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永志
“力所能及地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
——贵州民间助学促进会十年助学探索
文 何永志
山里孩子看世界
十年前,贵州E友社区的网友老张、金刚等人通过网络发起“贵州e友社区网友捐资助学爱心工程”,2003年1月,一群网友走进贵阳市息烽县,对7名贫困学生进行了面对面资助。通过网络招募的协调管理组成员网友第一次见面,贵州民间助学促进会就此成立。十年过去,这个组织纯民间的、松散的志愿者团队性质未曾改变。
从创立之初,志愿者们即倡导“力所能及地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他们一是希望每一个项目、每一笔捐助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不要勉强为之;二是坚持以实地调查为基础,立足孩子的真正需要,使助学取得实效;三是明确的对象,即高中以内的学生,相比政府机构或其他基金的群体关照,他们的助学落在每一个“点”上。
实地调查无疑是公益组织最为辛苦的一个工作。助学缘起于网络,网友和志愿者都有不确定性,这意味着助学随时可能中断,组织随时可能夭折。2004年,他们设立了一个简单的办公点,招募专职人员,填补志愿者离开或者断档时的空缺。专职人员的设立,让大量的实地调查、回访和持续资助变成现实。助学会的公信力由此而立。
资金从何而来呢?每年岁末,助学会都会筹办一场叫做“火柴天堂”的慈善晚会,以义卖、现场募捐等形式筹款。另一方面,即是网络募捐及社会定向资金。记者参加了年前的一次晚会,不算隆重,但来者皆真诚。藏族歌手云丹久美多年坚持在慈善演绎事业中,得知助学会筹办的“火柴天堂”晚会竟坚持十年,自费从北京赶到现场演出。著名旅法书画家杨霜先生则是助学会的老朋友,每年晚会都会捐献多幅墨宝,为孩子们筹款。
助学会至今没有独立法人资格,大量捐款的存放与监督是一个问题,这也是当下中国民间公益棘手而敏感的问题。贵阳市息烽县团委的仗义相助,为助学会的资金管理提供了重要保障。
这样的机缘还得回溯到助学会创始之初,在贵州E友社区中,有一位叫“我与你?”的网友,当时正是息烽县团委的书记,他表示正好息烽有很多面临失学的孩子需要帮助,他们欢迎有更多的社会力量与他们一道去帮助孩子们。因此,从第一次助学活动开始,助学会就委托息烽县团委承担资金管理的责任,把助学捐款全部存在息烽团委名下。不过助学会是有要求的:第一,账户是独立的,即这个账户要与息烽团委的希望工程、青基会等账户分开;第二,这个账户是专用的,即这个账户的所有资金由助学会募捐而来,所有资金由助学会统筹使用;第三,不能提一分行政经费或任何费用;第四,所有助学金的使用权在助学会,包括在息烽境内的助学,只能由助学会志愿者调查、评估确认后,才能资助……
可贵的是,十年助学,陪助学会走过的息烽团委书记有十余位,每位领导一贯支持。以至于现状是,助学早从息烽扩展到贵州更多更偏远的地区,剑河、纳雍、赤水等等,远超出了息烽团委的管辖范围,甚至现在助学会大量的助学都在息烽和贵阳以外的其它地区,助学会在息烽的资助已经很少了,息烽团委还是一贯的支持。这意味着,他们更像是助学会的志愿者。
公益组织如何有效与政府开展合作,并保持独立性与公信力?这一疑问一直是中国NGO的关注议题。助学会与息烽县团委坚持十年的合作模式或可成为参照样本。
十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及贵州各地州县,深入山村和家庭,坚持调查、捐助、回访三位一体的工作方式,资助了上万困难学子。现在贵州剑河、纳雍、都匀、惠水、罗甸、息烽、贵定、清镇、赤水、贵阳等地区形成了规范、持续、有效的助学点。从最初的捐资捐物,到开展“山里孩子看世界”、“读经一百”等活动关照师生的精神世界,助学会始终怀着最初的理想,以拳拳之心行力所能及之事。
十年间,助学路上的故事难以尽数,只能摘选其中片段,以飨读者。
一年一度的岁末晚会
助学会创始人之一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