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2013-08-14 06:46李慧敏
学理论·上 2013年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大学生

李慧敏

摘 要:近年来,新媒体发展迅猛,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外界和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要重视新媒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发展校园新媒体,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新媒体的导向、监控和管理,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201-02

近年来,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发展迅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达5.64亿,手机网民达4.2亿(占总网民74.5%)。微博用户达到3.09亿,手机微博用户达到2.02亿,即高达65.6%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可见以智能手机为主流的智能移动设备作为媒体接收终端的新媒体形式,已经被人们广泛应用。由于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融合,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迎合了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热衷社交、关注社会,喜欢个性化表达的特点和需求,深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其中社交网站、即时通讯工具、网络学堂、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外界和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探索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子产品价格平民化,智能手机和电脑等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备品,加上互联网已全面覆盖高校,这使得大学生天然被置于新媒体环境之中。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的他们成为新媒体应用的弄潮儿。

(一)正面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可便捷获取海量信息资源并进行交流,极大地拓宽视野,拓展知识面;大学生的学习已不再局限于课堂,更自主化,多元化,内容更丰富。网络课堂、网络公开课等使大学生随时随地获取世界名校优质教育资源。

通过新媒体,大学生能够快速了解国内外的时政动态,并参与讨论互动,有利于国际视野及公民意识的构建;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全球化的社交空间,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有利于自由、平等交流思想。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为大学生提供了与外界平等对话的语境,大学生更自觉追求平等,注重个人主体地位,主观能动性更强,个性更鲜明。

(二)负面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每天都被海量的生活、娱乐资讯所“包围”、冲击,信息多媒体化、娱乐化,追求视觉上的享受与情感宣泄,其中不乏色情、低级趣味、暴力等不良内容,部分学生缺乏判断力与自律性,盲目接受信息,缺少反思与批判,这将导致大学生情绪浮躁,审美情趣低俗化,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量网络游戏等娱乐资源,使得大学生疏于学习,甚至沉迷成瘾,进而引发心理疾病;网络虚拟性与隐蔽性,大学生在虚拟社区中可以充分表达内心和欲望,寻找到有别于现实世界的快乐、满足感与自信。对新媒体的依赖,大大减少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和交往的时间,造就了不少“宅男”、“宅女”,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虚拟社区缺乏现实世界的法律与道德约束,不利于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构建;新媒体降低了信息准入的门槛,信息传播快速且碎片性,众多信息真假难辨,许多虚假、消极的信息被快速广泛传播,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深入思考和综合分析的判断能力。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重视新媒体,利用新媒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途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较为刻板,居高临下,单向灌输,已经不适合新时期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潮流,正视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主动掌握新媒体技术,发挥新媒体的独特功能和优势,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载体,改变传统说教式为实践参与式,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结合各种主题活动、实践活动、公益志愿活动、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等,以新媒体为平台,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干部、意见领袖为引导,强调自主参与、自我教育、注重互动及体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更多使用新媒体与外界进行交流,如社交网站、即时通讯工具、博客、微博、微信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了解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方式,可尝试运用大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开展互动式、引导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使用QQ群,微信、微信等作为班级、学生管理的手段,与学生进行讨论互动,主动了解学生动态、融入学生,在交流中传播主流旋律教育,收集学生反映的学习、生活、就业、心理等各方面的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众多高校为了适应新形势,都主动开通了官方微博,通过微博把学校的发展动态、校园大事、校园文化活动、国内外重大事件甚至是生活信息传播给粉丝,与师生进行平等互动。微博内容生活化,贴近校园生活,语言生动活泼,贴近90后学生心理,深得大学生的欢迎。高校官方微博作为高校舆论宣传、文化展示的新窗口、信息传播的新渠道,实现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舆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功能。除此以外,高校学生社团、高校职能部门、院系及部分高校教师等也是纷纷仿效,主动利用微博发布服务、教育、活动信息,与粉丝进行互动,在活跃校园文化,促进师生互动的同时,让外界更了解高校。

(二)发展校园新媒体,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在建设好校园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校园新媒体,让校园新媒体成为校园传统媒体的延伸和补充,如校园网、手机、户外数字宣传视频等,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合到校园新媒体之中。通过开设校园论坛、微博、思政教育主题网站、学生门户网站等,组织一支由政治素质好,觉悟高学生意见领袖或学生干部,以及有威望、深得学生欢迎的教师组成的网络评论员队伍,以学生喜欢的网上自由、平等辩论交流等方式,及时对大学生所关注的校园、社会等人点问题进行引导和教育。尤其是结合社会、网络报道的正面典型事例,主动发起话题,进行引导讨论。在各个新媒体平台上,结合校园各种评优活动,如校园年度人物、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评选等,以学生身边的教师、学生榜样事迹,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立体传播的方式,辐射榜样的力量,传播校园正能量,传递主流价值观;在国庆、七一、学雷锋日、五四青年节等各种重大节日时间节点,主动策划专题教育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普及,师生学习生活对网络新媒体的依赖日益增大,校园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网络延伸。因此,我们必须把现实的校园文化和网络校园文化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创建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让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渗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开展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网络活动,如校园DV大赛,网络摄影大赛,动漫设计大赛等,丰富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时注重线上线下的同步与互动,让校园网成为现实校园生活的延伸。做好校园网的内容建设,针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筛选积极健康的网络信息,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向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生活、就业、娱乐等方面的信息,满足他们的学习生活娱乐的需求。主动通告与学生利益相关的重大政策和进展,满足大学生的“知情权”。通过搭建师生、学校交流互动平台,鼓励大学生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出谋划策。通过以上各种的校园活动的组织、丰富的网络信息提供以及网上交流互动等吸引大学生关注校园网,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参与校园建设,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加强新媒体的导向、监控和管理

构建校园新媒体管理、监控体系,建立相应规章制度,对校园新媒体进行规范性管理和引导,是发挥新媒体优势的前提和保障。规范校园新媒体的准入机制,对校园新媒体进行备案,对运营学生或团体提供媒介知识培训和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其自觉遵守网络道德、承担校园媒体传播的责任,杜绝传播虚假有害信息,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新媒体环境。高校应在运用网络舆情监控软件同时,成立一支熟悉新媒体传播知识及规律、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校园新媒体监控小组,监控校园新媒体信息传播及发展情况。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和屏蔽。对发布恶意信息和非法内容的个人和团体,及时进行警示和教育。

(五)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当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普遍比较欠缺,表现为高度依赖新媒体,较少关注传统媒体,信息获取能力较强但信息判断和独立反思能力不足;部分学生在传播信息时法律意识淡薄,转载不具出处、引用不具原创作者,甚至抄袭;部分学生哗众取宠,匿名发布虚假、不良信息以吸引大众眼球,满足个人虚荣心。

建议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或思想政治课中增加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让他们了解媒介知识及媒介使用技巧,学会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对有害信息的辨别能力,利用新媒体帮助自己学习与成长。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时自觉自律,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甘珣,肖朋.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40).

[2]郭俗丹.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教育探索,2011,(11).

[3]傅俊卫.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1,(3).

[4]郭丽萍.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国家行政教学与学院报,2012,(6).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