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防震减灾普及宣传工作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013-08-06 09:55李晔霖胡坚鑫谢舜光陈存恩
华南地震 2013年2期
关键词:防震减灾普及

李晔霖, 胡坚鑫, 谢舜光, 陈存恩

(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2)

0 引言

地震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 地震的发生往往伴随着难以估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 我国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树地震让汶川和玉树两地人民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而在同一时期, 世界不同地区也发生了严重的强震。 但值得注意的是, 地震在其他一些国家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却相对小于国内两次地震所造成的损失: 2010年9月在新西兰南岛最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以西30 km 处发生的里氏7.1 级地震, 仅导致两人受重伤, 无人死亡; 次年2月, 由于震源较浅, 震中距离市中心较近, 在克莱斯特彻奇再次发生里氏6.3 级强余震造成185 人死亡, 多处建筑由于未及时修缮而倒塌。 此外, 在2010年2月, 智利南部发生的8.8 级特大地震, 造成八百多人死亡, 但也远低于汶川大地震或玉树大地震中遇难人员的数量。 对比这些事实可以发现, 我国地震造成的高伤亡率除了与人口基数过大和建筑结构抗震能力不足等因素有关外, 在防震减灾普及宣传方面的不足造成的国民防震减灾素质不高, 也是我国地震灾害中伤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因此,自2008年以来, 对于加强地震科普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及如何在战略层面上促使民众养成震灾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1], 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

1 文献综述

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并于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进行了修订。 《防震减灾法》 第二十三条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 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 互救的能力; 加强对有关专业人员的培训, 提高抢险救灾能力。”

早在100 多年前, 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了地震灾害教育的研究[2]。 而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 则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开始的。 1966年3月, 河北省邢台县发生了6.8 级大地震。 由于当时防震减灾知识的匮乏, 这次地震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 我国建立起一支以科研、 监测、 预报为主体的专业地震科研队伍,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自此开展。 2008年汶川地震后, 对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些学者通过对国内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的检讨和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探讨地震应急宣传[1], 一些学者针对性地就大震备震期间的科普宣传进行探讨[3], 另一些学者则结合相关政策对防震减灾普及宣传进行全方位的思考[4]。 进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是社会各界的共识, 但如何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则一直在总结和反思。

本文作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州市居民对防震减灾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调研[5]。 结果表明, 70%以上的受访者对不同地震强度可能造成的影响有一定的了解, 绝大多数受访者能够对地震谣言进行辨别, 75%以上的受访者在地震被埋时具备一定的自救常识;但必须注意到的是, 在防震前期准备和在突遇地震时如何有效地避免伤害这一问题上, 总体来看广州市居民防震减灾意识淡薄, 基本知识不清, 在突遇地震时难以及时实施自救,如, 89.5%的受访者平时没有准备地震紧急逃生用品, 67.2%受访者没去过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分析认为,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防震减灾基本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不到位, 民众对这些知识一知半解; 二是不同的宣传对象自身存在差异, 而影响了不同人群在防震减灾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的差异。

由此可见, 地震灾害对社会的破坏程度除与其强度、 规模和作用时间等不可抗力性因素有关外, 还与受灾群体对灾害的响应速度、 抗御能力有关, 而承灾群体面对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的高低与他们对灾害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 如何做好防震减灾的宣传普及工作, 使受众切实掌握这些知识, 因地制宜、 科学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防灾素质,是国内外广大学者一直在研究和讨论的热点问题。 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上, 国内学者通常采取对全社会或某一特定区域定性考量的研究方式, 从宏观的角度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探讨。但是, 从前期的调查结果来看, 民众对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除区域层次上的宏观能力外,社区、 单位及个体等微观层面的响应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 为此, 本文将在前期对广州市居民对防震减灾基本知识的知晓程度调查的基础上,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广州市的防震减灾普及宣传状况及效果进行研究, 以半定性半定量的方式对调查数据进行数学分析, 力争从微观的角度反映出当地普及宣传工作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并基于此对今后普及宣传工作的思路和方向提出建议, 以期为丰富对微观层面的灾害响应能力的理解和区域地震灾害应急能力的认识, 补充一些研究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区域

本次调查以广州市本地居民或连续居住在广州市达6个月以上的人员为调查对象, 在广州市辖区内随机选取了越秀区、 天河区、 白云区、 荔湾区、 黄浦区和海珠区六区作为调查区域, 在调查区域内人群密度较大的小区、 公共休闲场所、 大型商场、 超市等场所随机选取50个调查点, 对防震减灾普及宣传状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2.2 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从性别、年龄、 教育程度和收入4个方面了解受访者的个人信息; 第二部分主要从受访者对地震灾害基本知识信息来源、 防震减灾和灾时自救互救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2个方面了解防震减灾宣传内容、 宣传方式和宣传效果。

3 结果分析

3.1 受访者基本信息统计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500 份, 实际回收997 份, 回收率为66.5%。 经过严格的筛选并剔除不符合要求的问卷之后, 最终取得612 份有效问卷作为调查样本。

612 名受访者中, 55.6%为男性, 44.4%为女性; 18.3%在17~25 岁之间, 76.1%在26~59 岁之间; 41.8%学历为高中/中专或以下, 58.2%学历为大学/大专或以上; 72.1%税后月收入 为1500~8000 元, 其 中, 1500 元 以 下、 1501~4500 元、 4501~8000 元 收 入 者 分 别 占20.1%、 31.9%和40.2%。

从受访者基本信息统计可以看出, 本次调查在性别结构、年龄分布、 学历层次和收入水平等各个方面结构设计合理、 具有多样性, 层次分布广泛、 覆盖面广, 说明样本抽取合理, 具有代表性, 能够真实地反映广州市防震减灾普及宣传状况及宣传效果。 以下就本次调查结果, 遴选其中具有深入讨论价值的若干考察点进行分析。

3.2 宣传频度和宣传内容

受访者对地震逃生知识宣传频度的了解情况(表1)表明, 高达42.3%受访者表示从未接触过相关的宣传信息, 而其他受访者也大多仅是在重大地震发生后接触过这类活动, 仅有10.3%的受访者表示经常接触此类宣传。 这一结果表明地震逃生知识的普及宣传仍处于应景式宣传的阶段, 宣传的次数少, 受众覆盖面窄。

同时, 问卷列出了地震逃生宣传资料中最常见的几种信息(表2), 但反馈结果显示,只有41.3%的受访者接触过关于地震征兆的介绍, 约36%的受访者接触过地震自救措施和需要携带的物品的信息, 比例皆偏低。 这一结果从另一个侧面显示, 应景式的宣传方式受众极为有限, 宣传难以得到强化, 宣教效果难以保证。 而且, 这种宣教方式在乡村和基层学校更难以深入开展[6]。

3.3 宣传重点: 地震应急避难所和逃生应急物品

调查结果显示, 分别有71.7%和72.7%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在宣传资料中接触过应急避难所的相关信息或不知道前往避难所的路线。 在接触过此类信息的受访者中, 仅有9.8%的受访者了解如何前往避难所。 此外, 17.5%的受访者虽然知道疏散至避难所的路线, 但并非从宣传资料中获知此类信息(表3)。 这说明普通民众能够主动、 有意识地获取防震减灾知识, 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宣传工作做得不到位, 宣传资料未能向民众充分传递最有效的信息。

表4 的调查结果表明, 分别有64.54%和51.5%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在宣传资料中接触过应急物品的相关信息或平时没有准备应急物品。 在有接触防震减灾宣传信息的受访者中, 家中有准备应急物品的受访者所占的比例, 略高于这一群体在没有接触防震减灾宣传信息的受访者中所占的比例。 但297 名知道避难需要的物品的受访者中仅48.5%接触过这类信息。

表1 您所在的社区、 工作单位或学校, 是否有对地震逃生知识进行宣传Fig.1 Is there any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publicity work took place in your community, working place or school

表2 您所在的社区、 工作单位或学校在进行地震逃生的知识的宣传方面包括Fig.2 Items of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publicity work in your community, working place or school.

表3 受访者对宣传资料中应急避难场所信息了解情况Fig.3 Respon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emergency shelters through publicity materials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逃生应急物品是防震减灾的主要内容, 是提高国民抗震自救能力、降低地震伤亡率和经济财产损失的有效措施, 是公众理应熟知的地震常识。 但数据结果表明, 民众在这两方面的知晓程度都偏低, 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宣传资料并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宣传价值, 宣传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不足, 起不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表4 受访者在是否有准备应急物品的反馈与是否在宣传资料中接触过应急物品的信息上的反馈的关系Fig.4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pondents' preparations of emergency items and whether they have gained this information through publicity material

3.4 宣传方式

表5 列举了五类在知晓度、 覆盖面和影响力上都具有较大优势的宣传渠道, 并以此考察受访者通过这几类不同的渠道接触地震知识的情况, 具体表现为从0(从未听说)逐步递增至4(经常)。 统计结果表明, 除“书籍(课本)”外, 超过50%的受访者未接触过其他宣传渠道在地震逃生知识方面的宣传, 其中 “地震科普馆” 和 “宣传资料片” 中的比例分别高达70.3%和70.8%。 另外, 五种渠道的平均数皆位于1.2~1.5 的之间, 这说明受访者基本上处于没有或较少通过这些渠道的宣传了解地震逃生知识。 由此可见, 宣传方式过于单一,创新形式未加以开发是防震减灾宣传的一个硬伤, 这种现状也是导致当前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难以吸引民众、 难以广泛覆盖、 难以持续推进的重要原因。

表5 宣传方式统计结果Fig.5 Results of respondents' access to different publicity modes

3.5 宣传效果

在对宣传方式的接触程度的基础上, 问卷考察了受访者对于通过上述五类宣传渠道进行地震逃生方面的知识的宣传效果的认可度的衡量, 具体表现为从0(没用处)逐步递增至4(非常大), 统计结果见表6。 从这一结果来看, 各渠道所获得的平均数位于2~3 之间,其中“电视节目/宣传资料片”的数值最大, 为2.7, 其次为“地震科普馆”, 2.4。 同时, 超过50%的受访者对“电视节目/宣传资料片”及“地震科普馆”在这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的认可度高于或等于3(较大); 另外, 各渠道接受到超过75%的受访者给出的高于或等于2(一般)的认可, 其中 “电视节目/宣传资料片” 最为明显, 人数比例高达90.9%, 反映出这是十分适合作为普及宣传的渠道, 而居于第二位的“地震科普馆” 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值得重视。

表6 宣传效果调查统计结果Fig.6 Results of respondents' opinions toward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ublicity mode

3.6 宣传方式接触度与认可度的关系

另外, 受访者对于五类不同渠道在宣传地震自救知识中的作用的认可度与他们的学历背景, 以及对这些渠道在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宣传的接触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表7)。数据表明, 在地震自救知识的宣传方面, 若对某种渠道的接触程度越高, 则这类渠道可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在宣传方式与受访者学历的关系上, 也存在相似的关联性, 但仅在 “讲座(课程)”、 “地震科普馆” 和“电视节目/宣传资料片” 这三类渠道中存在显著的关联性,即受访者学历越高, 越认为这三种渠道发挥的作用越大。 这种认可度所关联到的因素有赖于进一步研究, 但结果表明, 如果能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适宜的宣传手段, 则他们对这些宣传方式的认可程度可能会更高, 因而对这方面知识的吸收和掌握程度可能更大, 这对于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宣传将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 讨论

从整体上看, 目前广州市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所存在的问题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

表7 受访者学历与他们对宣传方式的认可度的相关性分析Fig.7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respondents'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their opinion towards different publicity modes

4.1 大部分宣传处于应景式宣传阶段

2008年汶川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这一严酷的事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政府部门和诸多学者都积极参与到对普通民众的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研究中。但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明显看出, 广州市在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上十分不足, 仍处于实际宣传过程流于应景化、 形式化的现象十分普遍, 具体表现为受众覆盖面窄、 影响力小、 宣传频度低、 作用小, 投放力度小等。 虽然近几年来政府提高了对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重视,并采取了各种方式来提升本地居民对于防震减灾知识的了解, 如不定期讲座、 建设地震科普馆、 有奖知识问答等。 然而,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 普通民众虽然能够主动、 有意识的获取防震减灾知识, 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仍然很低, 说明宣传工作并未做到实处, 很多宣传仅仅浮于表面或为完成任务而宣传。 此外, 目前的宣传通常是基于社区、 工作单位或学校这类群体的普及宣传, 事实上并不能在整体水平上提高居民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也未成为居民掌握这类知识的主要来源。

相比起传统的宣传方式, 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 信息含量大等特点, 在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很多政府部门已经就防震减灾的宣传建设了相应的信息化平台,这是一个有效的普及防震减灾知识的途径。 但防震减灾网络信息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与传统的宣传方式相同的问题, 即工作开展不到位, 成为流于表面的应景式宣传, 如相关的政府部门网站不易查找, 网站内容易用性、 可读性差等。 这都是在今后需要重视的问题。

4.2 宣传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不足, 宣传效果差

目前很多宣传都将防震减灾知识视为一种专业知识或者受地域影响大的知识, 宣传内容往往过于专业化、 甚至晦涩难懂,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防震减灾知识在广大民众中的普及, 更不利于民众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某份关于汶川大地震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手册中,宣传内容存在覆盖度低、 易读性差、 实用性不强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直接刊载未经简化处理的专业知识、 各部分内容安排不合理、 部分资料内容陈腐、 资料来源不可循或来源真伪度不确定等情况。

政府应该起到使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化的作用, 使其与防火、 防洪等知识一样, 成为每位公民都可以理解和掌握的基本常识。 同时, 政府也应该开展或主导更多针对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的研究工作, 尝试将防震减灾知识与其他防灾知识以及日常自救知识结合起来, 让民众不再单一针对不同的灾害接受独立的普及知识宣传或相关的训练, 而是尽量让他们将掌握的防震减灾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或其他灾害的应用中, 从而在客观上提高民众对于这些知识的吸收记忆, 达到逐步掌握的程度。

4.3 宣传方式过于单一, 民众接触度不高

目前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方式过于单一, 缺乏新颖性和吸引力, 这种现状也是导致当前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难以吸引民众、 达到广泛覆盖和持续推进的重要原因。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 无论是通过电视或宣传资料片或是地震科普馆, 还是通过讲座等手段对防震减灾知识进行宣传, 受访者都对其所能起到的作用持认可的态度。 并且, 当他们对于这些宣传资料的接触度越高, 越有可能认可这类宣传。 然而, 事实上除“书籍(课本)” 外, 超过50%的受访者未接触过其他宣传渠道的宣传, 而像“地震科普馆”和“宣传资料片”等这些形式新颖, 民众喜闻乐见、 易于接受的宣传方式, 高达70%的受访者并未接触过。 而民众对通常采用的传统书本式宣传方式虽然接触较多, 但这种宣传枯燥乏味, 难于记忆, 因而难以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基于这一特点, 相关部门若能够借鉴在防震减灾知识普及方面做得较好的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宣传措施, 如能真实还原地震情况的资料片, 能让人体验地震危害的地震体验设施,反映地震破坏程度的宣传资料等, 都将十分有利于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宣传。 此外, 还可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向居民派发制作合理的宣传手册, 如在一些地震影响严重地区, 提供通俗易读、 知识含量大的电子版或者纸质版的宣传手册, 使读者能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及其严重危害, 在突遇地震中知道如何合理避险及自救。

5 结论

本文基于对广州市防震减灾普及宣传工作现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对广州市防震减灾普及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宣传频度小, 民众对各类宣传的接触度不高。 很多宣传仅仅在重大地震发生后或每年固定的日子才有开展, 仍有受访者表示从未接触过地震逃生知识的宣传信息。

(2)宣传内容安排不合理, 缺乏系统性、 针对性。 在地震知识的宣传中, 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占有不小的份额, 而在灾前准备、 灾害发生时如何逃生、 遭遇灾害后如何实施自救和他救等方面, 主要是针对某一方面可能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简单介绍, 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多见。

(3)宣传方式多样性差, 缺乏吸引力。 目前, 民众接触最多的宣传方式是书籍(课本), 对地震科普馆和宣传资料片等易于被民众接受的宣传接触度不高。

(4)现行主要宣传方式的作用仍被认可。 虽然当前广州市防震减灾普及宣传工作开展情况还有不少不足之处, 但同样值得关注的是, 当地民众认为目前现行的主要几种宣传方式在传播防震减灾基本知识方面还是能起到较大且积极的作用。

6 建议

防震减灾普及宣传工作是是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减轻地震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的有效举措, 是维护公共安全、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因此, 本文以“防”为落脚点, 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如何做好防震减灾普及宣传教育工作提出建议, 以期为今后防震减灾的普及宣传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向:

(1)将防震减灾教育定位为基础教育, 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2)加强宣传内容的系统性、 科学性、 实效性和针对性。

(3)不断创新宣传形式, 注重多样性和延续性。

(4)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要制定长远规划, 稳定投入, 稳步推进。

[1] 雷晓敏. 中国民众抗震自救能力研究——以日本国民消解震灾经验为例[J]. 战略决策研究,2011,(3):51-55.

[2] 张英, 王民, 谭秀华. 灾害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初步思考[J]. 灾害学, 2011, 26 ( 1): 109-117.

[3] 张路, 周挚, 谷一山, 等. 7 级强震备震过程的科普宣传及其减灾意义[J]. 灾害学, 2008, 23 ( 3 ):124-129.

[4] 陈成戏, 贾笑蕾, 张敬军. 地震宣传及其有关政策的研究概述[J]. 国际地震动态, 1996 ( 9): 18-27.

[5] 李晔霖, 胡坚鑫, 蔡丽汾, 等. 广州市居民防震减灾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调查[J]. 韶关学院学报, 2012(10), 44-47.

[6] 袁志祥, 李娟, 段锋, 等. 新时期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新思想[J]. 高原地震, 2011(4): 61-64.

猜你喜欢
防震减灾普及
防震演练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家庭防震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减灾就是效益
天文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