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航
摘要:原生态文化在当下的流行既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又与这种文化本身的特性有关,而各种误读和滥用提醒人们运用新的理论分析工具对其进行重新理解和把握。通过将原生态文化分别放置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不同圈层以及利益、资源、学术、历史等不同层面,从中发现了媒体和商业包装的、政府和当事者关注的、学术文化体系当中的、社会发展历程当中的“原生态文化”的不同形态和意义。对于原生态文化的未来走向可以从圈层互动中进行把握和前瞻,并以此来反思若干关于人类前途命运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原生态文化;圈层互动;未来前瞻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3-0131-05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中国的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要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1]围绕“原生态”概念所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正是发生在当前中国社会文化领域的热点现象之一。
“原生态”概念的走红,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下社会上存在的某种浮躁以及人们心理当中的某种焦灼。在大众传媒和现代商业炒作下,“原生态”不仅成为一种时髦的用语,而且逐渐扩展到许多领域。随之而来的是,在许多地方都被冠以原生态的称呼,原生态歌舞、原生态建筑、原生态旅游、原生态美容,等等。
原生态文化,可以说是从“原生态”这一概念衍生出来的对于某些文化形态的表述。在多种境况下,原生态文化逐渐也形成了多种指代。值得关注的是,“原生态文化”的提法本身并不是问题的关键,而问题主要在于对这种提法的一些误读和滥用,这提醒人们要对“原生态文化”进行重新理解和把握。
不管作何指代,原生态文化显然体现出一种与现实主流文化不同的特性,其中隐含着一种相异性,这种相异性的形成有着与之相应的社会背景作为基础。那么,究竟什么是原生态文化?到底是怎样的社会背景使得原生态文化得以流行?原生态文化的未来走向如何?这些不仅是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学术性前沿问题,而且也是反映着社会深层困惑的热点难点问题。基于此,本文尝试提出新的理论分析工具和视角来探讨原生态文化的有关问题。
一、圈层界定:“原生态文化”的重新认识
概念是人们理解事物的一种工具,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们总是在创造着不同的概念。“原生态文化”可以说是不久前才被人们创造出来,并且在当下走红的概念之一。什么是“原”?什么是“生态”?两者组合在一起去表述“文化”又是什么意义?这些问题还在不断被人们加以探讨之中。
当一种概念最初被提出来之后,其含义在不同的场合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众说纷纭之中,为了方便讨论,本文采用“圈层”的方法来进行划分。所谓“圈”,指的是在什么样的范围或范畴之内来讨论;所谓“层”,指的是站在什么层面去讨论。
根据这种圈层的划分方法,本文归纳出关于原生态文化的四个圈层,分别是经济的圈,对应的是利益层面;政治的圈,对应的是资源层面;文化的圈,对应的是学术层面;社会的圈,对应的是历史层面。
从所处的这四个圈层来看,于是就有了四种“原生态文化”,一种是经过了媒体和商业包装的“原生态文化”,一种是受到政府和当事者关注的“原生态文化”,一种是学术界所讨论的文化体系当中的“原生态文化”,还有一种是本文提出来所要特别关注的社会发展历程当中的“原生态文化”。
图1原生态文化的几个圈层上述关于圈层的划分中,既体现出“原生态文化”这个概念被人们所认识的过程,又体现出其所涉及的相关领域,下面对各个圈层进行更为具体的论述。
二、 名同实异:“原生态文化”的四大圈层
(一)被媒体和商业包装的“原生态文化”
原生态文化有其赖以存在的环境(本文用“原生环境”一词来表达),正因为这种环境所受到的外界干扰相对较少,因而才能保持其原生态的特征。但是这样一来,这种文化也就很难被广泛所知,而显得默默无闻了。当媒体和商业把原生态文化从其原来所处的地方挖掘出来,对其进行包装,原生态文化很快从幕后走向台前,其中主要有这样几种表现形式:
其一,作为一种被媒体推介的艺术形式。原生态文化当中的各种民间艺术被挖掘出来,通过媒体展现出来。比如,2004年,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有组织地从全国范围寻找原生民歌,并通过电视媒体播出。[2]再比如,2006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上,原生态唱法作为一种与美声、民族、通俗唱法并列的唱法,被大众媒体向外推崇。[3]
其二,作为一种素材被加工变成文化产品。原生态文化的元素被提炼出来,通过现代灯光、道具等技术手段的加工搬上舞台,成为文化产品,并在一系列商业运作当中实现盈利。比如《云南映像》、《印象·刘三姐》等就是此类。[4]
其三,作为一种标识进入商业广告当中。原生态的概念被大众所认识之后,被进一步运用到更广阔的商业领域,出现了打着原生态标签的形形色色的商业广告,成为一种另类的“原生态文化”。比如,有商家推出“原生态”食品、[5]“原生态”家居、[6]“原生态”保鲜冰箱[7]等。
诚然,媒体和商业的包装对于扩大原生态文化的宣传方面发挥着不小的作用,但是其中也蕴藏着一定的利益和商机,如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可以吸引大众关注,增加收视率;对于文化产品制造者来说,可以获得利润回报;对于商家来说,可以想方设法制造噱头和卖点,产生广告效应。由此引发出来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一旦原生态文化脱离了其赖以存在的环境,作为媒体和商业包装出来的“原生态文化”还算是“原生态”的吗?[8]
(二)政府和当事者关注的“原生态文化”
随着媒体和商业的包装,原生态文化被大众所认识之后,政府和原生态文化的当事者(也就是那些生活在原生环境当中、保持原生态生产生活方式和拥有原生态文化的居民)开始逐渐认识到原生态文化的价值。在这种背景下,原生态文化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并且这种资源被赋予了一定的政治含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原生态文化被转化为政府进行文化建设和政策宣传的资源。对于政府,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来说,为了能够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建设,常常以原生态文化为依托,通过给原生态文化贴上各种标签,使得原生态文化在地方特色文化建设当中突显出来,如申请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申请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等等。以广西岑溪市为例,该市围绕牛娘戏这种原生态文化,进行地方特色文化建设,把培育壮大牛娘戏作为工作重点,以争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牛娘戏之乡”为目标,积极申报牛娘戏进入自治区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方面把牛娘戏作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手段,另一方面在牛娘戏编排当中融入各种方针政策进行宣传。[9]
其二,原生态文化被转化为改善地方经济和提高地方知名度的资源。在一些地方,特别是西部地区,当地政府为了能够展现地方风采,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想办法挖掘当地的原生态文化资源,比如由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办,省文化厅、省旅游局、西宁市人民政府及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承办的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就“以核心活动——大型西部乡村音乐演唱会作为文化节的亮点,打造中国西部民族民间原生态文化品牌”。[10]再比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多地少、矿产贫乏、工业基础薄弱,于是自治州就把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作为重要资源,着力打造雷公山苗族原生态文化、黎平侗族原生态文化等旅游经济圈,造就了一批亮点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实现了自治州产业结构的转变。[11]
其三,原生态文化被转化为原生态文化当事者实现文化权益诉求的资源。原生态文化的当事者,既是那些生活在原生环境当中的人们,也是原生态文化的实际保留者。他们不仅看到了原生态文化能够带来收益,也看到了原生态文化的流失、变异,于是开始对自身权利提出要求,对自身的或周围的原生态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在云南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阿峨新寨,从原生态文化发展起来的农民版画创作给当地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考虑到当地的旅游业能够带动版画的销售,他们把整个村子发展成为一个旅游的景点。修起了寨子大门,铺起了水泥路和青石砖路”。[12]这种做法,显然是有了一种文化所属权的自觉意识。另外的一个例子更能说明问题,虽然卖一块石头抵得上全村村民年收入的十分之一,但为保护原生态景观,丽水市云和县赤石乡麻垟村拒绝外地石贩子高价收购当地溪中巨石。[13]在这种情况下,牵涉到许多法律问题,如原生态文化是否存在知识产权问题,如何制定原生态文化保护的地方法规问题等。
(三)学术文化体系当中的“原生态文化”
当形形色色的“原生态”成为热门用语之后,当由此引发的各种各样的相关事物纷纷亮相之后,这种社会现象不能不引起学术界关注,于是,原生态文化逐渐进入学术讨论的层面。在学术这个文化的圈内,学者们采取发表文章,召开学术会议等方式对原生态文化进行探讨,并形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进行一定分类,那么大体上可归纳为这样几类:
其一,学理性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从原生态文化的概念、本质、归属等方面,选择某种角度(如从民族学、人类学等的角度)进行讨论[14],其中的主要问题有:“原生态”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如从西方一些词汇(original,native,primitive)当中去寻找联系。谁的文化才是原生态的?这牵涉到原生态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原生态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文化?一旦原生态文化之名被加在了某些地方和某些人身上之后,总要给这种文化在文化体系当中找到一个位置,议论的焦点在于原生态文化到底是想象,还是真实;到底是过去文化的残留,还是现代文化的反照。
其二,应用性问题。这类问题主要从原生态文化的一些拓展方面入手进行讨论,如原生态文化与地方文化识别、原生态文化与现代化、原生态文化与全球化、原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原生态文化与文化产业、原生态文化与文化遗产、原生态文化与文化交流、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原生态文化的利用和相关产品开发等。[15]
其三,专业性问题。这类问题主要从原生态文化的一些具体形态入手,如对“原生态音乐”[16]、“原生态民歌”[17]就有相当多的讨论。
由于原生态文化的浪潮来得突然且势头很猛烈,使得学术界的讨论多少给人一种仓促应对的感觉,对于原生态文化还缺乏系统和有深度的理论探讨。从上述种种问题当中可以发现,一方面,学术界似乎还没有抓住原生态文化的核心问题,也没有找到一种更具普遍性的理解原生态文化的视角;另一方面,某些看似学术性的讨论,则恰恰是借助学术的形式,为那些社会上的种种与“原生态文化”相关的商品和事件推波助澜。
(四)社会发展历程当中的“原生态文化”
如果说学术讨论的作用仅仅是给某种社会现象或某些社会行为披上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外衣,则很难说那不是一种学术的沦落。学术的社会作用除了描述和解释之外,恐怕更多的是批判和反思,这也正是本文提出要从另外的视角去理解“原生态文化”的原因。
到底什么是原生态文化?本文认为,如果要想真正理解原生态文化,则需要将其放在社会发展的历程当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生态环境。由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故此,在今天的地球上,对于那些为数不多的,尚未被人开发、利用,保持自然状态的生态环境已经非常少。
“原生态文化”的概念是人们对生态学术语的借用。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也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体现在人们的日常劳作和生产生活当中。所谓原生态文化,是在自然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一些土生土长、处在传统状态当中、未受现代化所冲击、保持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未经过现代科技雕琢,是人们在适应自然环境和与自然的直接接触当中所生发出来的。
从社会发展历程的角度,可以进一步展开几个维度来理解原生态文化。以传统和现代来划分,原生态文化可以看作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以乡野和都市来划分,原生态文化可以看作是一种乡野的文化;以民间和殿堂来划分,原生态文化可以看作是一种民间文化;以手工和机械来划分,原生态文化是一种手工的文化;以浑然天成和专业制作来划分,原生态文化可以看作是出于自然的文化。需要指出,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二元对立,中间有着辩证的关系。这里综合以上这几个维度,对原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概括,可以得出如下的认识:原生态文化是保留到现代的传统文化,是和都市文化并存的乡野文化,是被带上殿堂的民间文化,是相对于机器大生产而言的手工文化,是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带有自然气息的文化。
如果放在社会发展历程当中,也可以把原生态文化看作是在人们对原有自然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过程当中所自发产生的文化,比如在草原上生活的人们选择游牧,在湖边生活的人们选择捕鱼,在山上生活的人们选择打猎等等。那么,由此形成的原生态文化都包括哪些方面呢?首先是一种生态文化,也就是人们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所形成的景观文化;其次是在这种环境当中的人们原有的生产生活文化;再次是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当中长期形成并保持下来的风俗习惯文化;最后是精神方面的传统价值观念文化以及审美、艺术、宗教文化等等。
三、未来前瞻:从圈层互动看原生态文化走向
如果说原生态文化是人类在过去对于自然的适应当中所创造出来,那么随着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提高,改造自然的手段丰富,会产生新的适应,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现代都市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表现。
事物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类的生存条件固然得到了改善,同时由于过度地开发资源和过量地物质消耗,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而原生态文化当中,虽然也有其粗糙的地方,不乏一些野性的气息,但是也有其本真、质朴的一面,能够让人平静地对待自然,对待生活。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这两者当中的优点结合在一起,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其不足。这个问题背后还牵涉到更令人担忧的情况,那就是现代化对原生态文化的冲击。作为现代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城镇化在当前的中国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发展态势,由此带来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是相当巨大的,这就提出了原生态文化的未来走向问题。本文从圈层互动的角度出发对这种走向进行一下前瞻。
圈层隐含着边界的意味,但这种边界只是为认识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相对理想的划分。在现实当中,各个圈层之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互影响,这就提醒人们在看待原生态文化未来走向的时候,可以在圈层互动当中来进行把握。
如果只是从单一圈层来看,在经济的圈中,往往只停留在利益层面,原生态文化很可能蜕变成为被媒体和商家用来进行炒作的一种工具;在政治的圈中,往往更注重资源层面,原生态文化很可能蜕变成为被政府或当事者用来进行建设、宣传或实现权益诉求的一种手段;在文化的圈中,往往侧重于学术层面,原生态文化很可能蜕变成被少数专家学者所讨论的一种干巴巴的概念;在社会的圈中,由于站在历史层面,把原生态文化放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当中,更有利于发现原生态文化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如此一来,就可以通过将经济的圈、政治的圈、文化的圈分别与社会的圈进行互动,来对原生态文化的未来走向进行一定前瞻。
在经济的圈与社会的圈互动当中,可以发现“物以稀为贵”的特点不只是体现在经济属性上,而且同样体现在社会属性上。由于原生态文化是在历史当中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不像现代机器大生产当中按照同一模板批量化的生产,因而具有一定的不可复制性。随着城镇化以及各种现代科技的影响,这种文化所赖以存在的环境可能越来越少,这使得原生态文化显得弥足珍贵,在未来或许会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
在政治的圈与社会的圈互动当中,可以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出现政治多极化的趋势下,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单纯是经济、军事、科技等单一方面的竞争,而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其中软实力方面的竞争日益突现出来。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和传播手段多样化的影响,在文化方面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及趋同性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国家、地区、民族都在努力从自身的传统当中寻找资源。原生态文化作为一种体现地方或民族传统的文化形式,在未来或许会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软实力的符号和象征。
在文化的圈与社会的圈互动当中,可以发现现代社会当中商业化、物质消费和低端娱乐盛行,大众所理解和谈论的“文化”已经和奉行理性思考和批判反思的“精英文化”相去甚远,而受到各种非学术因素挤压,迫使学术界的独立性和批判精神在逐渐减少。原生态文化是从民间产生,具有草根文化的特点,但是又区别于现代都市当中的大众文化,这给学术界反思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进行社会批判和自我批判提供了极好的案例。同时,原生态文化还代表了一种新的话语权,在未来或许会成为沟通精英层和大众之间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渠道和路径。
人类的文化是在继承和创新当中不断衍生出来的。原生态文化反映着人类走过的不同道路,诉说着人类对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的探索历程,蕴藏着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中所产生的诸多智慧。在未来,原生态文化很可能成为人类心灵的家园,让人类能够更加平静地面对当今社会所出现的各种困扰,使人类在迈向更加丰富多彩的明天的时候多一份自信和微笑。
[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1).
[2]孟菁苇.西部民歌大赛 展示原生态文化遗产[N].中国消费者报,2004-01-07(A04).
[3]李小莹.原生态唱法上央视 专家评委各抒己见[N].中国艺术报,2006-05-19(1).
[4]欣贡.原生态艺术与商业结伴而行[N].中国改革报,2004-11-04(7).
[5]陈翼.顶级原生态鱼翅 惊现皇珍大酒店[N].经理日报,2007-10-26(4).
[6]李彭涛.从“原生态”家居设计理念看中国实木地板的流行趋势[N].中国建材报,2008-06-02(3).
[7]朱文.原生态保鲜冰箱有望领先市场[N].经济参考报,2006-04-25(8).
[8]李智勇.原生态民歌:走上舞台了,它还是它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11-10(13).
[9]陈智锐.原生态文化的一朵奇葩——记岑溪市牛娘戏[N].中国文化报,2009-03-27(12).
[10]马钧.打造原生态文化品牌[N].青海日报,2006-07-28(1).
[11]王璐瑶,杨志刚,项开文.原生态资源是祖先留下的“宝”——黔东南州以全新视角看“欠开发” [N].贵州日报,2007-07-21(1).
[12]马蕊.马关农民版画:原生态壮族文化的绝唱[N].中华工商时报,2010-10-14(8).
[13]李洪波,叶敏.麻垟村拒卖溪中巨石保护原生态[N].丽水日报,2008-10-13(1).
[14]从人类学视角反思“原生态文化” [N].社会科学报,2010-07-29(5).
[15]蔡雯.让原生态文化进入人类文化的高端[N].文艺报,2010-11-26(2).
[16]桑德诺瓦.质疑“原生态”音乐[J].艺术评论,2004,(10).
[17]乔建中. “原生态民歌”琐议[J].人民音乐,2006,(1).
〔责任编辑: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