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宇
摘 要:“国民信心”并不是一个新词,欧美国家对国民信心十分重视,将其视为民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国内鲜有学者对国民信心进行专门研究,将围绕国民信心展开论述,分析其内涵和特点、对国民信心认识存在的误区及如何加强国民信心建设,旨在强调国民信心在当今中国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国民信心;中国;政府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44-02
一、“国民信心”的提出
在2011年的两会上,当温家宝谈到政治体制改革时,说过一段话,他说:“当前,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我深知国之命在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①温家宝的“国之命在心”讲的正是国民信心。笔者认为国民信心指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状态,是国民对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日常生活细微而真切的主观感受,是对某种信仰的信服和自信。
二、国民信心的特点
(一)国民信心是一种客观具体的心理状态
目前对于国民信心强弱还缺乏客观公认的量化指标,因此很难对国民信心内容有一个宏观而准确地把握。但国民信心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真实的,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虚构的。值得注意的是,国民信心虽然是对社会宏观的知觉认知,但是这种宏观的认知总是定格于一定时空具体的事件而表现出来,不是形而上的。国民信心是个体主动认知社会最终形成的自我感觉的积淀,是对外界如公众舆论强加于其心理上而形成的认知,是国民对各种社会事件内化的结果。
(二)国民信心既相对稳定又比较脆弱,呈现矛盾性
任何心理状态都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稳定性是有条件的。国民信心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也是同样的,这种相对稳定性表现在:面对相类似的政治和社会事件,人们会表现出一贯的心理倾向性和稳定的态度;国民信心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而且是一种高级情感,不会轻易随着他人变化和单独事件发生转移。但是国民信心又是脆弱的,这里的脆弱性指的是国民信心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个体遇到某些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时,足以颠覆或者摧毁其原来对现时政权和社会的认知,如前苏联和东欧剧变直接使其国民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国民信心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或许是对原来信心的坚定或许是逐步的否定。当然,脆弱性是相对于稳定性而言的,是一个事件的两面,是共存于一体的。
三、国民信心的内涵
学术界还未就国民信心的内涵达成共识,但是国民信心确实是有着丰富内涵的。笔者将如今中国国民信心内涵概括为五个部分,不同部分彼此之间是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
(一)支持改革与坚信发展的信心
中国从过去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最主要的任务还是通过改革促发展,过去的经验已经证明改革的路任重道远,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国家对个体切身利益的调整必然意味着有一部分人要经历“改革的阵痛”,如何着眼于大局,服从从中央到地方这样一盘棋就考验着国民信心。支持改革坚定发展的信心包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坚信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富强,让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坚信改革不能停滞,只有持续改革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坚决反对特权阶层和利益集团阻滞改革;对改革遇到的困难甚至反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坚信通过改革前途是光明的,能创造出中国的未来。
(二)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
温家宝讲的“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这句话道出了社会公平正义对于中国改革与发展非比寻常的意义。对社会公平正义充满信心既是一种心理状态更能随时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因此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是国民信心的重要内容,其内涵包括:国民相信只要自己上进努力,就能用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相信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相信人人平等,相信法律的公正性;相信政府能够处理好分配与效率的关系,能够让全体国民共享改革成果。
(三)对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全的信心
社会安全是每一个国民的基本诉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没有社会安全,就不存在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更谈不上社会的发展。对社会安全的信心不是个人遐想的结果而是个人根据自己的认知对社会的安全形势做出的综合客观的判断结果,这种判断当然不乏主观成分,但更多的是个人对于社会安全的反馈,是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判断。对国家与社会安全的信心的内涵有:相信国家有能力保卫自己的领土不受侵犯,相信在他国遇到困难和危机时能得到来自祖国的帮助;相信社会虽然存在治安问题,但是总体上还是好的;相信社会还是好人多,坚信社会道德依旧存于每个国民身上。
(四)对做强国国民的信心
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国家的强大,需要强有力的国民来支撑;国家的强大,需要强有力的国民来展示。中国积贫积弱百年,国民往往会有一种自卑心理,特别是在遇到外国人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感到矮人三分,这样的国民情况与中国如今强大的国力是不相适应的。没有做中国国民的信心和自豪感,中国的未来如何会有希望。做强国国民的信心就是要:为做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为生在中国崛起的今天感到骄傲;相信中华民族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要有民族主义情结,敢于对损害国家尊严的事件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以宽阔的胸怀拥抱世界,相信全国同胞和强大祖国会做自己的后盾。
四、对国民信心存在的认识误区
(一)认为国民信心问题无足轻重,没有探讨的必要性
长久以来,很多人对于国民信心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认为国民信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可有可无的。或者草率地认为国民信心就如同网友在网络中犹如愤青一般不值一提地谩骂和发泄,是十分可笑的。他们错误地估计国民信心的力量,或者不承认国民信心对于中国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将国民信心视为不稳定因素,十分警惕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国民信心的提升会威胁社会的稳定,他们的逻辑是一旦整个社会达成了某种共识,尤其是对现政权的不满形成一股力量就会威胁社会安定。国民信心被他们误解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简单地等同于不满情绪,这是对国民信心错误的认识,希望国家更加强大才是国民信心的主要内容。他们的畏惧只会挫伤国民的信心而带来消极后果,而这种畏惧是毫无道理的。
(三)国民信心是自发形成的,无需建设
不可否认,每个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认识不尽相同,就是对于同一个问题每个国民的态度都是存在差异的,这显然是极其正常的。国民信心是国民基于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处境以及对未来的预期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属于自发形成,所以很多人强调不需要将国民信心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国民信心有自发形成的意思绝不是说国民信心问题不需要引导也不需要建设,相反放任不管,不对国民信心进行建设,那国民信心只能停留在“散兵游勇”的阶段,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国民信心。
五、国民信心建设
(一)继续锐意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当前国民的信心的最大来源就是中国不断地发展。政府强有力持续推进改革,改革犹如春风让中国人民看到了无尽的希望。即使部分国民不满足于现状,还是相信政府会通过今后的改革改变自己的处境。改革就是凝聚当前中国国民的黏合剂,将全体国民包括各个阶层汇集到“求改革促发展”的大旗下。在经济上,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正确处理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关系,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建设,继续推进金融市场改革。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缩小贫富差距,继续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在政治上,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继续致力于消除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特别是城乡之间的政治权利差别,切实保障国民合法的政治权利,保障民众机会公平,致力于反腐败建设,努力消除“官民对立情绪”;在文化上,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尊重民间草根文化,尊重文化差异性,积极保障国民言论自由,尊重公民舆论;在社会建设上,加强社会治安,坚决打击犯罪,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尊重社会组织的发展,保障社会组织的基本权利。在外交上,积极维护国家尊严,对外不卑不亢,有大国风范。
(二)开展政府公关,树立政府正面形象,打造政府强有力的公信力
上文笔者提到国民信心是需要引导和建设的,政府在国民信心建设上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国民信心强弱主要来源于政府的作为,要重视政府信用体系建设。这几年,各种关于政府作为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政府公信力不断下降,这对树立政府正面形象是极其不利的。政府要学会与民众进行沟通,学会如何与民众对话,倾听民众的意见,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尤其是在新闻媒体上要坦诚布公,好事坏事都要让民众知情,增强民众对政府解决问题的信心。
(三)国家应支持民间社会组织发展,积极进行双向沟通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归属于某一群体的需要,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正是顺应这一形势。在改革发展的今天,利益逐步多元化,那么成立能够表达和维护自身利益的组织就成了一种客观需要。规范有序的社会组织的发展不仅不会影响社会安定,还会有助于通过社会组织合理解决各种利益问题,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消除不安定因素。在支持社会组织发展上,最重要是要与其保持沟通,了解其发展现状和运作目的,彼此消减少误解,共勉共进。
参考文献:
[1]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M].庞卓恒,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
[2]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M].毛金里,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
[3]汤因比.历史研究[M].曹未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
[4]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吴琼,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2.
[5]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M].袁志英,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