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彪,于 夫
(1.解放军91202部队,葫芦岛125004;2.解放军92941部队,葫芦岛125004)
机载雷达有源干扰实施方法主要有3种:
(1)远离防御阵地的支援干扰
我专用飞机在远距离敌防空阵地进行支援干扰时,要根据敌不同地域不同导弹、火炮,控制雷达和目标指示雷达的探测范围,敌防空兵器的拦截距离,受支援掩护的编队飞临敌兵器拦截圈的时间,正确及时地选择干扰的时机。支援干扰飞机前出的距离,在有较可靠的空中战斗掩护的条件下,应尽可能接近至敌防空兵器的目标指示雷达的最大作用距离圈内,以提高支援干扰的掩护效果,扩大其对敌干扰的扇面和强度[1]。
(2)伴随编队干扰
在执行伴随干扰任务时,运用干扰飞机伴随突击编队的先遣飞机突入目标区上空,施放干扰,掩护突防编队,当编队进入攻击状态时便单机脱离编队,在指定空域继续对地空导弹等雷达进行干扰,待编队轰炸结束脱离危险区后,再与编队会合并随编队返航。
除了伴随的专用飞机对地雷达实施干扰外,在轰炸机上也应当配置适量的干扰机,这样就能更有效地突防敌雷达网。因此,航空兵实施对敌轰炸任务时,可利用电子干扰飞机先行干扰敌导弹制导雷达、测高雷达、远程搜索、引导雷达,之后轰炸机可以在7 000~9 000m的高度上突入目标阵地,利用机载电子战设备干扰在不同频率上的导弹制导雷达,使雷达失效,这时轰炸机上空还应有战斗机掩护。由此种战术可以看出,在战略轰炸中,电子干扰飞机和轰炸机本身的自卫干扰机互相支援、相互掩护,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3)低空飞行利用雷达盲区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我方干扰敌人,也会暴露己方的袭击企图。所以,当能够利用敌雷达盲区低空飞行,避免敌雷达探测比施放干扰更有利时,应采取反雷达机动低空飞行,避免雷达的探测。利用地物低空沿地面飞行或利用敌雷达的盲区,一般可以避免敌远程警戒雷达的探测。
对敌干扰时机就是指干扰机开机的时机,一般来说干扰时机不宜过早,施放有源干扰过早就容易暴露我战术意图;但干扰时机如过晚,则被掩护编队已暴露在敌防空警戒网下,使得干扰失去意义。因此,确定适当的干扰时机,对电子战兵力掩护航空兵突防十分重要。
(1)确定干扰时机的一般原则
航空兵电子干扰在突防作战中,通常在以下时机施放干扰:
(a)在敌雷达探测范围之内起飞、集合或解散着陆机场时;
(b)编队接近敌远程、中程警戒雷达探测范围时;
(c)编队分批、合批即改变航向、高度时;
(d)进入敌歼击机主要拦截地段及敌歼击机接近或跟踪我机时;
(e)在航路上发现敌地空导弹的目标指示雷达或炮瞄制导雷达而又不能回避时;
(f)在攻击目标区域活动(从进入到退出)时;
(2)对不同用途雷达干扰时机的确定方法
根据确定干扰时机的一般原则,对于不同程式的雷达,因它们在防空配系中的作用不同,它们的战术性能也有差别,因此,实施干扰的时机各不相同[2]。
(a)对对空警戒雷达的干扰
对敌防空警戒雷达的干扰,主要是扰乱敌雷达情报,延迟其判明我主要攻击编队和编队内兵力编程的时间,达到迷盲敌人、隐蔽自己的目的。施放有源干扰时,一般提前三四十公里,在实际使用时,可按飞机的速度折算。施放消极干扰时,用较大的投放间隔时间,便能使干扰连成一片,容易形成长度、宽度较大的干扰区。
(b)对炮瞄雷达的干扰
对炮瞄雷达的干扰,应区分它的探测和跟踪2种工作状态。雷达处在探测状态时,可按对引导雷达的方法实施干扰,同时飞机要做方向机动。当判明炮瞄雷达转入跟踪状态时,可以使用有源压制干扰、消极干扰和欺骗干扰。
(c)对地空导弹制导系统的干扰
敌地空导弹制导系统的组成为远距离搜索雷达、目标跟踪雷达和导弹跟踪雷达。对这些雷达的干扰时机,一般来说在目标跟踪雷达的探测范围边缘开始效果最好,但干扰时间很短;从远距离搜索雷达的探测范围边缘开始干扰,时间比较充裕,但是敌实施反干扰的机会也比较多。
因为制导或炮瞄雷达的工作样式与搜索、引导以及警戒雷达不同,因此在组织实施干扰时所需要确定的要素也略有差异。使用闪烁干扰压制制导或炮瞄雷达的战术目的是:为压制导弹雷达自动寻的头的目标距离自动跟踪系统、防空导弹连的目标照射雷达、炮兵的炮瞄雷达以及歼击机的机载雷达,通过双机或多机交替施放干扰即闪烁干扰,使雷达方向自动跟踪系统输出端上的控制信号发生定时变化,从而导致分辨力下降,在基数不变的条件下,缩短敌用来瞄准或引导可控武器的时间间隔,从而增大其剩余脱靶量,以达到突防的目的[3]。
闪烁干扰的效果决定于干扰闪烁的周期和干扰机的配置基线,闪烁干扰压制制导或炮瞄雷达所需的有效压制区域由以下要素构成:最小抑制距离R′min、防空武器最小发射距离Rtmin、被压制雷达的分辨角θ0.5p以及飞机的合理基线L′,计算方法如下:
(1)最小抑制距离
对制导或炮瞄雷达的最小抑制距离可根据公式(1)得出:
(2)地空导弹最小发射距离或高炮最小发射距离
地空导弹最小发射距离或高炮最小发射距离,与其杀伤区近界距离、被掩护飞机的飞行速度和防空武器平均射击周期有关,关系式如下:
(a)地空导弹最小发射距离
式中:Rt1为敌防空武器杀伤区近界距离,单位m;VC为被掩护飞机的飞行速度,单位m/s;tpΣ为敌防空武器平均射击周期,单位s。
(b)高炮最小发射距离
(3)受干扰时被压制的电子设备的分辨角
受干扰时被压制的分辨角就是雷达在受到干扰时探测目标的分辨角,它应该是雷达天线方位方向图宽度加上在干扰条件下被压制的电子设备天线信号区轴的位移值。因为雷达天线方位方向图宽度为已知数值,所以首先确定在干扰条件下被压制的电子设备天线信号区轴的位移值:
式中:K′J为在最小射击距离上被压制的电子设备输入端有效信号和干扰信号能量之比,由公式确定。
因此受干扰时被压制的电子设备的分辨角为:
根据公式(1)~(3),下面就以双机闪烁干扰突防为例给出双机间的合理基线。
由于闪烁干扰通常是通过2部同类型干扰机按程序开、关机来破坏雷达对其中任一目标的跟踪。在这种情况下,雷达时而跟踪这一目标,时而跟踪另一目标,雷达天线会随着干扰转换的节拍而产生追摆,从而无法测定目标坐标和跟踪目标[4]。因此在双机使用闪烁式干扰突防时,必须确定这样一个距离:在双机进入允许范围之前,使得目标方向自动跟踪系统跟踪复杂目标的几何中心,以保障编队顺利突防,通常把这一双机间的距离称为双机间的合理基线。在确定双机间的合理基线时,对配有不同系统的雷达计算方式是不同的,下面分别给出对于配有遥控指挥系统的防空兵器和对于配有自导系统的防空兵器的合理基线的计算方法。
(a)对于配有遥控指挥系统的防空兵器合理基线的计算
要确定双机间合理距离,首先要引入雷达分辨出干扰源的平均距离(D,以公里计)这一概念,这一距离就是在雷达受到干扰后,能够在多大距离上识别出干扰源,计算公式为:
式中:lc为双机间距离;qp为被压制雷达的角度,单位°。
这样假设在飞越导弹发射区近界线之后,不对被掩护飞机进行射击,那么按照公式(5),最佳基线等于:
(b)对于配有自导系统的防空兵器合理基线的计算
为了计算对于配有自导系统的防空兵器合理基线,必须首先明确闪烁式干扰的一个重要参数——闪烁周期,为了使跟踪系统能够跟踪正在移动的能量中心,干扰机的最小开机(辐射)时间应和跟踪系统的时常数相适应,这一周期称为闪烁周期。
双机干扰最佳闪烁周期可以按照下式计算:
式中:Vp为杀伤兵器平均飞行速度,单位m/s;g为重力加速度;a为杀伤武器控制系统惯性系数(计算时取0.5~0.7);np为杀伤武器允许极限过载。
从数据中选择双机中每架飞机上(一架T1,另一架T2)的闪烁周期,使其获得的平均周期TM等于或接近于最佳周期:
这时:
式中:L为双机间最佳基线,单位m;VΣ为杀伤兵器与被掩护飞机的接近速度,计算公式为:
通过以上所确定的双机最佳基线,可计算出双机间的合理间隔和距离。双机间的合理间隔:
双机间的合理距离:
式中:θφ为在相对于飞机纵轴方位平面上,有源干扰台的频谱宽度。
通过公式(12)和(13)就可给出双机间的合理基线为:
按公式(11)就可计算出当突防配有自导系统的防空兵器时,双机部署的合理基线。
本文根据航空兵对敌纵深目标实施打击的作战需求,研究了机载雷达有源干扰实施方法,给出了针对不同用途雷达的干扰时机,并结合敌防空火力网中雷达的工作样式,给出了运用闪烁干扰压制敌制导或炮瞄雷达的方法,建立了压制敌防空火力网的有效压制区域模型,以双机闪烁干扰突防为例,给出双机间合理基线的计算方法,丰富了运用雷达有源干扰方式掩护航空兵突防的作战运用方法。
[1]王锡昆.战役电子战 [M].北京:国防大 学 出 版社,1988.
[2]戴清民.电子防御导论 [M].北京:解放 军 出 版社,1999.
[3]闫宗广.电子对抗指挥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4]孙国桢.海军电子对抗作战使用[M].大连:大连舰艇学院,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