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雁飞
刚刚过去的6月,爱迪生很火,同时,“手机”也因为与伟大发明家的名字并置而风光倍增。今年高考又是阴雨连绵,不知独木桥上的莘莘学子,乍一看到作文素材里的关键词“爱迪生”与“手机”时,心情会阴沉如教室外的天,还是瞬间阳光明媚,开始天马行空。一个是遥远得与自己几乎没有什么瓜葛的人,一个是与自己形影不能离的物,这之间要架起一座什么样的桥梁,才能让二者之间的天堑变通途?其实,极限境遇往往会迸发出灵感的火花。铃响之前,那座桥自然会竣工。
其实,若是把“手机”置换成“摄影”,倒不会显得那么混搭。因为,爱迪生与电影有渊源,而摄影和电影,怎么说也是近亲,这种“攀亲”方式,不算牵强吧!在世界电影的早期历史中,爱迪生实验室的“电影视镜”是不得不提的物质元素,这种早期电影显示设备是一个长方形立柜式箱子,里边可以连续放映50英尺胶片的影片,但是每次只允许一个人通过小窗口观看。看来,这位发明家还是很有商业头脑的。
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摄影艺术拥有无限可能性,这种“一切皆有可能”的景象,其利弊到底该如何权衡?见仁见智。只是,在我们彻底搞清楚摄影是什么之前,摄影就开始走样了。面对形式五花八门、内容指向模糊的当代摄影,经典,不管是作品还是理论,都被束之高阁。于是,我们陷入既不理解经典,又不完全新锐的两难境地而不自知……如果爱迪生穿越而来,我倒希望他“小气”一点,就像规定看电影单人单次一样,也对摄影拥有的各种技术手段,实行“限购”。这样,我们或许还有机会看见摄影本来的样子。
这几组都是手机拍摄、编辑的作品,涉及人像、风光、纪实等题材,平庸的依然平庸,深邃的继续深邃。便捷,并不一定会为成名成家之路增值……我们已被技术绑架,不能再被撕票。
1《设计师的摄影作品》—Lisa Bettany
Lisa Bettany既是一名摄影师,也是iPhone APP软件开发者。Lisa两岁时就从任职大学计算机教授的父亲那里得到一台苹果电脑,她与苹果的结缘,真够早的。2012年Lisa曾进行为期50天的环游世界旅行,她随身携带iPhone,每天将沿途拍摄的风景照片上传到自己的博客。她计划在50天之内,横跨5大洲、15个国家。从日本出发,途径亚洲、南非、欧洲、南美洲,最终回到加拿大。旅途中,她不断在博客上更新自己的行程,让我们看到她的“50天环游世界”计划的进度,同时也欣赏这位软件设计师的摄影作品。
2 《手机能拍出时尚吗》—Nick Knight
拍时尚大片,即使全套专业装备上阵,也不免会担心时尚味儿不浓,更何况用手机拍摄!这不仅需要娴熟的拍摄技能,还需要足够的信心和勇气。英国鬼才摄影师Nick Knight为SHOWStudio打造的这组时装大片,均使用苹果手机摄影应用程序Instagram拍摄完成。如果面对这样的素材,我们会提前做什么样的创意呢?
3 《留影,为即将逝去的》—Giovanni Savino
Giovanni Savino是一名在纽约工作的摄影师和电影制作者,他的主要工作是拍摄纪录片和纪实人像作品。过去30年的时间里,他到过世界上很多地方,拍摄新闻照片并见证了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包括柏林墙的倒塌、第一次海湾战争、纽约世贸中心被攻击等等。最近10年,他专注于人像和纪录片的拍摄,试图用镜头将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音乐或者生活方式记录下来。
4《是爱好,不是工作》—Kevin Russ
美国摄影师Kevin Russ曾从事多年人像摄影,但之后开始厌倦,并远离摄影。两年之后他又重拾,不过他拿起的不是单反,而是iPhone。现在他已成为一名旅行摄影师,主要拍摄自然风光和野生动物,几乎所有的拍摄工作都由iPhone完成。Kevin只有在拍摄像狗熊这样危险的动物时才会拿出装有长焦镜头的单反相机。他尽量把摄影当作一项爱好,而不是工作,iPhone恰好可以让他保持这样的一种状态,拍摄完成后只要花上30秒,单手就可以在手机上完成编辑工作。
5 《有创意,必须的》—Mutablend
日本摄影师Mutablend拍摄的这组作品,都是使用iPhone拍摄并编辑的,虽然是手机拍摄,但这些作品艺术感和形式感都很强,充满了内在的张力,也营造出打动人心的氛围。看来,器材的差别并不会决定摄影作品的好坏,能不能出好片,摄影师远比工具重要。拍摄好作品,还是要开动脑筋。
6 《iPhone里的非洲》—Stefano Pesarelli
意大利摄影师Stefano Pesarelli带着他的iPhone3GS横穿非洲六国,记录下旅途见闻。他从马拉维出发,经过肯尼亚、赞比亚、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等国,拍下无数照片,然后用iPhone的照片软件进行调整和修复。他大多拍摄的是以人道主义为主题的照片。这组作品,从色调到构图,都足以让我们惊叹,遥远、梦幻、淡淡的忧伤,你读到了什么?
7 《那棵树》—Mark Hirsch
美国摄影师Mark Hirsch在得到自己的第一台iPhone后,便决定用手机进行创作。他选择了自己上下班途中必经的一棵橡树,对其进行了一整年的拍摄。手机镜头无法在黑夜中迅速地捕捉被摄物,而且拍摄角度也是有限的,这都曾令他挣扎困扰,但Hirsch最终完成了拍摄并将作品收录成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