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基础中抽象概念具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2013-08-13 11:02孙国元舒玲燕袁丽娟
河南科技 2013年16期
关键词:相线固溶体材料科学

孙国元 舒玲燕 袁丽娟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5)

《材料科学基础》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学科的重要性,一是体现在该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如晶体结构与晶体缺陷、固体中的原子与分子的运动、金属与合金的凝固与结晶、金属的塑性变形和再结晶、固体相变等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方面;二是因为上述基本理论及相关原理是后续《材料成形原理》、《材料加工冶金传输原理》、《材料力学性能》等专业基础课与其他专业课程所必须的基本知识。此外,《材料科学基础》还是几乎所有学校材料类学科考研的专业考试课程。然而,由于该课程中的很多重要概念让学生感觉到非常抽象,加之该课程又是学生所接触到的第一门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基础课,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起来要理解这些概念比较困难。因此,如何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接受并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继而掌握与之相关的基本原理,就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在近年来的《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尽量注意对某些抽象概念的具体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首先以“抽象”与“具体”的辩证关系为出发点,分析了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的认知规律;然后以《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两个抽象的概念——“平衡”与“非平衡”为例,结合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固溶体的平衡与非平衡凝固过程分析,展示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 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抽象”和“具体”属于辩证法的范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从先接触一些“具体”现象的感性认识开始,经过思考、消化并加以概括,千差万别的事物的共性反映到人脑中并被人所把握, 从而达到理性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也不例外,往往需要先接触一些现象,或从先接触一些材料有了感性认识开始;经过归纳、整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达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而掌握事物的共性、本质。因此在教学中采取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某些“抽象”的概念,进而接受相关原理与机制。当然,人的认识虽然从对“具体”的事物反映开始,但并不能仅仅停留于反映, 而是要经过抽象加工以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共性、本质的目的。

二 材料科学基础中基本概念的抽象性解析

《材料科学基础》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多而抽象,如位错、扩散、回复与再结晶、平衡凝固与非平衡凝固等等。以平衡凝固与非平衡凝固为例,首先它们是许多传统金属材料如铸造铝合金、铸造镁合金凝固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现象。如果不能正确理解“非平衡凝固”概念的含义,就无法解释这些合金室温组织形成的机制。此外,非平衡凝固技术也是当今材料领域研究新型金属材料,如金属纳米与非晶态材料等亚稳态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对“平衡凝固”与“非平衡凝固”过程的认知又必须建立在对“平衡”与“非平衡”两个抽象概念的完全理解基础之上。

通常,“平衡”和“非平衡”这两个抽象的概念与“稳定”的概念紧密相关[1]。首先,“平衡”与“非平衡”是指的一种状态,如某一相是“非平衡”的,则谈不上什么稳定,即非平衡必不稳定;如果某一相是“平衡”的,则又分为“稳定平衡”和“亚稳平衡”。若某种扰动不足以破坏平衡状态,则这种平衡称为 “稳定平衡”;若某种扰动足以破坏平衡状态,则这种平衡称为“亚稳平衡”。其次,“平衡”是一个相对概念。在热力学中,平衡的相对性具体指:(1)在同一相的内部,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间的平衡。这时各个部分的状态不随时间和空间变化;(2)某一相与其他相之间的平衡。

三 抽象概念具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使“平衡”与“非平衡”抽象概念具体化,我们以图1所示的合金凝固过程为例,先让学生接触固溶体的“平衡凝固”与“非平衡凝固”现象,以帮学生建立起对“平衡”与“非平衡”概念的感性认识。

图1是液相完全互溶、固相部分互溶的A-B二元共晶合金相图。当原始成分为C0的合金熔体从高温液相L冷却至温度T0时析出固相α。随后,在从温度T0开始,经过T1→T2→TE的冷却过程中,如果凝固速度足够缓慢,则α相的成分沿着固相线1→2变化,并且在温度T2时凝固完毕,得到成分均匀的α相。这就是固溶体的“平衡凝固”。然而,由于实际的凝固过程不可能满足上述足够缓慢的条件,使得从一开始的T0温度起,在接下来的T1、T2直到TE温度的每一温度下,虽然在固-液界面处的α相的成分依然是沿着固相线1→2变化,但是由于在每一温度下不能保持足够的扩散时间,因而在每一温度下的α相的平均成分是沿着成分线1→2′变化的。也就是说,此时的α相平均的成分总是低于对应温度下平衡凝固过程获得的α相在的平均成分的。这就是固溶体的“非平衡凝固”,它偏离了平衡凝固条件。

图1 固溶体的平衡凝固与非平衡凝固过程分析示意图

通过上述平衡凝固与非平衡凝固过程的分析,我们建立起了这样的一种感性认识,即所谓平衡凝固,是指凝固过程的每个阶段都能达到平衡,即在相变过程中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组元间的扩散,以达到平衡相的成分。因此从理论上讲,只有当冷却速度无限缓慢时,平衡凝固才可能实现。然而,在工业生产中,合金溶液浇铸后的冷却速度较快,在每一温度下不能保持足够的扩散时间[2],这就使实际凝固过程偏离了平衡条件而表现为非平衡凝固。

有了对“平衡凝固”和“非平衡凝固”基本概念的理解,我们就容易让学生接受并理解后续内容中的“非平衡共晶”和“离异共晶”的概念及与这两个相关的合金凝固过程。首先,对于某些小于饱和溶解度的合金来说,在平衡凝固条件下获得单相固溶体,而在快速冷却时可能出现少量的共晶体,这样得到共晶体就是所谓的“非平衡共晶体”。如图一中的成分为C0的合金,由于非平衡过程导致其在固相线温度T2时还未结晶完毕,仍然剩下少量液体。待其冷却到共晶温度TE时,剩余液相的成分达到共晶成分而发生共晶转变,生成(α+β)两相共晶组织。这就是非平衡共晶组织,它们分布在α相的晶界和枝晶之间的最后凝固处。

进一步地,根据杠杆定律可以估算出这些非平衡共晶的数量相对于初生α相来说很少,因此这些非平衡共晶体中的α相通常会依附于初生α相生长,将共晶体中的另一相β相推到最后凝固的晶界处,从而使共晶体两组成相间的组织特征消失,这种两相分离的共晶体就是所谓的“离异共晶”体。如图2所示,对于铝含量(质量分数)在2-12.7%范围的Mg-Al合金,在非平衡凝固条件下,当温度低于液相线温度时合金液开始凝固析出初生α-Mg相;随着凝固的继续进行,由于Al原子在固相中扩散缓慢,析出的α相的平均成分偏离平衡固相线,当温度降至固相线时凝固并没有结束。在凝固后期,α相晶粒或枝晶间的剩余液相成分达到共晶成分,并在共晶温度时发生共晶转变。由于(α-Mg+β-Mg17Al12)共晶体的数量相对于初生α-Mg相来说很少,转变过程中共晶体中的α相将依附于初晶的α相生长,使共晶β相在晶界处独立长大,从而形成离异共晶组织(如图3)。显示α-Mg晶间分布的网状离异共晶β相[3]。

图2 Mg-Al系镁合金平衡相图

图3 Mg-Al系镁合金在非平衡凝固条件下形成的铸态组织(a)空冷(b)580℃炉内随炉缓冷

[1]吴锵.材料科学基础[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2]胡赓祥,蔡珣,戎咏华.材料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

[3]夏鹏举,蒋百灵,张菊梅,张继源,袁森.Mg-Al系镁合金离异共晶 β 相的研究[J].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7,27(5)

猜你喜欢
相线固溶体材料科学
一种用于核电常规岛异径非同心联箱直线度的测量方法
变温超固相线液相烧结工艺对15Cr系高铬铸铁显微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基于分布式温度应力监测的光纤复合架空相线结构
无机非金属材料中固溶体的应用研究
Bi2WxMo1-xO6固溶体制备及光催化降解有机废水
我校省级高水平应用特色学科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中固溶体的实施
福建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艺》2017年优秀审稿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