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自信”的历史走向

2013-08-13 06:47姚桓
前线 2013年12期
关键词:道路特色发展

姚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强调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三个自信”。“三个自信”是鸦片战争1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辛探索的结果,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三个自信”,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三个自信”解读了历史、透析了现在、昭示了未来。我们要科学地理解和坚持“三个自信”。

历史的观点:

近代中国人探索民族复兴的曲折历程,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

鸦片战争打破中国人“天朝第一”的梦幻后,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学习西方,而先生欺负学生的事实,让学西方的美梦最终破灭。毛泽东说,谢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他们给了我们武器,不是机关枪,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人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从黑暗中摸索走上曲折探索、成熟自信,达到自强繁荣的道路。

在共产党领导下,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于是,“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毛泽东语)。中国近代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第一个历史任务的完成,同时也是完成第二个历史任务的开端。

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答案,这注定了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同样要经历曲折。1950年代的探索开了好头,以后由于缺乏经验,照搬外国模式、急于求成、阶级斗争扩大化等错误日益发展,终于导致“文革”灾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先导,我们党在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不断突破。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三大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六大宣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七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括为“一条道路”和“一个理论体系”。30多年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同时进行、互相推动:道路的开辟促进了解放思想,新理论的诞生又为道路提供论证。而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又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十八大提出全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个自信”表明,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途径的道路、作为道路指导的理论和作为根本保障的制度已经成熟,并在全党认识上达成共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认识不断升华的结果,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明效大验,是确立“三个自信”的基本依据

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总的说比资本主义优越,但要靠我们的发展来证明。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靠发展证明的重大命题。资本主义能够取代封建社会,是因为资本主义在取得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的财富超过了过去世世代代创造的财富总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论证了,资本主义由于其不能克服的内在矛盾,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社会主义是作为解决资本主义矛盾和弊端的新社会出现的。然而理论证明不等于历史证明、逻辑分析要靠生活来验证。苏联东欧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把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改革变成模仿西方的“改向”。苏东剧变发生后,似乎出现资本主义要席卷全球之势,但这不是社会主义理想的失败,只是错误的模式、失效的体制的失败。与世界社会主义严重挫折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兴起。发展是最好的证明。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得到全面进步。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45亿元人民币,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47.3万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元,2008年已达到15789元,全国人民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生活水平。这种“井喷式发展”是对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好回答;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三个自信”的基本现实依据。

比较的观点:

中国和世界一些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的对比,进一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把中国与世界一些国家经济发展和实现现代化历程做比较,可以更加坚定“三个自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保持30年的高速发展,连续三个十年每年总产值增加近10%,堪称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跨越式发展。战后另一些国家也曾有一段高速发展时期,但大都难以保持30年。二战后,不少发展中国家以年均7%左右的增长速度持续发展了20年,但是,到了第三个10 年,大多数发展速度就跌5%以下了。为什么高速发展难以持续?普遍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竞争力下降;人民生活改善缓慢,内需不足,单纯外贸拉动难以为继;面临西方政治、经济打压和不合理国际秩序限制,增长空间变小;收入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凸现;盲目引进西方民主模式造成“水土不服”,民主化进程失控;受西方新自由主义影响政府作用削弱,调控不力;党派纷争,政局不稳,政策缺乏连续性等是主要原因。这就是“发展瓶颈”。一些国家在经历高速发展后还发生社会动乱,反过来又影响发展。

对于中国这样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化遇到的困难更突出,可是为什么迄今为止中国一直在成功地突破发展瓶颈?如何破解中国力量迸发之谜?原因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充分利用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启动利益机制调动积极性创造性;又发挥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权威,用有力的宏观调控限制缩小了市场的负面效应,较好地处理了效率与公平、动力与平衡的关系;中国的政治制度把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把发展民主与保持社会稳定统一起来,在实现方式上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循序渐进地推进民主,达到实现公民有序参与、落实人民主体地位的目的,防止了“民主乱象”。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可以集中资源、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應对复杂国际局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人民利益的先进政党长期执政,从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出发,规划国家长远发展目标;在坚持整体利益优先基础上妥善处理具体的利益矛盾,保障民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遍及全国,党员发挥联系群众和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党有很强的社会动员能力。中国政局长期稳定,执政党和政府有很高的权威,党的政策和国家方针保持连续性。这些优势使中国能够兼顾改革、发展和稳定;能够妥善处理化解社会矛盾;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国内突发事件、自然灾害;能够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打压采取有力的反制措施。这些都是在其他制度和体制下难以做到的。不是机遇格外垂青于中国,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促进和保证了中国的长期高速稳定的发展。

发展的观点:

自信不是自满,自信要求坚持,也要求发展完善;要敢于正视发展中的问题,既反对动摇转向,也拒绝僵化封闭,坚持继续改革开放,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理念是由实践奠基、催生并引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三个自信”的意义,就是启发、鼓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信自己的选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就是展现了光明的前景,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自信,并不是否认问题的存在。人们要问:既然道路正确,当今中国为什么问题多多?这也需要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从客观上讲,中国现代化起点低,非常落后,又面对西方国家打压,要在几十年时间内走完西方国家几百年的道路,这种“压缩式”发展自然会使矛盾集聚;从主观上讲,许多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从前景看,问题的产生也酝酿着解决问题的办法,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靠发展去解决。

自信,更是对未来道路的正确选择。在发展的关节点即矛盾的交汇点上展望未来,走哪条道路?显然,僵化停滞,否定市场经济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回到旧体制,只能使国家失去活力、人民失去积极性,断送大好的发展机遇;改旗易帜,照搬西方模式,实行全盘私有化和多党制,会造成严重两极分化、引发社会动乱。老路,走不通;邪路,是死路;唯一正确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只有这条道路,才能以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化解矛盾、保持稳定、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实现现代化。无论前面有多少困难和风险,“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应当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不移的态度。

自信,更拒绝自满和自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还要继续开拓前进,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还要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克服许多困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成熟的,还要继续发展,按照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要求继续进行理论创新,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还要不断完善,在坚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框架下继续进行体制完善和制度创新,逐步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制度更加成熟定性,而且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这里的关键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时代特征、中国国情结合起来,把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 只要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继续探索,落实这“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会进一步焕发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会更加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教授。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沈 聪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发展
道听途说
城市的道路为什么叫马路
区域发展篇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