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义利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价值新探

2013-08-14 06:46王天杭
学理论·上 2013年6期
关键词:义利观墨子和谐社会

王天杭

摘 要:墨子提倡最多数人的利益,并把逐利看作人的本性使然。“利”是其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义”则是判定逐利是否合理的方式和途径。若人人互助,修睦讲信,那么彼此均可受益。由此看出,墨子义利之下的和谐社会思想不仅与中国的“和文化”一脉相承,更是暗合了现代和谐社会的本质——在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因此要构建现代和谐社会,需借鉴墨子义利观,调整利益关系,这在改革开放后道德日趋滑坡的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墨子;义利观;和谐社会;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25-04

一、和谐社会思想解读

(一)“和谐社会”引古溯源

“和谐”思想在中国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中可谓独领风骚数千年,它引领着中国文化从青铜时代走过百家争鸣、走过唐宋明清,一直走到了21世纪的现在。和谐,由“和”、“谐”二字组成。“和,相■也”[1]126。“和”意为人人有饭吃,社稷方可安康,这也是近现代意义上民生思想兴起的重要渊源之一。而“谐”字拆开后是言与皆,意指人人广开言论、谈话自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已高度概括了和谐的原意。

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而今追索的一个永不磨灭的话题,不管是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2]8、“以和邦国,以谐万民”[3]1245,还是古时道家倡导的中庸思想,无论是上古七国争雄时代流传下的那家喻户晓的将相和故事,还是北京天坛、故宫的设计构想,都承载着各个层面和谐的含义: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又反映出远古质朴的先民们对大同社会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国语·郑语》中曾记载西周太史伯把“和”作为治国准则的一段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夫如是,和之至也”[4]460。在这里,“和”第一次被提升到治国的方略中。

(二)墨子思想中的“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一种理想社会模式的系统构建;是人人兼爱,人人互助,修睦讲信,老有所终,壮有所用;是在古代社会里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165。是使社会中各个元素、组织都能够良好有序地运行,最终使社会这个大系统完成内部的整合与结构功能的优化和提高。墨子为使黎民百姓达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状态,在对社会生活各个层次的领域进行考察和研究后,提出了一套社会整合的基本方案,“兼爱”、“非攻”等十大主张。这些主张是墨子思想的核心,被后人称之为“十论”。

以兼爱交利为核心的和谐社会思想是墨子思想中关于理想社会状态的一种朴素的社会认识。人民,是一种社会性、文化性和精神性的存在。在墨家的十论中,想民所想,忧民所忧,处处体现着墨子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对和谐社会的关切和民本主义式的关怀。尽管十论部分思想在战乱纷争、民不聊生的背景下有着典型空想的性质特征,不可否认,以平民利益为思想起源、以兼爱为理论主轴、以义利为出发和归宿的墨子义利观不仅在当时非常难能可贵,在今天看来仍然是积极意义上的和谐社会理论诉求。

(三)改革开放与和谐社会双重背景下探索墨子“义利”观的必要性

随着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落实,改革开放这个大门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猛然开启。“国内生产总值在1978至2007年增长了近68倍,远高于同期世界及其他主要经济大国的年平均增长水平”[6]22。随着政府富民、惠民的民生意识增强,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更多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在百姓中的惠及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改革开放是一场涉及了社会、经济和政治三个方面的全面变革,不知不觉中文化作为第四个方面也正在悄然进行着一场无言的变革。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总体上出现了三大变化:“一是价值观基础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偏移,二是价值判断标准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化、实用化,三是价值取向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趋势发展”[7]160。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在重视物质价值的同时也把物质价值当作了最高价值,传统价值观受到严重挑战,精神生活空间大尺度转变,社会世俗化趋势加深。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课题似乎已经成为时下一个探讨热点。

“开放对于一种文化的变迁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对于弱势文化来说,开放绝非易事”[8]392。著名学者杜维明曾经指出,“市场经济是可以肯定的,但一个市场化的社会却是糟糕的。因为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也借此机会通过市场体制得以正当化。如今,我们生活的社会已经渐渐失去了这种公共性的讨论和精神氛围,一种视个人私有利益的保护为人生终极目标的狭隘功利意识在社会各阶层顺理成章地蔓延开来”。①“所有那些不能迅速兑换成现钱的事物……都势必逐渐遭人冷落。……既然一切都是根据眼前的利益来计算,集体也罢,个人也罢,都很难再继续维持对长远事物的关心”[9]145。因此,重申墨子义利观势在必行。

胡锦涛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讲话佐证了重申墨子义利观的必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如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10]10。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对义利文化思想的解读更是为我们重申墨子义利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我们就要充分发扬中国传统的主流价值文化,取其精华,与时俱进,逐步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在国际上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强国。学者钱逊认为,“精神第一、群己统一,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的两个最核心内容,体现了中国人最基本的价值准则”[11]。西方的价值观是个人至上,即以追求个人最大的物质利益为最高价值观。然而在中国传统的主流价值观里,人之所以能够“群己统一”正是由于“群”得以“义”来维持,“群”与“义”落实到具体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即一种深切的“兴天下之利”。这正是中国人的担当,也正是墨子义利观所要倡导的思想。

二、墨子“义利”观新探

(一)以“义利”为核心的墨子思想

墨子从“人之所欲”出发的功利主义,认为追求利益乃人的自然本性,主张自然主义之下的人性论。作为小生产劳动者的代表,墨子比其他思想家更能体会民生之多艰,他希望社会能够正确对待人自然的重利并对物欲的合理性予以充分的肯定。对墨子来讲,生存和繁衍是人类的两大基本欲望,达到人之所欲即为利。同时,墨子还提倡一套义利并重、以利天下人为最终目的——大欲,大利,大义的思想体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12]101。孟子也对墨子利天下的思想予以认可,“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13]233。他虽不赞成墨学,但确实揭示了杨朱“利己”与墨子“利天下”的本质区别。墨子着眼于百姓的实际利益,但是为了实现天下之利的最高价值目标,墨子同样贵义,重视道德价值。万事莫贵于义,他主张一切言论行动都要把义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理念。

与以“克己复礼”来护佑君臣父子的“爱有差”主张的孔子不同,出生于手工业家庭的墨子不赞成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周礼,因而墨子在孔子仁爱的基础上提出了超越了血缘宗亲的不避亲疏学说,即兼爱观点。“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者,人比从而爱之”、“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不党父兄,不偏富贵”……这些爱无差等的等级观念无不体现出墨子超越了孔子、致力于构建一个“人报我爱利吾亲”的全民互利平等的社会。因此他的思想主线是:提出尚利贵义,倡导无私利他,强调功利动因,主张兼爱天下、宣扬独立平等。这些超前的意识使得墨家思想第一次在传统文化的典籍中熠熠生辉,达到了章太炎所说的“墨子之道德,非孔老所敢窥视”的新高度。

(二)墨子“义利”观的两个特性

1.人之初,性本利。细探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论辩核心,毫无疑问,义利之辩是最具争议也是最值得争议的重要命题。义利之辩的核心是善,那么究竟是满足于道德规范本身的“行义”是善,还是为了增进需求与利益的“求利”是善,布衣之士墨子给了我们后一种支持的答案。从政治伦理上来看,求义或求利,都源自于人心底的欲念,而墨子的义利观最突出的特性就在于把义利作为人最本真的欲望并对其不加修饰地宣扬,这充分体现了墨子体察民生的民本思想。

“人之初”是延续两千五百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比他晚半个世纪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而墨子则说:人之初,不分善恶。儒学上“人之初,性本善”真正含义在于主张人性的源点是向善的,因此生而即有行善的欲望和力量。而墨子却认为,人的天性如白纸一样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也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14]11。人的本性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它由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组成。受到客观规律制约的影响,为了能够满足生存和发展,同时获得存活和繁衍的基本条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对于一定对象产生某种客观的需求,我们把它称之为“利益”,所以追逐自己的利益是人之常情,墨子对这个无可厚非的自然本性表示极大的肯定。孔子仁的思想更多是关注人的社会本性——即道德文化本性,但却忽略了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墨子从人之所欲的人类自然本性角度出发,认为满足人之所欲才是利。喜利而恶害、欲福而拒祸是人的自然本能,上至帝王下至庶民概莫能外。墨子在这里把利的实质上升到了利他的境界。“他”不是单独的个人,是天下众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欲望,在可取的范围内利己,再以己利众人,则人人交互相利,进而人人平等互爱。人性由矛盾构成,包含着两种矛盾的潜质,阴阳共存,善恶相依。人人都有欲望,不可以此评判善恶。同样,作为欲的特性,“私”也不分善恶,但为了满足欲望,其所产生的行为则可能出现善或恶的区分。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墨子功利主义背后,自然主义的人性论贯穿了从欲到利再到义的逻辑线索,大欲、大利和大义独创了墨家义利观的三部变奏曲。

2.义是标尺,利才是真。义是原因和目的,利是手段和途径,“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是功利的标准。因此人不是为了自爱和自利而去爱人和利人,恰恰相反,人是因为爱人才要去利人,从更高的意义上来说人是因为爱而成为人的,“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义”,也就是说,只有“爱”才是人的规定性。兼爱交利是墨子思想中最关键的概念,其中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而交利则是兼爱的外化和表现。

那么人如何才会首先放弃个人的私欲而去爱、利他人呢?墨子提出了三表法,即从人的行为结果是否符合兴利除害的道德效果论出发,若人与人之间相攻、相篡、不慈孝、不惠忠则对彼此都有害无利,从而使社会公利受到侵害,接着社会公德失范,也就谈不上个人私利的满足与否,更谈不上去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共同体了。“若事上利天,中利鬼,下利人,三利而无所不利,是谓天德。……若事上不利天,中不利鬼,下不利人,三不利而无所利,是谓之贼。故凡从事此者,寇乱也,盗贼也,不仁不义,不忠不惠,不慈不孝,是故聚敛天下之恶名而加之”[15]213。从墨子的这段话中不难看出,“利天利鬼”是“利他”的抽象化,利人实质上则是利己。“上利天,中利鬼,下利人”充分表明墨子先利他,再利己的观点。而这个利他就是善。如此说来,墨子是以利害来判定善恶,按照满足利欲的行为来对其进行划分。能否利他人是评价一个人行为是否为“善”并合乎道德规范的最高标准,于是“善利观”应运而生。

孔子认为,“义”代表公,“利”则是私的象征。而墨子义利观中的“利”更多了一些公私之分,并且泾渭分明,它涉及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凡是能够代表最多数人民利益的做法就是善行,就是义,就要被赞扬。归根结底,墨子将“利”重新定义,指向了利他、互利以及公利。利与义不仅不是对立关系,而且互相统一。因此墨子才把“义”作为衡量的标尺,最终目的是为了肯定和强调天下之利。“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16]251。学者黄伟合曾经对《墨子》中被公认为最能代表墨子本人思想的二十三篇文章出现的全部“利”字的不同含义做了一份统计,书中表肯定意义的方面有两种,分别是以“无私利他”、“兴天下之利”为代表的整体利益与“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的个人利益,而二者出现的数量则是160次与11次。表否定意义时,即“退追无罪人乎道路率径,夺人车马衣裘以自利”的一己之私的是44次,最后非道德意义上的利出现了31[17]次。可见墨子更加强调整体利益,其功利观实质是为天下的义利观。行大欲方能得大利,得大利亦可获大义,这就是墨子义利观的基本线索。在这些所有基本元素之前,有一环最重要的条件不可或缺,那就是兼相爱。如果人们真心地互相爱护扶助,那么彼此都可以得到利益。人人互爱,天下得治,人人相亲,共赢而兼顾弱势群体的利益,天下才会富裕。这是墨子义利观的真正价值指归。

三、墨子“义利”观促使四种关系的和谐

(一)民与民和谐

在人际关系问题上,墨子主张互助式的义利结合,强调动机与效果统一论。儒家主张的仁爱以血缘关系为基准和纽带,由于其推行的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立足在差等之上,发于自私之中,必将会产生和激化各种社会矛盾以及人际纠纷。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人性有私欲,做出利己的行为是正常的,但在利己的同时,由于之前墨子辅助的爱无差等理论使得人人之间无等级,你我利皆相同,那么如果此时你可以再帮助别人一把,别人必将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回报你,给你增添利益。墨子劝导每个公民都要心存大义,无私利他。把小利变成大利,把私利变成众利,把利个人变成利社会、利天。最后使百姓们能够自觉地做到利人即为,不利人即止,“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18]22。一方面对自己“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19]11,另一方面对待他人“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19]9,“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20]199,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人际冲突,在兄弟亲邻之间构筑起一份全民共享的平等之爱,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在现代社会中也无不如此,无论是家庭关系,还是同事关系。

“义者,亦有力以劳人,有财以分人……为贤之道将奈何?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21]467。为倡导义利兼爱的社会道德规范,墨子反复强调“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12]104。对于现代社会里的公民来讲,每一个社会主体都是社会的一分子,要处理好家庭、同事等人际伦理关系,把握好社会主义下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要有兴天下之利的责任,有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义务。努力地培养国家的公民意识,使每个个体都心中有大利、大义,在为人民服务的国度里,对自己尊重,对他人负责,对组织、对社会、对国家尽职,就是在为自己服务。

(二)君与民和谐

墨子将义利观指向国家的领导层和民众层,提出要在这上下交融间兼爱交利。不仅民众之间要依靠义利观履行对等互爱的义务,作为一国之君更要将义利观处理得淋漓尽致,舍个人小利,兴天下之利,从而实现大义。“吾闻为明君于天下者,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然后可以为明君于天下”[22]119。“是故退睹其万民,饥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这两句话表明墨子将君分为两类,兼君和别君。君,和谐年代中由百姓们推选出来,百姓们认为兼君可以照顾百姓的利益,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遇到灾荒之年,疾苦的民众更愿意拥戴与万民有利的兼君,而摒弃只管自身不顾民间疾苦的别君。墨子主张君王要体察民情,使上下情通,从而“上有隐事遗利,下得而利之;下有蓄怨积害,上得而除之”[23]88。秉着义的原则,大利要放在小利前,在乎人民的利益,也就保住了自己的利益。一切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16]251。这样,上爱下,下爱上,君主体察庶民,庶民拥戴君主,君民交相利,达到对等互利的和谐盛况。

墨子义利观使政府与民众走得更近。政府可以用资源配置的方法实现众人之利,通过再分配政策帮助最贫困的人脱贫,使社会上的经济物质资源平均分配,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由贫富落差导致的对渴求满足利欲的膨胀感就会减少,百姓人心平静,社会基本正义能够实现,进而社会有序和谐。从另一个角度看,在中国这个传统上的官本位国家里官员实际是全社会精英的表率,整个社会无论士农工商,都将他们的言行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官员的道德规范也就对整个社会道德发生剧烈影响。如果培养了政府官员的公共责任,使其能够坚持义利观,奉行自己是人民的公仆的属性职责,要时刻做出无私利他、为人民服务的行为表率,那么可以相信,由官员引领其他阶层的民众对于兴天下之利的观念会越来越深入人心。

(三)国与国和谐

在国与国的关系问题上,墨子在一条“利”的线索下主“和”而非“斗”,主“义”而非“攻”。墨子在《非攻》中说“杀一人谓之不义,……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24]145。他认为,无论是社会冲突还是国际冲突,对百姓的生活百害而无一利。互相攻伐在增加了军费开支、加重国民负担的同时,还贻误了农时,造成粮食等关键农作物的季节性短缺,更重要的是,只要有战争,就会有死伤。“攻其邻国,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大不义”[25]129。战争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它的本质是“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力”。统治者为了自己政权的稳固,为了本国人民的利益,为各国人民,从大义出发,要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和平、无战争状态。为此墨子每每为制止攻伐游说诸侯时,总是对君王晓之以“义”。

研究墨子义利观有助于推动世界和平的发展,使全人类更好地进步。在当今战争与和平并存的年代,各种恃强凌弱、以暴欺贫不顾当地百姓安危的非正义战争频频发生。这与我国反对各种“不义“的侵略战争的内在要求是统一的,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墨子义利思想与中国推动世界各国崇尚大义、和平稳定、互利共赢、共同繁荣且以基本人道主义为前提存在的世界的精神是一致的,是一种真正的“兴天下之利”的中国主张。

(四)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墨子不止关心人类的价值,还重视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为此他不止一次地将“义利”观延伸至他的自然板块学说之中,无不显示出墨子哲学思想的深刻。在墨子的思想中“天”被赋予了三个含义:神灵、人格以及大自然。墨子规劝人们要与自然保持和谐的状态,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出现“四时不和,五谷不孰……天降疾灾决疫、飘风苦雨”[23]82等恶劣自然现象的发生。这使墨子发出了顺从天意的主张,达到天人和谐的状态。虽然这种从义利出发的思想具有非常朴素的唯心元素,但墨子对自然和谐理念的推行,不能不说是对今天正在面临资源短缺、环境卫生问题的人类一个很好的警醒和告示,这有助于我们良好地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真正在义利的基础上实现绿色发展,天人和谐,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四、新探墨子“义利”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价值

近年来,中国强大的内需力量推动了其经济一直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状态,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连续30多年GDP年均9.8%的增长率[6]22。但当世界从民族国家转向全球化社会的时候,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信息是如此微弱,高分贝喧嚣的仍然是盗版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大合唱。“一个正在成长的大国不能只是经济动物,它应当有文化贡献”[26]247。同样对于一个社会而言,经济价值固然要有,但文化气质和精神面貌更是不可或缺,因此我们应当将政治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一起参与到世界的转型和发展之中。

今天社会给我们呈现的信任缺失状态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透视出社会道德关于“义利”所存在的深层困境和相关社会机制所存在的严重问题。社会转型带来了信任模式变迁过程中信任支点的松弛与利己意识的加固。这样一种社会公共性的丧失不仅仅是政治性公共空间的瓦解,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与相通、相感相应能力的衰退,作为共同生活基本要求的天下之利的公共性正在从当代精神生活中不断瓦解,这已不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涉及整个民族未来的问题。一边是中国崛起的声浪不绝于耳,另一边则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彩色馒头等恶性事件。真正的道德理应超越利弊权衡,跳出物化的代价考量。当代中国人作为一个群体,在精神生活上应以义利结合,才能使改革造成的日益分散的社会离心力与社会利益再次整合,打破流沙格局,构筑人际关怀,道德方能走进春天里。“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27]102。若人人都能秉承兼相爱的原则,把大义大利放在首要位置,用自己的行动坚守道德,彰显人性的温暖,在一些悲观者感叹世风日下的时候,用平凡和义举践行真善美,用勇敢与坚守构筑起道德高地。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正面力量,怀着的是一颗赤子之心,在别人遭遇痛苦时救人于危难,唤起大义共鸣。当然,仅靠个体行为还不足以改变中国社会道德现状,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构建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身体力行,需要把那些别人给予的温暖内化为每个公民自己的道德实践。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要使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国传统文化中墨子的和谐社会思想以及其义利观即是一种非常丰富、有积极现代价值的思想智慧和理论资源,因而我们有必要充分尊重和借鉴该传统文化,挖掘和整理其内容体系,领会其思想的实质和内涵,去粗取精,批判继承。毫无疑问,重新探究墨子“义利”观,这不仅是对时下社会和自身的一种警醒与自我审视,还是对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精神的要求、对于我国传统主流价值文化的一种继往革新式的传承与发扬,更是为我国和谐社会的理论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并切实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义证·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张燕婴.论语·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孙诒让.周礼正义·春官·大宰[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徐元浩.国语集解·郑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逯钦立.陶渊明集·卷之六·桃花源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数读中国3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童世骏.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马庆钰.告别西西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9]韩少功,蒋子丹.失控与无名的文化现实——理论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10]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1]独家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之十二[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16006872.html.

[12]孙诒让.墨子闲诂新编诸子集成·卷四·兼爱中[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3]万丽华,蓝旭.孟子·尽心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4]孙诒让.墨子闲诂新编诸子集成·卷一·所染[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5]孙诒让.墨子闲诂新编诸子集成·卷七·天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6]孙诒让.墨子闲诂新编诸子集成·卷八·非乐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7]黄伟合.墨子的义利观[J].中国社会科学,1985,(3).

[18]孙诒让.墨子闲诂新编诸子集成·卷一·法仪[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9]孙诒让.墨子闲诂新编诸子集成·卷一·修身[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0]孙诒让.墨子闲诂新编诸子集成·卷七·天志中[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1]孙诒让.墨子闲诂新编诸子集成·卷十三·鲁问[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2]孙诒让.墨子闲诂新编诸子集成·卷四·兼爱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3]孙诒让.墨子闲诂新编诸子集成·卷三·尚同中[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4]孙诒让.墨子闲诂新编诸子集成·卷五·非攻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5]孙诒让.墨子闲诂新编诸子集成·卷五·非攻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6]张冠梓.哈佛看中国·经济与社会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7]孙诒让.墨子闲诂新编诸子集成·卷四·兼爱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1.

猜你喜欢
义利观墨子和谐社会
墨子破云梯
真假学术视角下大学生义利观的研究
论“正确义利观”的当代价值
墨子训徒
墨子教诲青年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探讨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