符的情况。

自杀也有结局不同的对比。乔伊、“病毒”的儿子自杀成功了,除了让家人悲痛欲绝之外,对制度没有丝毫的撼动。拉朱的自杀没有成功,他摔断了十六根肋骨,两条腿,反而真正站起来了。在职位的面试官面前,拉朱没有讳言自己犯下的过失,承认自己成绩一直很差,直接说明自己成绩差的原因是由于恐惧,并对自己曾经采取的对神的祈祷、自杀行动进行了反思。恰恰是他这种直率的态度和对这态度的坚守,使得他获得了工作。

影片中“拉朱面试”和“法汉说服父亲”是平行剪辑的。法汉虽然不是自杀一族,但也是“压力山大”群体中的一员。他喜欢动物摄影,却在按照父亲的意愿读工程。他在兰彻的帮助下获得了著名动物摄影师助理的职位,与父亲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流。其中的一段台词是这样说的:“爸,我不会去自杀,我保证。我要说服你,爸。但不是用自杀来威胁你。爸,我做了摄影师会怎样呢?拿的钱少,住小点房子,开小点的车,但我会很快乐,会非常快乐。”法汉的父亲最终被儿子的说服了。影片固然通过兰彻的反叛批判了教育制度的无情和带给青年无边的压力,同时在探讨自杀问题上也对青年学生自身提出了努力方向。在压力面前选择自杀只会证明自己的软弱,没有任何实际的效果,如果积极面对,压力虽然照样存在,但因为人的精神站立起来了,就会获得战胜困难、压力的勇气,从而获得美好的生活,拉朱就是一个成功的例证;父母之所以要安排子女的道路是因为他们爱子心切,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安排,保证孩子的幸福,其实如果青年自己能够强大,能证明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通过交流说服父母,自杀就不必了,法汉的努力就是明证。

结语

《3 Idots》中,塑造了以兰彻为首的栩栩如生的艺术群像,其多重对比的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凸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人物性格的塑造为表现主题服务,本片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模式,从教育方法到教育手段,从教育环境到教育的最终目的,都进行了深度反思。

教育的最终产品是人,名校以培养查图尔这样的“优秀”为目的,而把兰彻、法汉、拉朱视为三个白痴,说明这个名校病得不轻。三个白痴的名号,是教授贴给他们的,而正是这三个白痴,最终能够遵从自己内心的呼唤,选择做真诚的自己,不再把金钱、地位、名望等作为自己的人生的砝码与他人做对比,他们真正明白了人生真谛,成就了自由健康的人格。所以,电影以“三个白痴”作为片名,本身就具有对教育的讽刺。

《3 Idots》以阳光、积极、乐观、自由的大学生兰彻作为主角,通过一系列笑料百出的事件,运用幽默诙谐的喜剧手法,使观众在轻松的体验过后,体味了严肃的思考,这是压力释放后的冷静的思考,这个思考是深沉的、长久的。

[1]李娜.做真正的自己——印度电影《三个白痴》评析[J].名作欣赏,2011(20).

[2]刘萍.电影3Idots中的美学平衡与冲突[J].电影文学,2012(18).

猜你喜欢
图尔乔伊病毒
图尔敏模型在法律论证中的应用与深化——以于欢案为应用实例
求学之路
乔伊想当建筑师
病毒,快滚开
感冒病毒
我只能给你及格
我只能给你及格
你是那个杀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