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玲 汪育君 李 娜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乱针绣,又名杨绣、正则绣、锦纹绣,是由江苏常州武进人、现代女刺绣工艺家杨守玉女士创建的一个新绣种。乱针绣源于苏绣,超越苏绣,是全新独立的刺绣种类,自成一格,被誉为当今第五大名绣。乱针绣主要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风格独特。擅长绣制油画、摄影和素描等稿本的作品。
1)乱针绣是中国刺绣的新绣种。乱针绣一改苏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方法,技法千种,密而不堆,乱而不杂,以彩集雅,以乱构谐,运用于不同的表现形式,内容丰富,层次逼真,呼之欲出。乱针绣以新的线条组织形式,表现出了西方油画的艺术效果。这种灵活的绣制方法是对我国几千年绣法的一大突破,是将我国刺绣艺术和西洋油画融为一体的创举,也是将油画中国化的最成功典范,我国著名艺术教育家刘海粟曾提出,以针为笔,以丝为丹青,使绘画与绣法融为一体,自成品格,夺苏绣湘绣之先声,登刺绣艺术之高峰。为我国刺绣从工艺品发展成为艺术品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2)乱针绣开创了中国刺绣的新范式。在我国诸多绣种中,乱针绣是一支后起的艺术奇葩。近看针法紊乱,毫无规则,远观却立体感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它是将绣理与画理相融合的一种新的刺绣艺术,利用特殊的技法来制作针画。乱针绣突破了千年刺绣窠臼,把不同方向不同颜色的直线条,通过交叉重叠堆积表现物体的体积感,以及前后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色彩变化。乱针绣之乱,是针法活泼,是为了求得整体的统一与更活泼的变化,为绣者的自由创作留下空间。绣者可根据自已的意向,通过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深浅来创作。因此,乱针绣开创了中国刺绣的新范式。江苏省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孙燕云曾在《激情乔丹》中将乱针绣的自由直线转化为“华尔兹”的圈线,被业界誉为乱针绣的嬗变之作,这表明乱针绣是一个充满蓬勃活力的现代绣种。
3)乱针绣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乱针绣产生的背景来讲,常州民间刺绣发达,绣娘云集,传统刺绣技艺为杨守玉打下了刺绣基本功;常州纺织印染工业当时的飞速发展,为杨守玉提供了刺绣所用的新式染料;杨守玉从小向中刘海粟学素描、色彩等西洋绘画基础,为她创立乱针绣打开了思路。从世遗组织定义来讲,乱针绣完全符合并鲜明地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属于传统手工艺技能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有形可感的物质,需要借助一定的介质即乱针绣作品来完成,作为其完成表达的一个辅助。乱针绣传统工艺虽然借助物质形式来表达,但工艺技能本身则表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非物质性的基本属性。
4)乱针绣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苏绣造型平面化,色彩艳俗。而乱针绣的多为作者以现实生活为依据,从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中得到情感体验以抒心中之情。作品光色丰富、色调和谐,高雅而精致;乱针绣以西洋绘画为基础,讲究光线的明暗度和色彩的对比度,针线由疏密、重叠、长短、交错,点线面结合构成浓淡变化、虚实相间的视觉效果;乱针绣汲取西洋绘画中色彩应用法则,追求色调的整体性,注重色彩层次与冷暖对比关系的照应,丰富的色彩让乱针绣充分做到了真实、自然、立体地表现客观世界。绣线的光影折射,让乱针绣的色彩比西洋绘画更胜一筹;乱针绣的刺绣题材广泛,举凡人像、风景、器皿,无不可入乱针绣,但所有题材都必须是原创的,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品而不是临摹品。
1)乱针绣创始人。我国乱针绣的创始人为杨守玉(1896-1981年),女,乳名祥名,学名杨韫,字瘦玉、瘦冰,后改名守玉,字冰若。其父杨紫衡,其母刘氏(刘海粟的姑母)。祖父杨向畴为清福建道台,其先祖为明朝最后一位状元杨廷鉴(1603-1665年)[1]。八岁时,家里和邻居合请了常州名士史聘三(史良的父亲)为家庭教师。同学有表姐庄筹(字著成,庄家也是状元门第)。杨守玉常随母亲刘氏回娘家,与表兄九哥(刘海粟,行九)一起学画,或跟表姐庄著成学习刺绣,学会了擞和针、滚针、打点、戳纱等传统针法。1915年毕业于武进女子师范学校,从吕凤子习西画,毕业后任教于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并从此追随吕凤子从教三十余年。1928年首创乱针绣。先后在正则女子职业学校、(重庆)国立艺专、苏州刺绣学校教师、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等任职。其传世绣品有《罗斯福像》藏美国美术馆,《美女与骷髅》曾在重庆举办的美术展览获金奖,《少女》藏于苏州大学,《朱德像》藏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
2)影响乱针绣创建的关键人物。杨守玉创立乱针绣的过程中,两位艺术大家刘海粟和吕凤子对其影响最大。一是著名国画大师、艺术教育家吕凤子。吕凤子曾自述一生中只做三件事:办学、教书、画画[2],其中最值一书的当为三办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吕凤子虽深得“江南绣乡”之影响,却从未真正的学习过刺绣[3],他曾是杨守玉在武进县立师范的美术老师,杨守玉毕业时,吕凤子带她到丹阳正则女校学习,从此杨守玉一直追随吕凤子长达三十多年。当杨守玉作品引起轰动之时,不计名利的吕凤子把这种新绣法称为“杨绣”,但杨守玉同样为人谦逊,坚辞不受,遂以校名“正则”二字为名,命名为“正则绣”又名“乱针绣”、“针画”,并于1931年改原绘绣教学大楼为“守玉楼”,增设高级绘绣科,杨守玉为主任。二是著名艺术教育家刘海粟。刘海粟出身常州名门望族刘氏家族,相传有“刘半城,庄一角”之说,刘海粟姑母刘氏是杨紫衡的续弦夫人。刘海粟少年丧母,杨守玉童年丧父,刘海粟少了母爱,杨守玉缺了父爱,他们还有一段凄婉的世纪情殇。按照中央电视台《刘海粟》“逃婚办学”里的官方之说,刘海粟由父母包办与林佳结婚,结婚时刘海粟拒绝同房并离家出走。按照刘海粟唯一的研究生简繁所著《沧海》第三部《见证》一书所述,两人早有肌肤之亲。但不管哪种版本,杨守玉为刘海粟而终身未嫁,并改名守玉却是事实。
乱针绣的传承大体上经历了三代,基本传承脉络见图1。
图1 乱针绣传承脉络
第一代,是杨守玉与吕凤子。乱针绣是杨守玉在吕凤子的启迪下创立成功的,乱针绣诞生于丹阳。抗战时期,正则女子职业学校从丹阳迁至重庆附近的璧山县,乱针绣也被一同带到了蜀地继续发展。
第二代,因其传人分布,在相关地域继续发展,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之后分布式发展。吕凤子之子吕去疾在镇江,镇江多称乱针绣为正则秀;吕凤子之女吕无咎去台湾和美国发展;杨守玉弟子任慧娴(1929年拜师)、周巽先(1928年拜师)创办苏州刺绣研究所,陈嗣雪(1938年在璧山拜师)将乱针绣带到台湾,陈亚先(1958年拜师,拜师时任常州绣品手帕厂技术副厂长),后创建常州工美研究所。
第三代,代表人物开始尝试“乱针”表现的多种技巧,创办工作室和企业,对乱针绣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乱针绣在第二代传人开始,风格上有了较大差异。如,乱针绣在常州,以人像秀为主,豪放活泼、错综复杂、风韵生动、庄丽浓艳,接近油画效果,常州人也直称之为乱针绣。而在苏州,则淡雅飘渺,与国画趋同,故苏州人号称虚实乱针绣。
乱针绣是中国刺绣的新绣种,开创了中国刺绣的新范式;也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乱针绣是杨守玉创建,在杨守玉创立乱针绣的过程中,刘海粟和吕凤子对其影响最大。乱针绣的传承大体上经历了三代。因传人分布原因,在常州、苏州、四川、台湾等相关地域继续发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乱针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多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1] 任慧闲,周巽先,张美芳.乱针绣技法[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6:1-5.
[2] 蒋洁燕.融会中西·亦画亦绣[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
[3] 周明敏.试论常州乱针绣艺术[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7):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