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金平,王俊红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确立了“小政府、大社会”目标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得国家与市场及社会的关系面临重大的变化和调整,此时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非营利组织作为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主体,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中国历史上,政府对非营利组织发展总体上主要表现为放任不管的状态,长期使非营利组织游离在合法组织之外,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是政府。改革开放以后,非营利组织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自由的资源、自由的活动空间和国家让渡的空间,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大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第二,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不断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都促进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从而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社会改革的方向是“政社分离”,政府将原来对社会的微观控制转变为宏观控制,社会能做的交给社会去做,同时培育和发展大量的社会中介组织。从非营利组织的迅速发展可以看出,非营利组织已经逐渐被公众所认可。
从我国的社会团体数量大幅度增加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团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2000年,全国社会团体已有130668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2650个,基金会1273个;1998-2004年间,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数量年均增长近28%。在各类非营利组织中,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数量增长最快。2004年底,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数是1988年的65倍多。到2011年底,官方统计显示2010年的非营利组织由44..6万个增长到2011年的46.2万个,社会团体由24.5万个增长到25.5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由19.8万个增长到20.4万个,基金会由2200个增长到2614个。(见附表)
根据新华网报道,截止到2011年底,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共计67.9万个,全年共有35.8万个村(居)委会完成选举,参与选举的村(居)民登记数为4.5亿人,参与投票人数为3.6亿人。从上面这些数据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它们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非营利组织的数量、规模不断扩大,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及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一个能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非营利组织必须有一套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认为非营利组织有许多令人费解的地方。譬如:整天忙忙碌碌于非营利组织的人们如何工作?如何管理?谁在管理?等等。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非营利组织在运作管理上堪称企业的楷模,因为它们不靠‘利润动机’驱动,而凭借‘宗旨’凝聚和引导,使得运作管理具有更加实质性的内容,同时也向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其置身于不仅要依靠领导魅力,更要依靠组织的凝聚力和宗旨为先的境界”。各类非营利组织越来越意识到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分别对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管理进行了改革与完善。
在财物管理方面:非营利组织能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它的财务管理,如果处理不好财务管理,非营利组织必然会发生危机,因此,应不断建立健全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不断加强各个单位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如实反映该单位的财务状况。另外要强调的是,非营利组织接受来自社会的捐赠,其财务状况应当对社会公开透明,也应当让管理者了解,以便能够及时调整组织的政策,确保组织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在过去,人力资源只在企业中使用,非营利组织很少使用,非营利组织谈得更多的是奉献、爱心、志愿、公益等概念。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多相同之处,相比之下,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更难,非营利组织在不断结合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学习。但是,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第一个环节上,体现出非营利组织的宗旨和目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即管理及协调组织中的人力资源——董事、员工、义工,使其充分发挥能力,以共同合作的方式达成组织目标。现在大部分非营利组织都建立起了董事会制度,更加明晰了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的职责,同时也促进了非营利组织作用的发挥。
在内部管理方面:大多数的非营利组织还引进了绩效评估制度,通过绩效评估,能够起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组织的发展。通过绩效评估,还可以确定一个组织及其成员是否在最有效率的状态下开展工作,同时检查组织的目标是否得到了贯彻执行,以便及时发现人职不匹配的状态,及时进行调整。通过这种绩效评估制度,大大地提高了非营利组织的效率;此外,各种非营利组织还引进了营销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自律管理制度等,从多方面完善了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管理制度,为非营利组织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非营利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就是能力建设。非营利组织要在社会领域更好地发挥作用,就必须与政府组织及企业部门达成良好的协作伙伴关系,而且还要看非营利组织自身的能力情况,非营利组织自身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它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是否能产生更高的工作效率。
其次,在非营利组织的能力建设中,最重要的是该组织领导者的能力。最近几年,由于非营利组织迅猛发展,非营利组织需要各方面具有专业化水平的领导者,而担任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者必须具有献身公共服务的精神,有能力、有远见、有魄力及具有极高人品的领导者才能担此重任。
最后,非营利组织从业人员的专业服务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非营利组织中的从业人员决大多数是志愿者和义工,他们是该组织目标的执行者,同时也是一线队员。在各类非营利组织中,通过对招募的志愿者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大大地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而且,通过专业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专业化管理能力的服务队伍,为非营利组织更好地发展锻炼了大批人才。
总之,从下面的图表中可以看到,2011年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数量达到46.2万个,比2000年增加了30多万个。随着非营利组织的迅速发展,管理越来越规范化,服务也越来越专业化,表明非营利组织不仅可以有效弥补政府与社会的不足,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由此可以看出,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附表:我国非营利组织数量增长情况(2000年~2011年)Number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China
[1]姚远.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模式构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60.
[2](美)彼得·德鲁克.非营利机构的经营之道[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
[3]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陈金贵.美国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M].台湾:台湾瑞兴力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