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颖,耿立君,万丽杰,孟凡丽
(辽宁省建平县林业局,辽宁 朝阳122400)
辽西半干旱区造林地多分布于半石质山和石质山地,土层极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造林难度大、成活率低等困扰着这一地区的林业发展。针对这一难题,在以往常规抗旱造林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和技术经验,根据辽西半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自1999年开始,采取覆盖保墒抗旱造林技术并进行总结,提高了辽西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为全面指导春季造林提供了有效保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试验地设在建平县,位于辽宁西部,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西北高东南低,南有松岭山脉为屏障,北有努鲁尔虎山横贯,平均海拔500~1 000m,属低山丘陵区。全年降水少,年蒸发量为1 600~1 860mm,干旱发生频率达26%~33%。
为了应用不同覆盖材料对林地保墒的效果,我们选择覆盖方式为覆地膜(黑地膜、普通地膜2种)、覆秸秆、穴内置石,以不覆盖为对照,试验树种为2年生的柠条(沙棘)和油松(侧柏)。调查覆盖对林地土壤温度提高的效果和对林地土壤湿度的影响。
覆盖的作用在于调节土壤温度和水分、促进养分分解、保护地面免受降雨对土壤冲刷和养分的淋溶等,从而改变造林地生态环境条件。覆盖对土壤温度的调节作用因覆盖材料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效果。
3.1.1 覆膜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在幼苗成活期间采用地膜覆盖提高土壤温度的效应明显(见表1)。无论是土壤表层,还是深层温度都比对照高。但不同深度土壤增温效果表现不同,愈接近表层,增温效果愈显著,依次递减。
表1 覆膜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在一天中,不同深度的土壤增温效应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见图1。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一天中随太阳辐射强度增强而升高。其最高值出现在14:00前后,越接近深层其温度的最高值出现得越晚,最高温度值也低,因而幼苗根系层温度变化趋于稳定。从覆膜造林效应的结果看出,地膜能使植树穴范围内土壤温度升高,增温速度加快,日出1h后,地面温度比对照高19.3℃,比地下15cm温度高2.0℃,而且温度到达最高值后,降温速度缓慢,能有一定程度的保温作用,特别是幼苗根系层的土壤温度,一天中处于长时间的稳定状态。因而,使幼苗成活期间的有效积温比对照提高124.5℃,这一温度因子的变化,对于调节幼苗成活期低温的不利影响,促进新植幼苗新根的萌发、生长,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图1 覆膜土壤温度日变化
3.1.2 覆草和覆石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通过对10 cm深土层一天的温度变化情况来看,覆草和覆石均能降低土壤温度,无论是土壤表层还是深层,其温度都比对照有所降低;但不同深度土壤降温效果表现不同,愈接近表层,降温效果愈显著,依次递减。我们选取10cm深土层一天中的平均数据加以分析,见图2。从图2可看出,覆草降温效果要好于覆石。从10cm深土壤层一天中各时间段来看,每段时间的温度变化规律相同。均为覆草最低,覆石次之,对照最高,从一天的平均温度来看,覆草比对照温度降低3.6℃,覆石比对照低1.1℃。
图2 覆草、覆石10cm深土壤一天温度变化
表2 覆盖后的造林地各月土壤水分测定结果%
植树穴覆盖后,使造林地土壤蒸发面积缩小,加之抑制了杂草的生长,使植物蒸腾量也相应减少,因而控制了造林地土壤水分的无效消耗,改善了水分条件。据对不同深度土壤湿度的测定结果(表2)表明,造林后覆草、覆石、覆膜,无论是表层,还是深层土壤,其水分含量都高于对照,尤其是幼苗成活需水的临界期(4—5月)的土壤含水量,在0~10cm层深度,4月覆草含水率比对照高2.04%,覆膜比对照高1.51%,覆石比对照高0.72%;在10~20cm层深度,覆草含水率比对照高1.67%,覆膜比对照高0.97%,覆石比对照高0.57%。从覆盖材料来看,覆草效果最好,0~10cm深度土壤平均含水率比对照高2.34%;覆膜次之,0~10cm深度土壤平均含水率比对照高1.37%;覆石0~10cm深度土壤平均含水率比对照高0.52%。
从土壤水分测定结果不难看出,半干旱区石质山地覆盖造林,能使造林地局部土壤水分含量升高,保持土壤水分相对平衡,对调节幼苗与环境因子的矛盾,补偿幼苗在干旱期对水分的需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表3 覆盖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覆盖造林,由于土壤温度、水分等条件的变化,使土壤中水、气、热状态得到了充分改善,导致土壤中好气性生物活动的旺盛,加快了土壤母质的矿化速度和微生物的分解、转化、释放的过程,因而造成植树穴局部土壤理化性状与对照产生明显差异(见表3)。从表3还可以看出,不论哪种覆盖材料、在不同土壤深度内,土壤的各指标值均优于对照,随覆盖材料不同而有差异:综合起来看,以覆草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最大,其次是覆膜。
通过对5个树种成活率最终调查结果来看(表4),不同覆盖材料能提高大部分树种造林成活率。但不同树种提高的幅度有所差别。从不同树种来看,油松采用3种覆盖材料平均成活率达到74.9%,比对照提高23.8个百分点;侧柏平均成活率达到95.1%,比对照提高11.4个百分点;刺槐平均成活率达到83.3,比对照提高10.7个百分点;柠条平均成活率达到93.2,比对照提高10.7个百分点;沙棘平均成活率达到78.8%,比对照降低2.1个百分点。这是由于沙棘在幼苗期不喜高温,所以覆膜的成活率比对照低13.5个百分点;虽然覆草、覆石的成活率高于对照,但3种覆盖材料平均成活率还略低于对照。从覆盖材料来看,以覆草成活率最高,覆膜次之。究其原因是因为覆草后,土壤温度变化小,有利于根系生长,降低蒸腾效率,减少覆盖区内水分无效损耗,不论在丰水年还是欠水年都有明显的保墒作用:所以说在半干旱地区石质山进行覆盖造林,不论从造林效果还是经济成本上看应以覆草为主。
表4 覆膜对不同树种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据对覆膜和不覆膜的刺槐、沙棘各生育期的调查表明,萌芽期、展叶期、芽的成枝率、根系发育状况以及根系的鲜质量、根瘤菌质量都是覆膜的明显比对照早或高(表5)。幼苗年生育进程的高生长不如对照,这是由于覆膜的成枝率高,影响了高生长,但对促进地径生长作用明显。
4.1 覆盖对土壤温度的调节作用因覆盖材料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效果。采用地膜覆盖能提高土壤温度,覆草和覆石均能降低土壤温度,但不同深度土壤增温、降温效果表现不同,愈接近表层,增温、降温效果愈显著,依次递减。一天中,不同深度的土壤增温、降温效应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
4.2 造林后覆盖土壤平均含水率比对照提高0.39%~2.34%,从覆盖材料来看,覆草效果最好,覆膜次之。
4.3 不同覆盖材料能提高大部分树种造林成活率,但不同树种提高的幅度有所差别,覆草成活率最高,覆膜次之。
综上所述,在半干旱地区石质山进行覆盖造林,不论是造林效果还是经济成本,均应以覆草为主。
[1]李澍贵,王志宏,马增旺,等.宣化县黄羊滩半固定沙地深栽与覆盖保墒造林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11(3):9-11
[2]赵永军,刘启虎,翟利,等.破坏山体植被恢复中新技术的应用[J].山东林业科技,2006(4):58-60
[3]张有鹏.旱山地蓄水保墒造林技术[J].甘肃林业,199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