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履新考察为什么首选广东

2013-08-10 08:19于亚博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广东总书记

于亚博

在全党全国掀起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热潮之际,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广东考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履新考察首选广东在中外媒体引发强烈反响,整个世界都在认真跟随他的每一个活动,都非常关注他视察广东的每一篇讲话。这是因为,作为新一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十八大后视察什么地方,在人们心目中是关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事,有着不同凡响的标志性意义。为什么首选广东?习近平同志说:“这次调研,是我在党的十八大之后,第一次到地方调研。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宣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坚定决心。”

人们还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广东考察选择了与邓小平同志当年视察南方时相同的目的地,“新南巡”的说法也不胫而走。

2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雄才伟略和远见卓识,毅然南行,发出了改革开放的最强音。当时的中国,国际国内形势异常严峻,国际风云变幻莫测。1991年,随着“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迅速解体,东欧国家易帜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顿时陷入低潮。东西两极体系彻底瓦解,两极冷战局面结束,世界力量对比失衡,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世界的大变动、大改组,对中国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西方国家加紧对原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争夺和渗透,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迅速发展,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我国前途命运的关注。国内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上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少地方出现发展速度放缓、市场疲软、销售不畅、库存增加的现象,并导致生产萎缩、经济下滑。一部分干部和群众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产生了困惑,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有的人对改革开放提出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动摇。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考察,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使中国冲出了姓“社”姓“资”的怪圈,为中国改革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

20年后,中国共产党新一任总书记履新后第一次出行,就选择了深圳、珠海、佛山、广州,重走邓小平同志当年南方考察的路线,寓意深刻。当今的中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但同样面临着严峻考验,发展又到了关键时刻。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一些新制度、新体制还需要完善配套措施,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户籍制度改革等;一些关键性改革还需要加紧落实和深化,如国有企业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一些深层次“硬骨头”改革还需要攻坚克难尽快突破,如垄断行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一些深层次矛盾无法回避,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分配不公、民生保障、腐败现象等。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国内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迫切需要重新凝聚改革共识,打破改革的僵局。而面对这种情境,有的人消极,有的人懈怠,有的人动摇,有的人甚至以否定成绩的名义阻挠改革。到2020年还有八年时间,实现十八大确定的改革目标任务紧迫而艰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深圳莲花山公园,向伫立在山顶的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俯瞰深圳市的繁荣景象,他感慨地说,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在广东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深化改革开放,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广东之行,向世人昭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的坚强决心;他发表的深刻讲话,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深化改革的动员令。

深化改革,必须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既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改革会使诸多深层次矛盾显露出来,工作难度加大,也要看到世界发生大转折带来的机遇,深化改革为当前和未来发展提供了巨大舞台。要认识到改革是中国过去30多年所有红利的基础和实质,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的崛起。改革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

深化改革,必须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在今年元旦前夕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家喻户晓的“摸论”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获得真知。3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对陈云同志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大加赞同,提出的“要坚决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来”,引领了大江南北春潮涌动的新局面。30多年后,面对改革新机遇、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再论“摸着石头过河”,根本目的在于鼓励探索。中国地域广宽,不论是文化还是经济基础都有着显著的差别,实施改革的方式也不能一个模式,重提“摸论”就是要激发上上下下的探索精神,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

深化改革,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群众,把亿万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人民群众是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重要力量。1978年11月24日,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作出在当时有坐牢危险的大胆决定:“分田单干,包产到户”,他们作了最坏的打算:“如果失败,干部坐牢杀头也心甘。”可让他们万万想不到的是,30多年前为了“填饱肚子”而作出的冒险尝试,在无意间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史诗的序幕。因此,越是改革攻坚,越是严峻考验,我们就越要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是我们事业万古长青的源泉。再大的困难和问题,只要和群众商量,倾听群众的愿望、意见和呼声,汲取群众的智慧,依靠群众的奋斗,就一定能克服,就一定能解决。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广东总书记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
广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