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历史的记忆 (外二篇)

2013-08-15 00:50鲍云海
青春 2013年4期
关键词:港人太行山银川

鲍云海

去年夏末秋初,我有机会参加一个赴香港学习访问团。一周多时间穿行在香港岛、九龙半岛间,漫步于维多利亚港湾畔茂密的高层水泥建筑丛林中。海风拂面,高楼林立,霓虹灯闪烁,摩肩接踵的行人匆匆穿行。在感受香港作为海港和现代化大都市的气息的同时,让我最难忘的还是一些被港人誉为历史传承的独特风景。

香港,是国际公认的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多以现代建筑为主,大量摩天大楼分布维多利亚港两岸,高度逾90米的建筑超过了3000座,形成全球密度最高最宽的天际线。然而就是在这种现代气息漫溢全港透射全球面前,历史悠久的古老景象却依然并存和安然。

当属首道古老而独特风景的是每日在维港穿梭于会展中心与尖沙咀的天星轮,日复一日、周而复始,从渡船的外形、水手的着装到开行船的模式生而未变。这种上下两层的渡船,游船上有颗大大的星形标志,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天星轮”,春夏秋冬,酷暑寒冬,船上水手一律着海魂衫,连操船程序也极为规范,鸣笛一声表示已靠岸,水手则开舱门送客,岸边哨声一响则关舱门解缆开船,多少年亘古未变,甚至就连船票也像钉子一样钉在2元多港币一次。

古老的交通风景还不仅于此,在被港人称为“叮当车”的有轨电车,是香港最古老的交通工具之一,差不多运行了一个世纪。在铜锣湾、香港岛,只要走进香港,都会看到它穿梭不息的忙碌身影,叮叮当当,一路响来,与现代摩天大楼和接踵而至的行人构成了一幅别有情致的图画。

香港这座年轻的城市,对伴随城市一路走来的历史文化保护苛刻严厉,领域广泛,因为此,香港政府自1976年便颁布了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古物及古迹条例》,专门成立古物古迹办事处和古物咨询委员会,建立起法定古迹和一二三级历史建筑评级体系,大凡能给港人带来集体记忆的建筑、物品都加以保护、修复、活化。如位于赤柱湾的美利楼,缘于100多年前是一座著名的军营,以及原建于1881年的尖沙咀海军水警总部,不仅都加以修复,还整合周边环境建筑,现在都成了游人如织的赤柱广场、1881购物休闲广场,成了两道历史和旅游的风景线。迄今,全港共有101座建筑被宣布为法定建筑,为此,2007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

港人告诉我们,在香港只要动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与物品,都要由文物保护与修复委员会先进行文物等级评估,再提出后续修复、活化的对策。据悉,港府对保护历史文物古迹如此严厉的政策,都缘于这座只有一百多年建城史的香港,历史不长,全城上下都有种不能再让记忆丢失的强烈意识。

于是,当我们在铜锣湾看到由香港贫民居住区改建的“香港的故事”陈列室、上窑民俗博物馆、三栋屋博物馆特别是以旧大埔火车站、古老车卡、蒸汽火车头及柴油电动机车头等构成的香港铁路博物馆时,便不足为怪了。我们被港人留住记忆的执着所感动,并从内心感到钦佩和震撼,此时此地,我们深深感到香港市民留住的不仅是香港的昨天和历史,也是香港的记忆,更是中国和世界的记忆。

仰望太行

第一次走进太行山,确切地说不是走而是穿越。那是20多年前从东海之滨沿先西行再北上的列车奔赴座落在太行山麓的晋东南军校学习。我乘坐的列车经郑州、新乡、焦作,转上焦(作)太(原)线后,列车未行驶一会儿,放眼远眺便见一条青色的巨龙横亘在列车前方,那便是山峰耸立、绵延千里的太行山。自此,便见两节喘着粗气的火车头开始没完没了的由中原上高土高原的爬坡,沿途则穿越了太行山脉数不尽山峰中的隧道。

我所在军校的营区距太行山直线距离只有三四公里,出操、跑步、野外训练总也朝着大山的方向,高耸的山峰,巍峨起伏,迤逦南去。于是,太行山成了高高矗立在校园不远处一幅巨大的水墨画,抬头仰望呈现的是不断变幻的四季。初春,黑白相间的条纹,不断展示着融化的积雪催生生机的萌发;盛夏,满目绿色的波浪,凸现游动着巨龙充满活力的生命;末秋,青黄相拥的画图,时刻勾勒着大山脉苍茫与苍颜;隆冬,银装素裹的世界,白雪皑皑,光芒四射,将山脉与天地紧紧地融为一体,赋予地的壮观和山的灵性。

在无数次仰望后,终于有一天,我和战友们带上干粮,开始攀登太行,穿越山峦。太行山脉,气势磅礴,百岭互连,万峰耸立,一路风光旖旎。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岸,像一条青色的巨龙,盘踞在河北、山西、河南三省辽阔的大地上,是我国陆地第二阶梯的东部边缘。由于我们所在的山段属于未开发的原生态,几乎没有游人而只有登山者和行路人,我们沿着前人走过的小路拾径而上,穿行在茫茫次生林中,放眼四周,苍翠欲滴,层峦叠障,而当登上第一座山峰,放眼四方,山脊连着山脊,山峰叠加山峰,巍峨雄伟,不见头尾,更望不见对面的山边。据《百科》词条介绍,太行山脉最窄处也有10多公里,最宽处可达上百公里,苍苍茫茫,一路由北奔南,素有“天下之脊”之称,像是一道遮风挡雨、覆盖硝烟的屏障。

我们沿着山梁向着山背后行进,未曾想到,遇到了许多散落式住在山里的果农们,他们倚山建有各自的窑洞,在窑洞不远处平缓的山坡上,栽种着苹果、核桃、柿子等果树,这些果农常年以种果为业,由于太行山地空气湿润,水份、光照充足,在这里结实的果子个大味甜。当山民们眼见一队解放军下山,分外热情地拉着我们的手,并将从山谷底下挑来的水连同小水缸水一同搬到我们面前,吩咐我们尽情地喝。话匣一打开,果农中几个年岁大的便向我们娓娓而谈太行的过去,从黄土岭一声炮响、平山团义勇,到百团大战振威、刘邓大军的上党战役以及狼牙山五壮士……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满是在这条山脉上下发生的枪声和炮声,老人们说起这些就像发生在昨天的故事,言语中满是感慨和怀念。末了,无限深情眷恋地对我们说,这些年由于出山较少,很少再见到戴着领章帽微特别是成队的解放军了。思念之情令我们和大山无不为之动容。

下山之路,我们一行人的心情也由兴奋转为沉重,思愫也由遐想变为沉思,此刻脚下巍峨的太行山脉在我们眼里已不仅仅是风光旖旎与秀美,更多了几份历史的深沉和厚重。当再次抬头仰望太行时,我们看到的已不只是大山脉的雄姿,更在心里感受到了太行山跳动的脉搏和不屈的山魂。

走过塞上湖

如果一座城市被冠以“湖城”,则便是水在此成为一种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象,而如果是在高原,同时兼有雄浑的大漠风光和秀丽的江南水色,这样的城市南北属性统辖、山水风光兼容,被称之为城市中的明珠便一点也不为过。银川,便是这样一座城。

银川,位于雄浑的贺兰山山麓和一泻千里的黄河河畔,同时拥有“塞上湖城”和“塞上江南”的美称,其实,细一捉摸,这两个美誉都离不开水。水,不仅给了大西北这块独特的土地可以与江南一样成片种植水稻的资源,同样也给了这座城市湖湖相连名闻遐迩的风景,更给了这方天地水的灵性和城市文化。

湖城究竟有多少水、多少河湖,置身腾格里沙漠的外缘、贺兰山脉的脚下,银川奔腾的波、汪洋的水,那水网交错、湖湖相连的气势直让人观后叹为观止。从河东机场旁的滔滔不绝的黄河,到市内的大小西湖、北塔湖、宝湖,再到市郊的鸣翠湖、沙湖等,银川拥有自然湖泊近200处,比较有名的湖就有72座,整个城市湖中有城,城中有湖,许多湖湖湖相通,从空中俯视银川,波光粼粼的湖水经太阳光的折射,像数不尽的珍珠,成点、线、片,镶嵌在这座高原城中,给塞上城市增添了无比滋润的美丽色彩。

银川的湖虽不像杭州西湖的湖、山、城融为一体的博大和繁华,亦不像扬州挂满垂柳的瘦西湖精致和秀美,但多了份沙漠四起、草树烟绵、长满芦苇的粗犷和婆娑,在这“大漠孤烟直”的塞外,波涛翻滚的水面更显流动的生命和灵性。

走马塞上湖,银川的湖人工开挖的痕迹较少,多为自然形成的天然湖泊,因而多了份野性和原生态。走进鸣翠湖、沙湖等自然湿地保护区,在百鸟翔集、湖光戏柳中,荡舟芦丛,曲径通幽,一望无垠,而在水鸟翱翔的岸边,你会不时看到一个个、一片片垂钓者的身影,在烟波浩渺的湖面,构成了动和静最美妙的画图。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人类文化的最高体现和重要结晶。文化内涵丰富,自然生态良好的城市环境是人类需要的,也是城市适宜居住的重要特征,更是城市的文化,难怪银川人无不引以为豪地说,在银川历史是文化,水也是文化。

因为水成了城市的魂,银川人对水可谓爱屋及乌。温暖时节,以湖为伴,或畅游碧波,卷起芦花摇荡;或持杆垂钓、身旁稻谷飘香,有动有静,煞是惬意。进入冬季,这些湖泊则成为天然的滑冰场,摩肩擦踵的市民们将欢乐和笑声洒满湖面。此情此景,每每走过塞上湖,总不禁使人想起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的诗句: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猜你喜欢
港人太行山银川
数字银川
宁夏科协“健康养生,食品安全”大讲堂在银川顺利举办
太行山(外二首)
港人北上吸毒活动分析及防控对策研究
银川威力
从银川跳到硅谷
太行山上忆当年
闽港人多语现象之初探
长水港人行景观桥方案设计
太行山下最可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