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十年振兴之路

2013-08-11 06:29李国光
共产党员(辽宁) 2013年1期
关键词:沈阳工程建设

文/李国光

这里是新中国第一炉钢水喷涌、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起飞、第一艘万吨巨轮扬帆出海的地方。而当历史的脚步迈向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这里却遭受了切肤之痛,工厂倒闭、机器停转,设备因长久闲置而锈迹斑斑,大批工人因失业下岗而频频上访。素称“东方鲁尔”的沈阳铁西区被人们称为“全国最大的度假村”。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就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作出系统部署,制定专门政策。随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及东北三省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积极推动相关政策出台。

为此,辽宁省委、省政府顺势而为,开始了市场经济的再思考,形成了涅槃重生的新思路。

十年间,这里摆脱了“东北现象”,十年间,这里又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始终保持了“两个不低于”:主要经济指标不低于沿海平均水平,不低于实施振兴战略以来的平均水平。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升至全国第七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跃升到东部省份第三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跃居全国前三位。辽宁在全国的位次在逐渐前移,与沿海发达省份的距离逐步缩小,现在已经可比肩而立,这就是辽宁人的勇气,这就是辽宁人的智慧,这就是辽宁人的速度。

区域发展形成了新局面

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这里有大批的产业工人,这里有大量的机器设备,这里有良好的装备制造业基础,建设以沈阳、鞍山、抚顺、本溪等八个老牌重工业城市为一体的沈阳经济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定会让装备制造业重新焕发生机,这是辽宁老工业基地走出困境、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

2002年6月18日,沈阳市铁西区率先开始了破冰之旅,和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合署办公,开创了一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地区发展困境的先河。

沈阳经济区同城化、一体化步伐加快,38个新城新镇建设全面推进,57个主导产业园区粗具规模。五条城际开发大道建成通车。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了新进展。经济区的吸引力、辐射力不断增强。

面向大海,前景广阔,机会无限。辽宁人靠海而居,而大海又给辽宁人带来了什么?于是,这里打开了开发开放的大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香港、台湾的大量资金和项目得以落户,42个新型产业园区星罗棋布地镶嵌在辽宁沿海,全长1443公里的滨海大道建成通车,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形成了一道新型的经济带,让这一片碧绿的大海更加璀璨和生机无限。

穷则思变。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是辽宁人的又一重大选择,对阜新、朝阳、铁岭实施重大扶持政策,大量的资金向这里倾斜,东水西调工程让这里由干旱变为滋润,1000万亩大棚、1000万亩滴灌……思路决定出路,三市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5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县域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44个县(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全省比重上升到28.4%。

洋桔梗喜温暖,生长适温为15~28 ℃,当温度为18~25 ℃时洋桔梗生长最适宜[2]。其幼苗生长最好在20~23 ℃的日温、15~20 ℃的夜温。如果夜温超过25 ℃时会出现莲座(即簇生现象,表现为叶片为椭圆形,节间变短,生长缓慢)[5]。夜温20~23 ℃、日温28~30 ℃是莲座发生的临界温度。一般情况,夏天高温季节在温室内种植,通过启动水帘风机等设施,白天可控制在28 ℃以内,夜间控制在18 ℃左右,基本适合洋桔梗生长;如在连拱大棚内种植,白天通过卷起边膜、遮荫等措施温度虽可降至35 ℃左右,但对植株生长有一定影响,部分发生莲座现象。

城区经济迸发新的活力。城区财政预算收入占全省比重上升到50%。

22个新城新区加快建设,13个高新区、51个开发区迅速崛起,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促进了新兴产业聚集,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均超过20%以上。

现在,全省已经呈现出沿海与内陆、城市与农村竞相发展的新格局。14个市你追我赶,100个县区争先恐后,一个多点支撑的发展局面形成了!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进展

粮食连续9年获得大丰收。林、牧、渔各业产值和产量跃居全国前列。

完成了千万亩设施农业工程,其中在朝阳建成了185万亩大棚。正在实施千万亩节水滴灌工程和千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工程。这三个千万亩工程,将极大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增收。

16个县(市)成为一县一业示范县。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125个。

为了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实施了五项工程。通过抓企业提升工程,全省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50户,过千亿元的企业达到3户;通过抓产业集群工程,全省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73个,过千亿元的达到3个;通过海外并购工程,176个项目已成为我省企业控股和独资的企业;通过重大项目工程,五年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项目6200个;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工程,450个企业被销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3%。

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年均增长30%。

服务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建设服务业聚集区136个。沈阳金廊、大连钻石海湾、锦州十里商街等都已成为服务业的标志。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

商贸流通市场繁荣活跃,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连续多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呈现出新局面

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本钢集团和北台钢铁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实现合并重组。绥中县、昌图县扩权强县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非公有制经济长足发展,中小微企业加快成长。沈阳远大、辽宁忠旺等一批民营企业快速崛起。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23%,占全省经济总量67%。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连续位居全国前三甲。吸引内资年均增长30%。

辽宁海外学子创业周成为国家级平台。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了新突破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全面完成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形成了大规模建设的高峰期。

竣工、在建的铁路项目51个,总长4170公里,相当于原有铁路里程1倍多。哈大客专开通运营,丹大铁路和沈丹客专加紧建设,京沈客专项目开工。沈阳地铁1号线、2号线建成运营,大连地铁正在加快建设。辽宁已经进入了高铁时代、地铁时代!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917公里。

大连机场、朝阳机场扩建工程竣工运营,沈阳机场三期工程、锦州湾机场和营口机场加快建设,阜新军民合用机场正在报批。民航机场年旅客通过能力2500万人次。

大伙房水库输水一、二期工程建成通水,三期工程全部竣工,新增供水能力19.7亿立方米。锦凌水库、青山水库、三湾水利枢纽、猴山水库进展顺利。特别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辽西北供水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红沿河核电一期、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绥中电厂二期工程竣工投产。风电装机容量位居全国第二。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拉动了今天的发展,更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面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大规模治山治水治空气,相继启动实施了碧水工程、青山工程和蓝天工程。

辽河流域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率先摘掉了重度污染帽子,退出了“三河三湖”重度污染行列。

辽宁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片家园正越来越美好!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新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升到全国第9位。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9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

453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标准增加到1662元。373万城乡老年居民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300多万城乡低保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水平大幅度提升。128万农村低收入群体年人均纯收入增加到2200元以上。

猜你喜欢
沈阳工程建设
《计算机辅助工程》征稿启事
沈阳远洋公馆
沈阳东大三建工业炉制造有限公司
最小和最大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子午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