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324000) 金子兴 纪义庆
题目(2012年度第一学期浙江省某重点中学高一地理期中考试的一组地理题)
下图为某一沿水平方向流动河流的一处断面,图中所示左右方向为观察者面向河流下游的视角。读图回答6~8题。
6. 此河流位于
A. 北半球 B. 南半球
C. 赤道上 D. 无法确定
7. 若此河流自东向西流,有一岸经常需要挖泥船作业,这一岸位于
A. 南岸 B. 北岸 C. 东岸 D. 西岸
8. 北半球冬至日,借助河流右岸一处平地上树影测得正午太阳高度,见上图,由此可知该地位于
A. 68.5°S B. 68.5°N C. 21.5°S D. 21.5°N
命题者给出的参考答案:6. A 7. A 8. D
解析
按照命题者给出的答案,笔者推测,命题者可能是这样分析的。观察者面向河流下游,从图中的左右方向上看,河从纸背后流向前面。由于右岸的河床比左岸的深,代表受地转偏向力大,也就是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因此该地位于北半球。如果该河流自东向西流,则左岸为南岸,右岸为北岸,由于左岸边的河床淤积严重,因此经常需要挖泥船作业,因此选A。由于该地位于北半球,冬至日该地树高和树影等长,因此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5°,所以该地的纬度=90°-23.5°-45°=21.5°。
以上分析,表面上看思路清楚,推理严密,似乎无懈可击。但我们如果从河流的凹岸与凸岸的成因出发,便有了新问题。也就是河流的凹岸与凸岸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地转偏向力?
黄锡荃教授主编的《水文学》是这样阐述的:“弯道螺旋流主要是由弯道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形成的,它是蜿蜓性河段水流结构的主要形式。水流进入弯道后,在纵向下移的同时,受到弯道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迫使水体紧紧压向凹岸,使凹岸水面高于凸岸,从而形成横向比降,表流流向凹岸,凹岸水流抬高形成下降流,底流流向凸岸,凸岸边为上升流,这样在横断面上的投影为一个封闭的环流。弯道螺旋流的规模很大,往往充满全部河槽。在各种环流中,弯道螺旋流对泥沙运动及河槽变形影响最大。由于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在北半球的河流向左转弯时,惯性离心力与地转偏向力方向一致,两力相加使横向比降加大,形成的螺旋流则更强;反之则弱。”
可见,河流的凹岸与凸岸的形成,惯性离心力是主要原因,地转偏向力是次要原因。可该题图示为沉积岸与侵蚀岸,这与河流的凹岸与凸岸是有差别的。虽然凹岸是侵蚀岸,凸岸是沉积岸,可沉积岸不一定是凸岸,侵蚀岸也不一定是凹岸。在笔直的河道上,也可能存在沉积岸与侵蚀岸,那么地转偏向力才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这样,第6小题中,侵蚀岸不一定是凹岸,沉积岸不一定是凸岸,也就是该河道是弯道还是直道在没有说明的情况下,不能判断该河道侵蚀的主要原因。因此该题的正确选择应是D。
教师为什么会原创出这样的题目?先看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教材对地转偏向力是如何阐述的:“二是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向一侧偏转”。另在“阅读”栏目里,教材对该力做了简单的说明。在该力的作用下,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如何发生偏向也做了简单的描述。教材文本是在课标文本的指导下编写而成的。地理课标对这部分内容是这样要求的:“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可见课标强调“分析”,意在“说理”。而教材没有“分析”,只强调“结论”。再看《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里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可见《意见》不仅将其列为基本要求,而且定为“了解”。笔者推测由于教材没有“分析”,指导意见列为“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为什么课标要求“分析”,而教材中强调“结论”呢?笔者推测这部分内容成因比较抽象,中学生特别是高一的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而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了简化。
因为本知识点,没有说理的要求,无论教师和学生,只凭记忆记住了结论,以至有些教师和学生认为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的主因是地转偏向力。而河流的惯性离心力对河床的影响,课标里面没有要求,教材里面也没有要求。那么教师很可能对这部分内容知之甚少,因而产生了河床的侵蚀与沉积只与地转偏向力有关的观点。
第7小题。先观察本题的题干“若此河流自东向西流,有一岸经常需要挖泥船作业”。首先,挖泥船在哪里作业?是岸上?还是在河床上?从题干上看,挖泥船是在岸上挖泥。显然,这一猜想与命题者的想法不一致。命题者肯定是说在河床上挖泥。那么应该在图中标注①②③④(如下图所示)。
既然在河床上挖泥,我们便需思考,为什么要挖泥?命题者可能会认为①处淤积严重,因此要不断地挖泥。那么生成的新问题是为什么要在此挖泥?挖泥船在河道(湖泊)挖泥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归纳如下:一是为了改善水质。如太湖等由于湖底淤泥富营养化严重,必须清除淤泥,太湖水质才能大大改善。二是为了改善航运条件。如京杭运河等。三是为了防洪。由于泥沙大量的沉积,淤积在河床中,使河床变浅,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如黄河下游。四是将该地的淤泥运到别处填海造陆等等。这样目的不同,挖泥的地点自然各有侧重。第7小题的河道中,如果是防洪的需要,那么在河底的每个地点,都有清淤的可能。如果是航运的需要,则挖泥的地点笔者更倾向于在②处河道,因为②处正位于航线上。
退一步分析,如果该河道由于大量的泥沙淤积,影响到河流的各个方面,那么解决泥沙问题的根本方法也不是经常地用挖泥船作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看,如何解决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才是上佳之策。
由于第6小题不能确定该处在哪个半球上,因此第8小题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以算出A选项也是正确答案。可问题是在南半球南极洲大陆上该纬度有没有河流?显然,南极大陆绝大部分地区被冰雪所覆盖,根本没有河流。因此A选项看似有道理,却不是正确答案。也许这是命题者所没有想到的。
建议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研究高考考纲、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以及各类考试题。要善于积累,要清楚哪些知识由于难度大,对学生的要求低,但不代表对教师的要求也低。教师要重新阅读有关大学教材,对地理原理要有准确的把握。只有这样在原创命题过程中,教师才能切实把握其科学性。如第6小题中,命题者如果在题干中在“下图为某一沿水平方向流动的河流”中添加“笔直”或“平直”两字,那本题的科学性将大大增强。
在原创命题过程中,教师要虚心听取同行的意见,不断地磨题,才能将问题表达得更清楚,学生才有可能将时间放在思考判断上,而不是纠结于对题干的“咬文嚼字”。如果第7小题改成“为了改善此河的航运条件,在①、②、③、④哪处常有挖泥船作业?”这样问题的指向性就更加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