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2013-08-15 00:48谭本基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建设发展

谭本基

作者:谭本基,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邮编:530007

中国共产党南宁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强调,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自治区党委提出了全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南宁市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强化首善意识、率先意识、跨越意识,争当全区科学发展的排头兵,推动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走在全区前列,力争提前两到三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指标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化率大幅提升,城镇化率显著提高,农业产业化明显加快,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据统计,南宁市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为1800.43亿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为25624元(按年末汇率折合为3869美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32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005元。简单相加,那么到2020年翻一番南宁市的生产总值应是3600.8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应是360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10元。专家测算,若三项指标以2010年为基数至2020年实现翻一番目标,则年均增长率达到7.2%(三项指标增长率相同)既可实现。而南宁市近年来均以两位数增长,由此可见,南宁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有把握的。笔者认为,为实现这一目标,南宁市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加快推进以下几个发展战略。

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战略

1.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两个支撑”,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两项并举”,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三基地三中心”建设目标,打造自治区级以上开发区、总部经济基地、创意产业基地以及区域交流合作平台等示范带动力强的载体;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产业园区,引导产业项目集聚、产业链延伸;改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加快中小企业发展。

2.壮大现代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战略性主导产业,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先进制造业,抓好重大项目落地实施;用先进技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推动向高附加值制造业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南宁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推动新能源、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在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和结构调整中抢占先机,逐步建成区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3.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服务业聚集区和增长极,使服务业向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高端化发展。一是做大现代商贸物流业,做好一批物流项目建设,提升一批特色商圈和大型专业市场、交易中心,推动商贸物流业融合发展,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二是促进现代金融业发展,吸引更多金融企业入驻南宁,培育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提升金融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三是加速信息产业发展,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建设“智慧城市”、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四是鼓励发展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中介咨询、创意设计、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形成服务业发展新优势。五是发展会展旅游业,打造区域性国际会展名城、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六是培育发展总部经济,吸引知名企业、机构入驻,打造区域性总部聚集高地。

二、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

1.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一是创新城乡发展体制机制,研究制定相衔接、相配套的政策措施,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推进城乡规划、土地、金融、户籍、社会保障、基层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建立一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治理和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自治功能;三是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2.协调发展城乡产业。一是按照城乡对接、区域统筹、集约发展、效益优先的原则,完善城乡产业规划,促进城乡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园区化和第三产业特色化;二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二、三产业延伸,建设区域性特色农业基地;三是大力发展县(区)域工业,实现产业集聚化、规模化、特色化;四是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促进城乡市场一体化。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构建各具特色的县(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3.激活农村土地资源。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制度。稳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向组织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改革征地制度,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推进基本卫生服务、文化、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拓展服务功能,让农民享受更好的社区公共服务。

4.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一是要全面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减轻农民负担;二是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产品价格收益;三是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种养业的规模效益;四是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有序开展劳务输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战略

1.认真解决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建设充分就业城市;不断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项保险、保障制度,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推进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严格公开、公平、公正分配,逐步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难问题;突出扶贫重点、健全扶贫机制,推进整村脱贫与连片开发,加强社会扶贫工作,健全县(区)对口帮扶贫困村工作机制。

2.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二是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增强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三是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残疾人、老龄事业,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3.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大力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构建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如航空、地铁、铁路、道路等建设改造,完善市县“一小时交通圈”;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轨道地铁交通建设,打造便捷高效的现代城市交通体系;统筹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提高通信、供电、供气、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扩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的供给水平。

4.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更加重视管理的理念,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数字化网络化城市管理系统;加强城市公共设施管理维护,提升城市管理人本化、法制化、现代化水平;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实现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营造清洁、整齐、美丽的城乡环境;科学实施交通畅通工程,提高城市交通组织管理科学化水平。

四、创新驱动战略

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南宁发展方式转变的“升级版”,是南宁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首要任务。一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南宁特色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把南宁市的生物工程与制药打造成国家生物高科技产业基地,把铝加工产业打造成中国重要的铝加工基地,把化工与精细化工产业打造成西南重要的氯碱及精细化工基地,分别把机械与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造纸产业、新型建材产业打造成广西先进的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先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制糖及综合利用生产基地、造纸创新基地和优势新型建材基地。优化产业结构,以项目为支撑,优先发展重点产业,着力培育主导产业,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提升工业整体水平。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南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挥服务业优势,增强服务城市、服务国际、服务生产、服务生活的功能。推进服务业由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导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转变,由为区内服务为主向为区内外服务并举转变,由发展消费性服务业为主向发展生产性、消费性并重的服务业转变,由粗放型管理、低层次发展向现代化管理、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转变。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基础设施、公共物流信息、物流配送三大平台,推进建设区域性物流基地。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网络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和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市场,加快“数字南宁”建设步伐,推进建设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发展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完善技术市场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基地。三是依靠科技进步,构建南宁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体系。结合资源优势,发展城郊型、生态型、观光型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强农业的品牌意识,培育打造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四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符合南宁实际、具有南宁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2.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挥南宁市聚集广西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仪器设备的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第一,要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研究纳入全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南宁市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原创能力。第二,发挥南宁市科技孵化器的示范作用,建立健全各类专业科技孵化器、专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立县(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第三,支持各类科技创新服务载体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引进、技术研究孵化、技术培训等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等服务。第四,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建设,完善开放共享的保障政策和运行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人才队伍。第五,创新投融资体系,支持银行加大对科技创新的信贷和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3.加强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养。发挥南宁市现有的人才小高地和博士后工作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依托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和优势企事业单位,在铝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商贸、保税物流、交通、城市规划、旅游、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中培育建设一批各层次的人才小高地,在重点产业形成若干个人才密集区,实现人才集聚和产业聚集相结合。培养和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一批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研究开发骨干,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各方面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加强创新型人才培育,加大创新型人才开发力度,以企业为重点,实施人才培养工程。鼓励市内创新主体通过承担国家、自治区、市重大科技项目等方式,集聚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和优秀团队。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行业技术领军人才和科技开发人才、掌握高新技术或先进工艺的高级技能人才、具有专业优势的经营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扶持携带高新技术项目到南宁创业的人才。加大海外人才和智力引进力度。

五、文化兴市、文化强市战略

1.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力传承深厚的历史文化,充分挖掘整理本地民族文化,如骆越文化、龙母文化、贝丘文化等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红色革命等邕城历史文化资源,创建历史文化名城;挖掘和开发民族文化,突出民族特色,塑造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展现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发展充满活力的时代文化,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化,促进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文化生产与传播方式,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2.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化创意、文化信息服务、文化休闲娱乐等文化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加强文化骨干企业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文化产业品牌打造、文化产业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等,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教育、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加紧建设南宁民族艺术基地等重要文化产业项目;积极推进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引导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3.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服务能力,做好城乡基层文化阵地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形成全市“县县有馆、乡镇有站、村村有室”的文化基础设施体系。

4.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新闻媒体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引导,充分发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等对提高社会文明的促进作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南宁市“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城市精神,推进城市文明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发展。

六、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1.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强生态系统建设,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把南宁市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推进节能降耗,加强水资源节约,建设节水型城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广应用清洁能源;促进低碳发展,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发展低碳产业,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发展生物质能源。开展低碳经济试点,推进一批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社区、低碳企业示范建设,积极推进零碳和低碳技术研发及应用,建设“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倡导绿色消费。

2.实施“中国绿城”、“中国水城”双城建设。不断深化“中国绿城”建设,实施城市、农村、通道、水系、生物多样性“五大森林工程”;积极促进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社区花园化、村屯林围化等“五化”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的绿化带,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绿满四季、花果飘香”的绿城风貌。加快“中国水城”建设,加强江、河、湖等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形成环城活水系,建设“百湖之城”,打造“水畅、湖清、岸绿、景美”的城市核心水系景观,城市水系及沿线区域建设成为畅通无阻的行洪运输道、水清岸绿的滨水风景区和兴旺繁荣的经济文化带,形成人水和谐的现代亲水城市。

3.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节能降耗,大兴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农业、工业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公共建筑、居民住宅、企业的节水和中水回用,推进城市污水、雨水综合利用,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建设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完善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合理规划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用地;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4.建立生态建设长效机制。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广泛宣传生态文明观,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风尚,健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加快生态县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优化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建立环保责任制,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监管职责,明确责任主体和管理原则,加强领导、协调、协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机制。

七、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1.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一是树立“工业强县”的思想。集中力量建设好县(区)工业区,各县(区)要形成各具特色和一定规模的工业区,发挥县(区)工业区作为项目引进窗口、项目建设载体的作用,引导各类项目和乡村工业向工业区集聚,使他们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围绕中心城市、大型企业集团发展专业化配套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二是优化县域工业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县域特色优势工业行业,如制糖、建材、五金、轻化、食品、缫丝等县域特色行业,提高特色优势工业行业的集约化水平。引进、培育县域工业企业中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竞争力较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在企业结构调整、技改投入和技术创新、贷款贴息、土地变性、增资减债、资产重组等方面给予扶持。推进县域企业的重组、并购和嫁接改造,扩大和提高县域企业的规模及竞争力。三是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挥资源优势,立足现有资源和加工企业,抓住大宗农产品深加工、主导产品精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三大重点,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把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促进农产品增值。

2.推进城镇化建设。一是构建大南宁城镇体系。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主要交通干线为主轴,构建包括中心城市和一批中小城市、城镇群的城镇化体系,形成级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大南宁城镇体系。二是加快城镇建设。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扶持自治区级重点镇发展,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县城要坚持以新区建设带动旧区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发展主导产业,引导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形成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把县城建设成为中小城市;加快其他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三是坚持产业兴镇,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小城镇经济。强化经营城镇理念,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城镇建设。健全管理机构,加强城镇综合管理,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3.调整农业结构。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走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农产品。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二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扶持一批经济实力强、有产业优势、能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农产品龙头企业。有重点地巩固发展现有的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优势项目和特色产品,使其上水平、上规模;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客商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利用资源、技术及加工优势,发展面向全国、面向东盟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4.促进县域服务业发展。一是发展县域商贸流通业。发挥城镇商贸集散中心的作用,加快发展城镇商贸业,以交通干线和县城、重点城镇为依托,规划建设、改造提升一批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专业性综合批发市场,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农产品市场网络。推进中小商场、超市、连锁经营店进乡镇。二是发展县域特色旅游业。整合南宁市区、县域以及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加快形成南宁都市旅游圈系统,构建大南宁旅游圈。积极发展县域观光农业、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项目。三是发展县域其他服务业。推进市、县、乡镇、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市、县、乡镇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全市宽带网络覆盖率。发展农业服务业,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一批农村行业经济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完善科技、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流通、农业信息等服务。发展交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房地产、金融等服务业。

5.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县域交通设施建设,建设连接县城与中心城市、县域之间的公路,打造大南宁“一小时经济圈”。开展城镇给排水、环保、环卫、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其他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

6.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财政体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运用财政贴息、补助等办法,重点扶持各县区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加大对自治区级小康示范镇、重点镇的扶持力度。增加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建立城乡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

八、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

1.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长期举办的机遇。扩大和提高开放水平,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环境,不断完善政府间、商会协会间、企业间等合作机制,搭建政治、经济、金融、信息、文化、科教等合作平台,提升城市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推动南宁成为国际性商品、资本、技术、信息和人力资源等集散中心及文化交流、传播中心,构建以面向东盟开放为重点、国内区域合作为基础、产业发展为支柱、经贸合作为内容的经济战略高地。

2.加强以东盟为重点的对外合作交流。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城市的优势,利用多区域经济合作中心节点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国际多区域合作;重点加强与东盟国家政治、经济、金融、信息、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各种区域合作。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扶持南宁市企业和产业“走出去”,利用东盟国家的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壮大发展;加大“引进来”的力度,拓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加强与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

3.加强对内合作交流。一方面,主动参与区内各经济区域开发建设,加强与区域内各主要城市的经济合作,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特别是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与北(海)钦(州)防(城港)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金融、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旅游等方面的合作,推进南北钦防一体化发展,推动以南宁为核心的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另一方面,发挥南宁作为全国各地走向东盟的通道和平台作用,发挥商会协会的纽带作用,加强与国内重点经济区域和先进地区的合作交流。把握好南宁作为国家加工贸易梯度战役重点承接地的政策优势,承接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与西部各省区市基础设施合作,吸引企业在南宁设立总部基地、产业基地、产品分销中心等;加强与中部各省市在农业发展、产品出口等领域的合作,吸引中部地区企业通过南宁平台进入东南亚市场。加强与东北地区在机械和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合作。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开放合作。

4.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坚持科技兴贸,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继续组织企业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组织企业更多地参与国际国内各种重要的博览会、商品交易会等,拓宽对外贸易空间;加快推进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向综合保税区过渡,建设出口加工基地;积极发展工程设计、教育培训、服务外包、金融、物流等服务贸易;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节能环保、基础设施等领域。创新引资方式,鼓励国际知名企业在南宁市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增强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产业关联和技术交流。依托园区作为吸引外资的重点区域,完善产业配套。

[1]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F].南府发〔2012〕30号.

[2]国务院关于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F].国函〔2011〕121号.

[3]陈武.加快构建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为实现首府现代化建设新跨越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南宁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1年9月27日).

[4]南宁市人民政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南宁创新型城市建设(2011年2月22日).

[5]中共南宁市委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F].南发〔2004〕24号,2004-05-17.

猜你喜欢
建设发展
在建设旅大特殊解放区的日子里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