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立民
运河古韵今依存,
舣舟遗风文笔传,
砚池翰墨溢残香,
藤花旧馆诵文章。
以前阅读苏轼文章、诗词,都是从学校课本中来浅析,自工作以后,一直总觉有不痛不痒的感觉和不尽淋漓的释怀。今偶阅《苏东坡全集》上、中、下三册,才逐渐领略到其诗、文、书、画的大作巨著等等各方面的造诣,和无不让数百年来世人惊叹、折服的理由与缘由!从其字里行间、文章段句中,析赏到了其情理交融、奔放舒卷。那些诗文书画,尽情地展示了苏轼在人生道路上受到重大挫折之后,既愤世嫉俗,又飘逸旷达的内心世界,充分地表现了他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读《苏东坡全集》之余,我想到了东坡先生的终老地,它位于我们常州前北岸藤花旧馆,在赵、洪两宅之间。清代文学家洪亮吉有过这样的记载:北岸顾塘桥侧,实宋苏文忠公撤瑟之所……院内的右侧有一株紫藤,相传是东坡手植,历经数百年,已经是心空枝秃,但仍是开满藤花。紫藤下的一具白色石池,长三尺许,就便是当年的洗砚池了。赵翼有诗感叹“紫藤花开墨池张,古色斑烂各相抗”。也就是说的此处。随着历史变迁,紫藤和洗砚池都迁至现在的“东坡公园”了。寻迹探幽,真是公园内牡丹怒放时节,无心国色天香,观藤抚砚,花香依旧,砚墨留香,恍若故人依稀还在流觞、吟诗、作赋。
从琼州到常州,从“殆是前缘”的平生之欲,到“逝将归老”舣舟亭的楹联“爱国爱民万古忠肝贯日;乐山乐水一生豪情凌霄”和横批“一生浩气长存”。是其最好的见证和真实的写照。今读先生文章,面对舣舟景致,仿佛看见了东坡先生立于亭中,迎送东去逝水,紧锁双眉,对百姓、社稷的殷殷眷顾之心、之情、之忧。“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浊兮,可以濯吾足”。在矢志不渝和随波逐流之间,不失厌薄宦海浮沉,皓月当空、孤高旷远、忧国忧民的本色。
读其文集,百感交集,在常州的饮食文化里也找到一丝遗存的慰藉。“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饼……”今天依然保留在常州,乃至中国各地的菜系中。我想,这也是东坡先生人格魅力所致吧;也是数百年来,他的旷达洒脱精神的辐射吧;更凸显了多少代文人、学子对他的歆羡仰慕吧。
纵观全集,可以让我在600多年后仰视到东坡先生生存的智慧和生命的智慧,这些都是来自于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交融与贯通;也让我真正领略到了“李白有苏轼之才,却没有苏轼之学”的溢美之实。在现存的2000多首诗,300多首词与卷帙浩繁的散文作品中,让我看到了他艺术人生的真实记录,也收获、厚积了我国古代文学宝库最珍贵的财富。
在“书海扬帆、香溢苏电、香溢常供”职工读书活动期间,我写下这篇感言,感觉藤花旧馆,舣舟亭畔,花又芳,墨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