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吮指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治对策

2013-08-15 00:42
戏剧之家 2013年12期
关键词:橡皮圈手指现象

吮指是婴幼儿常见的行为表现,但是笔者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这一现象不仅在小学生中司空见惯,在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身上也不乏吮指的表现,这些青少年,常常不经意的就把手指放到嘴里了,这种情况不仅不卫生,还常常招致别人的嘲笑,为此,这些青少年很苦恼,严重的还影响身心健康的发展,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吮指?怎么样才能矫治这个毛病呢?吮指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口腔期的后遗问题

对于婴儿来说吮指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这是因为: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的顺序观点,人格的发展要依次经历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五个时期。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人身体的具体部位命名的,原因是在六岁以前的个体,其本我的基本需求,是靠身体的部位的刺激来获得满足的。处于口腔期的儿童是以口腔来认识世界的,这时候他们的口腔除了具有吸允、咀嚼、吞嚥等功能外,也是他们获得快乐情绪的地方,因而,我们常常看到当婴儿吃饱喝足的情况下,把手指放到嘴里津津有味的吮吸,对儿童来说,这是他必然经历的基本阶段,只有口腔期的探索得到满足,才能自然而然的出现手的探索。

(二)安全需要的替代心理

每个人的成长都具有内在驱动力,这个动力的源泉就是各种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结为五个层次即由低到高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现代社会,生理需要的满足已经很容易实现了,而儿童精神或身体上的安全需要则出现了较大的空缺,如妈妈工作繁忙,常年把孩子托管给老人或保姆照看,孩子与父母缺少情感上的联系;在孩子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出差,使得孩子突然感到对环境很无助;妈妈用婴儿车等工具替代抱孩子,与孩子缺少身体上的接触;家长教养方式比较专制;家庭成员不和睦,育儿环境不和谐等等这些问题都会使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儿童便只有无助的把手放到嘴里进行吸允,以排解心灵上的恐怖与无助。

(三)性心理的变向表达

在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性观念运用的极其普遍,青春期以后的青少年进入了两性期,此时个体性器官已逐渐成熟,两性之间的差异开始显著,性的需求也由自身开始转向外部,开始对异性更加关注,也开始有了两性生活的理想,但是多数青少年仍然是生活在谈性色变的家庭或学校生活中,对异性的探索是不能随便表露的,久而久之这种欲望便在潜意识之中压抑了下来,成为了需求与现实的一对矛盾,因而只能通过吮指的方式进行宣泄或者转移,从中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

二、吮指的矫治

厌恶疗法是心理治疗中较常用的一种行为治疗技术。它是应用惩罚性的厌恶性刺激,即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想象,来消除或减少某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尤其是在针对强迫心理的治疗中应用的比较普遍。我在实践中,通常采用两种方式:

1、颜色刺激法

把儿童常吸吮的某个手指涂上他最不喜欢的颜色或是曾经令其恐怖的颜色,并把这种颜色曾经带给他的厌恶情绪进行反复强化,每当他举起手希望吸吮时,就想起了对这种颜色的厌恶,长此以往就建立起了一种条件反射,从而实现由对颜色的厌恶达到对吮指行为的厌恶,实现矫治的最终目的。

2、橡皮圈刺激法

这种做法是在儿童爱吸吮的手指上套一个橡皮圈,也就是我们常用的皮套,事先对他讲明如果产生吮指的欲望或行为时就要被橡皮圈弹一下,而且弹的相当疼,并演示示范,演示时要有足够的强度,这样每当他吸吮手指时,就给予疼痛的刺激,时间久了就建立了疼痛与吸吮之间的条件反射,当他要吸吮的时候,就产生了对疼痛的恐怖,从而逐渐摆脱吮指现象。

活动是青少年生活的载体,是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儿童的个性才能得到全面的彰显,蕴含在身体内的多余能量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泄,因此我们要在学习之余为青少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尽显个性的差异;在活动中,大显身手,促进每个人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

1、何军,幼儿吮指的心理矫治,《中华家教》,2003年12期.

2、徐勇,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研究进展,《中国学校卫生》2006.12.

猜你喜欢
橡皮圈手指现象
手指背侧复合组织块离断再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橡皮圈组织夹内牵引的护理配合
手指操
猜谜语
人生的弹性
生命的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