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摘自《中国经济迫切十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编译林出版社
2013年1月版46.80元
过去的几年里,如果对于“中国经济迫切十问”这样的话题做一个统计的话,我相信中国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搜索关键词之一一定是关于通胀的,从老百姓因为物价上涨而创造的“豆你玩”“蒜你狠”“糖高宗”“苹什么”等自我嘲讽词语中不难看出,中国的经济困难与挑战并存着。物价上涨(CPI)已经是持续而普遍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经济学中所说的通货膨胀的最明显表现。
很多经济学家已经对通货膨胀的危害性做过了许多阐述,一般西方经济学理论将通胀产生的成因分为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混合通货膨胀及结构性通货膨胀,但如果从当年众所周知的玻利维亚恶性通胀的案例来看,书本和实际的情况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而对付通胀的关键是要找到通胀的根源,对症下药才行。
1984年7月至1985年7月,玻利维亚曾以5位数的通货膨胀率而闻名于世。1985年8月,埃斯登索罗就任玻利维亚总统时,年通货膨胀率高达23000%。物价每时每刻都在上涨。银行家们诙谐地说,通货膨胀率如此之高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银行抢劫案几乎绝迹。
随后玻利维亚新任总统埃斯登索罗邀请“休克疗法”之父、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萨克斯帮助寻找治理这种恶性通货膨胀的办法。萨克斯认为,玻利维亚的恶性通货膨胀的根源是政府完全依赖中央银行作为赤字融资方式的财政措施,而财政预算的关键是石油价格。由于政府财政收入严重依赖于对石油征收的税收,当石油价格急剧下降时,会严重恶化整个财政预算。因此,萨克斯建议,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是一次性地大幅度提高油价,再辅之相应的财政措施。
当时,对于这个建议,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样的政策过于违背传统逻辑,甚至认为如果这样做不仅不能结束恶性通膨,甚至还可能使之进一步恶化。最后,埃斯登索罗总统还是接受了萨克斯的建议,在1985年8月29日开始实施该计划:大幅度提高油价,抑制预算赤字。之后汇率立即稳定下来,从当年9月起,通货膨胀率大幅度下降,1986年降至276%,1987年为14.6%,1988年为16%,1989年为15%。国内生产总值1987年增长2.2%,1988年增长2.8%,1989年增长2.5%。1990年上台的总统萨莫拉继续执行上届埃斯登索罗政府的经济措施,使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大约增长3%,通货膨胀率大体维持在前一年的水平上。
从这个案例来看,如果仅从教科书中寻找答案,或仅从事件的表面来看,而不从事件的本身及内在联系上来理解,那么要找到化解现实中的通货膨胀是不可能的。从中国经济这些年发展的过程来看,通胀问题一直以来不停困扰着中国的政策制定者,综合当前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似乎很难用某一种传统理论来解释。由于中国是一个复杂经济体,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再加上国内外各种形式的影响造成了经济问题错综复杂的必然性,因此中国的通货膨胀完全体现了中国式的特征。正是因为这种中国式的特征,通胀形成的原因也会不同。可以说,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通货膨胀的问题,必须首先找出其背后真正意义上的几个原因。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中国的通货膨胀,一个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量,另一个也是属于中国特色的一个方面,就是流通渠道。如果我们用货币主义观点去理解通货膨胀,货币多了泛滥了就会形成通胀,也就是中国人通常说的“票子毛了”。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物价水平和经济活动变动的决定因素。但我坚决认为货币供应量的过量增长虽然是当前中国发生通胀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要条件。只有当过量的货币缺乏流动的时候才会带来通胀,而一旦我们让货币流通起来,让这些货币真正进入实体循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消费环节,那么通胀并不一定会起来。这就如同流水,你如果把它放到一个循环流动的环境中,则溪水汇入河水,河水汇入江水,江水汇入大海,不会出现任何问题。流动中的货币就如同这水流一样,如果让它循环就很难形成堰塞湖。但当流动的渠道没有了,堆积的流动性就会形成一个大大的堰塞湖,物价的压力也就随之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