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生的启示
新一代的教育家必须有国际胸怀,也要有胆识魄力打破旧有模式。如何在积重难返的大学教育中创建奇迹,中屿的经历和见识、行动力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江川澜,70后,武汉大学教师,曾留学日本。为《三联生活周刊》等媒体撰写专栏。两个孩子的母亲。
班上学生来自世界各国,好处是课堂上参差多态,不论是学习态度,提的问题和提问频率,还是思考角度都大有差别,大家各抒己见,如此这般,颇能开阔师生思维,也最能感受不同的语言和国别、各地大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这么多年下来,也积累了大致印象,或者也可以说是Stereotype(模式化成见):名校来的学生,素质基本上高于普通大学;欧美学生大多守规矩,多才多艺的多,很有主见;东亚学生多半内向努力,然而思维较少打破常规,不甚愿意标新立异,表明个人观点。
最近班上有日本学生打算申请奖学金攻读更高学位,希望我这位任课教师写推荐信。这学生汉语和英语都很好,课堂演讲姿态大方得体,言语也颇能切中要害,写文章也时见创意,已经令我略感诧异,这时才有时间和学生详谈他的大学经历。方知他来自刚创办不久的秋田国际教养大学,该大学规定每个学生本科期间必须在外国大学学习一年,游学费用大部分由学校负担。
不由得惭愧于自己孤陋寡闻,因为说起国外大学,的确只留意各类老大名校,对这类新兴学校及教学理念知之甚少。因此特地找来该校校长中屿岭雄的著述和相关资料,读后颇受启示。
中屿岭雄和中国有很深渊源。幼时家庭破产,热衷社会主义理论,投考了东京外国语大学的汉语专业,后来进入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研读国际关系,之后任教于东京外国语大学。为了研究当时的文革,他转道香港到了北京。依靠其语言优势,又因小时受教于“铃木小提琴教学法”的创始人铃木镇一,他在北大用小提琴和学生们合奏革命歌曲,由此与学生们密切交流。这段文革的亲身经历让他写就了透彻冷峻看待中国文革的名著,从此奠定了学术地位。先后在牛津大学、巴黎政治学院、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任客座教授,教授当代中国政治。后来他担任东京外国语大学校长,2004年在秋田任国际教养大学校长。
植根于中屿自身的经历和见识,国际教养大学的教学理念是:培养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高素质人才。鼓励学生至少掌握包含母语,英语和另一门外国语,“因为一门语言意味着又一个广阔世界”。为此特别强调英文教育,在全球挑选教学名师,所有课程都用英文授课,同时强调博雅通才教育,课程中包含不常被重视的音乐和美术。尤其注重在教育中融入性格培养,对社会的态度,理解如何与人交流合作,如何在一个复杂的全球化环境上立足,因此所有本科学生除了国外修学一年,还必须和外国留学生同住宿舍一年,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同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学校地处秋田的森林地带,景观优美,图书馆二十四小时开放。如此,该校毕业生的就职率在全球大学生就职的冰河期接近百分之百,且多在各类大型企业。
新一代的教育家必须有国际胸怀,也要有胆识魄力打破旧有模式。国际教养大学短时期内能取得如此成就,有赖于中屿令人敬佩的学识能力和眼光。他多次出访国外,迄今已与世界各国百余所名校达成合作协议,促成学生仅花少量学费就能留学。针对日本大学宽进严出作风,他要求学生毕业率只有百分之五十。日本大学是教授会治校,而他觉得如此效率低下,坚持校长为主导的管理原则。日本大学的通识博雅教育流于空洞化,他激励学生提高包括语言能力的综合素养。他说:“保证学生的学力是高等教育机关的责任。”而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综合素养,服务社会意识是中屿强调的教育的最终目的。
如何在积重难返的大学教育中创建奇迹,中屿的经历和见识、行动力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