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工程

2013-08-13 22:55王炳林马宁
前线 2013年12期
关键词:民生消费教育

王炳林 马宁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其中,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前提和保障,而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主要标志和根本归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通过改善民生使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是人民梦的中心内容,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工程。

民生状况是人民幸福与否的参照系和风向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往往与民生改善的诉求息息相关,甚至融为一体。《礼记·礼运》这样描述人民的幸福生活:“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而在老子那里,幸福生活是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可见,幸福虽然是一种主观感受,但这种感受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依赖于一定的外部条件。这就是辩证唯物论讲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很难想象,一个人会从食不果腹、贫病交加、流离失所甚至生命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的状态中感受到幸福。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民生改善虽然并不必然等同于幸福,但却是幸福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民生改善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没有民生改善的中国梦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通过改善民生使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时刻不忘根据地建设,始终把发展民生事业放在重中之重來抓。正是由于解决了土地问题这个民生之本,党才最终赢得了民心,赢得了政权。新中国成立后,党因势利导,通过实施“三大改造”,引导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为人民开启了通向幸福生活的闸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又向全面小康迈进。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明确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虽然党和政府为了改善民生做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而且在事实上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由于新中国历史起点较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又走过了一些弯路,即使到今天,在民生领域仍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教育、医疗和住房一度被网民戏称为“新三座大山”;基尼系数居高不下,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日益突出;社会流动性逐步减弱,阶层固化的趋势开始显现……面对这些民生难题,我们不能漠然置之,泰然处之。如果民生状况长期无法得到改善,甚至任由恶化下去,人民的幸福感势必大为降低,中国梦也将渐行渐远。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从改善民生做起。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和政府历来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得到了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也正在普及过程中,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现在教育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如何提高质量、如何维护教育公平的问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此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提高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力争实现教育公平,“让更多的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长期以来,看病贵、看病难一直是民生之痛。要从根本上改变老百姓“小病拖,大病扛”无奈选择,关键是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重点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问题。二是通过合理布局优质医疗资源,给大医院减压,给小医院补血,实现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均衡发展,避免出现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无人问津的局面,重点解决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三是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健康教育宣传的力度,普及健康常识,做到重大疾病早发现、早治疗,防患于未然,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有关研究表明,国家在健康教育方面每投入1元钱,就可以在防治疾病上收到6~10倍甚至更大的效益。

继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与医疗和教育相比,高房价堪称当下最大的民生之痛。尤其对于生活在一线的工薪阶层来说,不仅买房早已成了奢望,甚至随着房租的飞涨,现在连租房都成了难题。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国住房租金价格同比上涨4.4%,已连续44个月上涨。 与此同时,8月百城住宅均价也持续环比上涨,并连续15个月攀升。历史证明,解决住房问题,完全依靠政府或完全依靠市场都是有失偏颇的,只有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才能满足社会各阶层的住房需求。鉴于保障房建设历史积欠较多,政府于2011年提出五年内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的重大战略决定,但从市场反馈来看,房价并未因此下降,这是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

千方百计增加人民收入。出口、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受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我国商品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不少外贸加工企业破产,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明显。与此同时,为挽救国内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我国出台4万亿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在消化原有过剩产能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的产能过剩,通过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实践证明,只有消费才是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力杠杆。然而国人在消费领域面临两大困惑:一是无钱消费,二是有钱不敢消费。由于大部分工薪阶层收入较低,虽有消费意愿,却无消费能力。中间阶层虽有消费能力,但限于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而不敢放手消费。高收入群体限于人数较少,整体消费规模有限。解决国民这一消费困局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让人民有钱消费;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让人民敢于消费。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近年来,中国社会出现的一个危险信号是社会阶层一定程度的分化和固化。阶层的流动性是衡量一个社会活力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一个人无论出身多么低微,只要通过个人的努力,都能够获得向上发展的空间。只要他“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并且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阶层固化的趋势。两极分化和阶层固化共同反映的深层次社会问题是公平正义的缺失。党和政府只有通过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才能让广大人民拥有“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党和政府只有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民幸福才会有根本的保障,中国梦的实现也就有了扎实的根基。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北京农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沈 聪

猜你喜欢
民生消费教育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