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值与调类”的实践性教学与思考

2013-08-05 06:28:22叶祖贵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阴平阳平中古

叶祖贵

(绍兴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调值与调类”是现代汉语教材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跟《古代汉语》、《汉语方言学》等课程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这个内容涉及古代的一些音韵学知识,很多教材都编写得过于专业 (胡裕树2011;黄伯荣2002),而教师又因教学时间限制,也大都讲解得比较简略,以致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有些甚至到了研究生阶段还弄不清调值和调类的关系,因此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这个问题讲解清楚就显得十分必要。下面我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点心得,以期对“调值与调类”的教学提供一点帮助。

调值是指声调的高低升降的变化形式,也即声调的实际读法,调类则是对调值的归类,说直白一点就是给调值“命名”,因此有几种调值就有几种调类。比如普通话有55、35、214和51这四种具体的调值,因此就有四种调类。不过给调值“命名”并不像我们给其他事物命名那样随意,它一定要跟古代的调类系统联系起来。

中古有四种调类,分别叫平、上、去、入,至于这四种调类的具体调值则因时间久远而已经很难知道了。后来语音发生了变化,同一调类的清声母字和浊声母字发生了分化,变成不同的调类。人们习惯上把清声母字的调类称为阴调类,浊声母字的调类称为阳调类,这样平、上、去、入就分化出了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这些调类名称。现代汉语各方言的调类系统都是从古代的这个调类系统演变来的。下面以普通话为例加以说明:

图中的实线表字数多,虚线表字数少。从图上看,普通话中读55调值的字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来源于古代平声中的阴平,一种来源于入声中的阴入,但由于来自阴平的字数更多,因此我们就把55调值叫做阴平。同理,35调值的字绝大多数来自中古平声中的阳平,214调值的字绝大多数来自中古的上声,51调值的字绝大多数来自中古的去声,故我们就把35、214、51这三种调值分别叫做阳平、上声、去声。

也就是说我们把某种调值称作某种调类不是随意的,一定要看这种调值的字在古代主要属于哪种调类。打个比方说,如果普通话55调值的字大都来自中古的去声,那么它就得叫去声而不能叫阴平,若51调值的字大都来自中古的阳平,那么它就得叫阳平而不能叫去声。很多学生在判断某个方言具体调值的调类时,总是类比普通话。比如说某地有35调值,他就会说这个调值是阳平,某地有51调值,他就会说这个调值是去声。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我们再以合肥话为例进行说明。合肥话共有21、55、24、53、5这五种调值,其中读21调值的字大都来自古代的阴平,55调值的字大都来自古代的阳平,24调值的字大都来自古代的上声,53调值的字大都来自古代的去声,5调值的字大都来自古代的入声,因此我们就把21、55、24、53、5这五种调值分别叫做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从普通话和合肥话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两点:一、不同方言之间,调类虽然相同,但调值的差别却很大。如普通话阴平的调值是55,而合肥话是21,普通话阳平的调值是35,而合肥话是55。二、古代的这四个调类在不同的方言中有不同的演化结果,有的方言多,有的方言少。如普通话有四种调类,合肥话有五种调类,而有的方言竟多达10种调类,如广西博白,有的只有3种,如宁夏银川。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有学生提出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从图上看,普通话214调值的字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古代的阴上,但为什么不叫阴上而叫上声?第二,中古有入声调类,而普通话怎么没有?这是因为古代阳上的一部分字读214调 (主要是次浊上声字),跟阴上发生了合流,另一部分字读51调 (主要是全浊上声字),跟去声字发生了合流,并没有独立成调。既然没有阳上这个独立的调类,那么也就没有必要把214调值称作阴上。同理,由于中古的入声字发生了分化,有的读成了55,有的读35,有的读214,有的读51,分别跟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发生了合流,没有独立成调,因此也就没有入声这个调类。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调值和调类”的核心问题其实只有三点:

1.一个方言中,有几类调值就有几种调类。

2.现代汉语的调类系统是继承古代汉语而来的,某一类调值的字来自古代的哪个调类,那么它就叫做哪个调类。

3.不同的方言之间,调类虽然相同,但调值却可能差别很大。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抓住这三个问题进行讲解,学生就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掌握“调值与调类”的关系。

现代汉语沿用“平、上、去、入”这些古代的调类名称,其主要目的是让我们了解古今调类的演变情形,便于类推。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掌握普通话或方言同古代汉语声调的关系,而且还能帮助了解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声调对应关系,对于各方言区的人们学习普通话具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合肥人在学习普通话的声调时,如果想快速地把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调值念准确些,只需将本地的21、55、24、53这些调值分别读成55、35、214、51调值即可 (只有少许例外),这样就大大缩短了他们学习普通话的时间。

上面主要就普通话和合肥话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方言情况进行教学。如果班级的学生大都来自某个省份,我们就以这个省份的权威方言的声调系统进行教学,这样效果会更好。

现代汉语的声调系统是从古代的声调系统演化而来的,因此“调值与调类”所涉及的问题远比上面所讲的复杂。比如就普通话来说,常见的重要问题有“全浊上变去”、“古入声字的分化规律”、“同一调类的浊声母字和清声母字的分化原因”等。这些问题显然不需要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得到解决,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一笔带过,告诉学生这些问题将会在音韵学、实验语音学等课程中得到彻底解决。这样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激发了学生对音韵学、实验语音学等课程的浓厚兴趣。

[1]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阴平阳平中古
中古之家
河北沧惠片“阳平上”三调类方言的单字调与连调
偷渡阴平
太谷方言阴平阳平教学初探
论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编纂
敦煌学辑刊(2017年2期)2017-11-09 03:02:29
调域和时长对韩国学生感知阴平和去声的影响
养子
四川文学(2016年9期)2016-09-18 23:16:32
西南官话中古泥来母的今读类型与演变层次
论中古时期中国佛教徒的焚身供养
再谈“字正腔圆”
考试周刊(2009年3期)2009-03-20 07: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