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教育评估的英语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3-08-13 07:52刘雪梅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5期

刘雪梅

摘要:探索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专业教育评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文章以专业教育评估为准绳,对英语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构建,提出优化理论教学体系,整合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实习基地与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素质拓展课程体系等措施。

关键词:专业教育评估;英语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5-118-02

一、领会教育评估精神,构建英语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开展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育评估是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本科教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为目的,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促进社会参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评价,监督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英语教育专业评估侧重该专业发展规划、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三个方面。基于上述评估标准,课题组成员通过对目前毕业生综合素质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进行调查,分析出英语教育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和当前行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关系:连年的扩招造成近年来英语专业毕业生数量大增,与相对稳定的用人岗位之间矛盾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达不到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二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陈旧,专业教育面过窄。通过对英语教育专业基本现状的分析和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课题组成员以英语专业教育评估为切入口,构建基于专业教育评估为导向的英语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两部分人手,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合格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将地方高校英语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行业专业教育评估相结合,使高等学校培养的英语教育应用型人才与行业岗位要求相匹配。用专业教育评估的标准要求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完善,使地方高校英语教育专业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达到专业教育评估的标准,完善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满足地方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

二、专业教育评估指导下的英语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理论教学体系,突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英语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该具备“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因此,需要对传统的理论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构建目标明确、突出学科教学的应用性、逻辑性强的平台与模块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建立英语教育专业公共课平台、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强化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优化并实施基础与专长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规范训练与创新培养同步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基础英语、英语听力、英语语音、英语阅读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为主体,突出英语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实践性特点。1-4学期均由英语教育类专业平台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实践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等四个模块构成,形成“理论+实践”课程培养体系。从第5个学期开始,加大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课程的设置,突出英语教育的专业方向和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个性化发展,开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班级管理策略、英语教学法、毕业实习指导等教育理论而后实践课程,形成以理论课程为基础,突出学业专长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以专业主干课程所规定的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增设以英语教学与研究为背景的、与专业主干课程相衔接的多门专业选修课程,如教育心理学、素质拓展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算法分析与设计、网络工程综合实践、硬件综合实践等,形成以英语教育专业知识为主线,将所学的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完善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

(二)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教育部专业教育评估标准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对本科人才应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能力要求,围绕着教育行业对毕业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构建以应用实践教学引领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方式,基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拓展校外集中、分散教学见习和实习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实践培养体系,使学生体会职前教师的全过程。自2009年起,外语系与当地多所中学签订建设教学实践基地的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年定期安排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集中教学见习、教学实习、参与实践基地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由实践基地的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实地教学观摩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实地教学实习让学生亲历了课堂,领会了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技能和素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不断完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提高师资队伍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际课堂教学能力,加强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模式,一是选派教师去合作学校进行定岗锻炼,参与基层课堂教学,了解基层教学现状和基层教师的实际需求,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思路,培养符合实际教学需求的人才;二是鼓励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带领团队为到实践教学基地教师进行课程大纲培训、教学科研指导,解决基层一线教师科研薄弱的问题;三是设立双师型教师特聘教学岗位,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进修基金等有效的激励机制。定期聘请校外专家,特别是一线优秀教师,进校为学生做报告、教学示范,让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及时掌握前沿教学理念和方法,了解教师工作的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有效的培训机制有利于英语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学校培养急需的服务于地方教育的专业人才;四是有计划地引进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教育水平优秀的专家充实师资队伍,通过“嵌入式”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方向意识,了解本专业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和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三)完善素质拓展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专业评估标准,滨州学院英语教育专业素质拓展课程设置为考查课,开课学期为1—8学期,与一般意义上的第二课堂活动不同的是,素质拓展课程以学分形式列入教学计划,具有强制意义,即素质拓展课程具有相应的专业素养拓展学分和综合素养拓展学分,只有完成相应学分要求,才有评奖评优、深造、就业的资格。素质拓展课程包括校内素质拓展和校外素质拓展。校外素质拓展训练由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实习等活动组成。校内素质拓展训练方式多样:一是结合英语教育专业特点,指导大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科研项目立项和开展活动,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构思、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培养学生教育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二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英语教学技能大赛、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师口语比赛、教案设计竞赛、说课比赛、多媒体制作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教学实践能力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开发能力,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素质、获得技能;三是为学生提供教师教育专业职前专项培训和教育教学相关证书培训,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教育社团工作,教育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因此,构建项目化管理、学分制认证、规范化运作的英语教育素质拓展课程体系,是保证教师教育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实践效果总述

经过不断探索,本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2年,滨州学院顺利地通过了教育部的专业教育评估,英语专业(教师教育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赢得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的好评。因此,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构建知识结构、实践教学、素质拓展课程完善的三大教学体系,结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建立符合地方教育教学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服务地方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规格。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行业竞争能力,培养高素质的英语教育应用型本科人才,对探索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