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敏
考试院制度是孙中山先生“五权宪法”理论中一个重要内容。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不久,袁世凯窃国,考试院并没有实际成立,直到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才开始筹备,1930年1月6日,考试院正式成立,戴季陶为首任考试院院长。
戴季陶,又名戴传贤,出生于四川广汉,因其祖籍浙江湖州,在认识蒋介石等浙江籍人士后,戴一直以浙江人自居。戴后来与蒋介石、张静江、许崇智四人结拜为兄弟。张静江利用海外捐款在上海开设证券交易所时,陈果夫充当经纪人,蒋和戴都作为合伙人参与,获益颇丰。
戴季陶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先后著述过《孙文主义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书,曾任广州政治会议委员、中山大学校长,可以说是国民党中的元老派人物。孙中山于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时,戴任秘书,蒋介石担任“援闽”粤军部队的上校参谋。种种渊源所致,蒋介石对戴季陶非常器重,视为股肱,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委以考试院院长重任。自1928年10月走马上任起,历经战事、人事、国事的风风风雨雨,直到1948年,二十年间,尽管其他四院“城头变幻大王旗”,院长人选更迭如走马灯,戴季陶始终稳居考试院院长位置。
考试院居于五院之一,专门行使考试权。考试院的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如下:考试院设院长一人,副院长一人,下设三个分支机构:
一为日常办事机构,即秘书处,后增加人事处,主要负责日常行政机关事务处理和本院人事管理工作。
一为考选委员会,掌管平时的考试行政事务,委员会设委员长一人,副委员长一人,下设秘书处,并分为六科:一科管总务;二科管文书;三科管应考资格审查,与应考资格审查会合署办公;四科、五科编制虚挂,其职能主要是为将来公职候选人考试等事务而准备;六科负责调查统计职能。考选委员会虽负责日常考试事务,但到具体考试时,还要成立专门的典试委员会。典试委员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主考官,由国民政府委派,另抽调各院以及大学、研究机构等社会名流、宿儒担任典试委员,如当时委员中有朱经农、周亚卫、马寅初、张乃燕、张默君、罗家伦、柳贻征等名士。典试委员会下设考务处,与其一样,均为临时机构。二机构的印章的形状也有所区别,考选委员会的印章是方形的,典试委员会印章为长方形,也称为“关防”。
一为铨叙部,其职责是主管考试及格人员的分发任用以及全国公务员的任用资格、绩俸、考绩等事项的审查和登记。铨叙部下设甄核司、考功司、登记司和总务司,司下设科。
考试院所负责的考试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任命人员考试。任命人员考试,大致类同于今天的公务员考试,又分为高等考试和普通考试两种,高等考试招录的是大学毕业,通过考试后将列为荐任职的公务员;普通考试招录的是高中毕业,通过考试将作为委任职使用的公务员。此外,在实际运作中,考试院还多次推出了特种考试,如特种公务员考试(邮政、海关、盐务机关等)、县长考试、银行人员考试等。二是依法应领执业证书的专门职业或技术人员考试,如律师、会计师、医师以及技师考试等。三是公职候选人考试。公职候选人是指应经选举产生的民意代表或有关政府官员。这类人员的考试方法分为两种:一是试验,就是通过真正的书面考试产生;另一种是检核,也就是审查资格,不需要进行书面考试。孙中山先生所津津乐道的考试权,其精髓也在公职候选人考试中有集中体现,但遗憾的是,南京考试院在此方面,因各种因素掣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推进和运用。
戴季陶上任伊始,立即着手考试院的选址工作,经过多番踏勘,他选定了鸡鸣山下的关帝庙故址,也就是今天南京市政协办公地所在。应该说,戴季陶还是慧眼独具的,这个地方,也是旧日明朝国子监所在地,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在应天府学的基础上建立了国子学,后更名为国子监,是培养儒学士子的最高学府。考试院选址于此,也寄寓了戴季陶延续文脉、广抡英才、繁荣国运的深远意义。
考试院建筑形制取中国传统的宫殿样式,碧瓦红墙,飞檐斗拱,大门匾额上题曰:为国求贤。院内建筑有待贤馆、明志楼、华林馆、衡鉴楼、宁远楼等。
明志楼分三座,沿中轴线横排,中间的为大九楹,两边的为七楹。明志楼为举行文官考试的考场。明志楼前修建有问礼亭,1931年戴季陶到洛阳视学时,不期然寻访到南齐永明年间的“孔子问礼”石刻,如获至宝,深以为这是考试院学运振兴的吉兆。石碑运回南京后,建“问礼亭”翼之,戴季陶于碑阴题字曰:“礼以节众,乐以和众,建国育民始于是,复兴文化在于是。”从这碑刻文字中,不难看出,戴季陶在上任考试院院长后,希望为国求贤、振兴家邦、复兴文化的精神追求。
华林馆为考试院的藏书馆,戴就任后,把一万多册私人图书捐赠给考试院,并修建了该藏书楼。之后,戴每月把其薪水十分之一捐出,并从考试院办公经费中拨出数百元,作为图书购置费用。楼内所藏书籍多为古典书籍,后期陆续购置了英美出版的有关文官制度以及国内新出版书刊。藏书楼专门面向考试院工作人员以及经考试录取的人员开放。
衡鉴楼是考试院用来阅卷的大楼。宁远楼是考试院办公大楼。院长起居处称作“待贤馆”。因考试院原址为关帝庙,考试院内还建有武德楼,安奉关帝、岳飞神位,并以张飞等二十四人从祀。节俗之日,戴季陶都要率众僚属焚香致祭。关公是传统的武圣人,孔子为文圣人,考试院供奉关帝,也是取文武相济之意。
考试院门前的成贤街,南北走向,从明朝建立国子监时,就有此名,在这条街上,从文昌桥开始,分别为中华民国临时教育部、南京图书馆、谭延闿故居、杨廷宝故居和东南大学。民国时日,莘莘学子意气风发地走在这条街上,朝着考试院走来,正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和夫子庙江南贡院一样,成贤街有多家旅馆,取名“成贤”“聚贤”“群英”等,无非是图个好口彩,吸引赶考学子前来投宿。时至今日,成贤街两侧栽满了国槐,每到夏日,槐花香气馥郁。选栽槐树,也是大有讲究,槐树自古以来就是三公九卿的象征,槐树又与科考有密切联系,过去科考的年份又称为“槐秋”,举子赴考称“踏槐”,考试等月份称“槐黄”,谚语谓:“槐花黄,举子忙”。槐荫树下的成贤街,弥漫着十分浓厚的文化气息。
戴季陶早年深受传统儒学思想浸淫,后期信佛,迷信黄老学说,可以说是集儒、释、道之思想于一身。戴还是九世班禅的佛门弟子,曾在“时轮金刚法会”上公开对班禅顶礼膜拜。戴的办公室、会客室等处,放满了佛经、佛像,考试院工作人员都亲切地喊他“戴佛爷”。戴书法很好,得益于其深厚的家承,现中山陵广场前的孝经鼎,就是戴母手书。戴曾撰写过国民党党员守则十二条及其前言,宋美龄所积极倡导的“新生活运动”之倡议书,也是他的手笔。
戴季陶的受学背景和文化信仰,也深深影响了考试院,无论是考试的程序、录取还是庆典活动,都带有旧日科举烙印。考试分三个阶段,一试、二试、三试,前一场考试通过后方能进入第二个阶段,类似于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会试和殿试。发榜名单由戴季陶朱笔圈定,一如旧朝科举考试中皇帝亲笔圈榜。发榜时,戴季陶身着礼服,手捧金榜(黄纸金字,白绢泥金洒制),率领全体典试、襄试、监试委员,来到考试院门口影壁前。两个赞礼官接过金榜,贴在照壁。此时,鼓乐齐鸣,全体成员向金榜行鞠躬礼,以示尊贤爱才之意。放榜后,戴季陶率全体考试工作人员为及格人员颁授证书,并由全榜成绩列第一名的考生致答词。之后,戴季陶还要率队赴中山陵谒陵,绕陵寝一周,瞻仰孙中山遗体,并致祭告词。谒陵时,戴季陶还规定,男士必须一律着蓝长袍、黑马褂。谒陵归来,戴季陶赐宴,因宴会地点多设于待贤馆,又被时人称作“待贤宴”,这也能让人体味到科举考试礼制中琼林宴的味道。每上一道菜,都要奏古乐,取《诗经·鹿鸣》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古意。考试院专门设有古乐队,演奏乐器多用笙、箫、琴、瑟、琵琶、二胡,乐曲也选用古乐曲目,不像其他行政机关,跟风赶时髦,多用西洋军乐队。宴后还要赠送戴亲笔题字的《总理遗教》一套、特制香墨一锭,各个录取类别的第一、二名还能额外获得戴亲笔题写诗词的纸扇等文化用品。
在考试院或其他场合,凡经考试院录取的考生,见到戴季陶时,都会行鞠躬礼,尊称戴为“老师”,一如昔日科场中举的士子以“天子门生”自居。戴亦对此称呼非常享受。
籍由考试权独立而建立的考试院,是五权宪法的显著特色之一。在戴季陶先生多年经营下,考试院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现代文官制度,培养高素质公务员队伍,提高行政效能,发挥了积极的成效。截至1948年6月,高等考试及格人数为4069人,普通考试及格人数为6738人,特种考试及格人数154620人,县参议员或甲种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人数583250人,乡镇民代表或乙种公职候选人及格人数2164714人,专门职业考试及格人数为35536人。
1948年6月,戴季陶卸任考试院院长,改任国史馆馆长,继任者为张伯苓。1949年2月11日,戴季陶在广州广东省政府东园招待所,服安眠药自杀。随着国民党政权迁至台湾,南京考试院的历史也至此划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