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教育的超越与升华

2013-08-01 12:37冯鸿滔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智力概念

冯鸿滔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71)



【开放大学与远程教育】

终身教育:教育的超越与升华

冯鸿滔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71)

教育与终身教育是教育学学科不同时期出现的两个概念。对比研究发现,教育与终身教育有两方面的相同之处,即都包括人的一生的教育和学习过程,都包括全部的教育活动、形式、内容等方面;二者也存在着教育概念的明确性与终身教育概念的模糊性、教育概念的普适性与终身教育概念的从属性、教育概念的目标性与终身教育概念的渐进性、教育概念的恒定性与终身教育概念的阶段性等几个方面的区别。终身教育突破了学校的樊篱、开拓了发展的范畴、强调了学习的价值、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丰富了教育的目的,对于教育概念是超越和升华。

教育;终身教育;概念;超越

教育与终身教育是教育学学科不同时期出现的两个概念。从表面看,二者应该是一种包容关系,但是,从终身教育的内涵来看,教育无法包容终身教育这个概念。以至于,我们要制定终身教育法律,发现在界定终身教育内涵时,如果按现有的理解,几乎就会等同于再建一部《教育法》。还有,终身教育作为一种表征并不复杂概念,为什么迅速成为一种巨大的思潮和实践模式,其发展方向在哪里?它在哪些方面发展和深化了教育的内涵?弄清这些问题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教育与终身教育:概念的相同点

许多教育理论家对教育与终身教育概念做过阐述,我们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表述进行对比发现,教育与终身教育有两方面的相同之处。

1.都包括人的一生的教育和学习过程

虽然各方的认识存在区别,但终身教育的基本涵义及表述都十分相似。终身教育“概括而言,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保罗·朗格朗,1988)“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何齐宗,2008)根据关注角度不同,教育概念也有不同的表述,“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这里面其实也包含了人一生所受的教育和参加学习的过程;也有人认为广义的教育“常常被看作人从生到死的全部感化的总和”。(靳希斌,1994)这就和终身教育几乎是同一概念了。

2.都包括全部的教育活动、形式、内容等方面

这一般表现在教育理论家对终身教育的结构性分析中。“终身教育包括一切教育活动、一切教育机会和教育的一切方面”。(何齐宗,2008)终身教育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从社会层面来看,终身教育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教育;从个体角度来看,终身教育指贯穿于一生的教育,它涵盖了发展心理学所划分的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等各个阶段的教育。从教育的形式来看,终身教育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及非正式教育在内;从教育的内容来看,终身教育包括文化科学教育、职业教育和生活教育。在终身教育概念出现之前,终身教育所涉及的这些内容,早就包容在教育的概念之中了。从这一点来看,终身教育与教育似乎可以划等号了。

二、教育与终身教育:概念的区别

1.教育概念的明确性与终身教育概念的模糊性

教育的概念在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后,如今其涵义、层次都很明确和清晰,而且多少年来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自1965年法国人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正式提出“终身教育”概念以来,不仅在世界各国作为一种理念广泛传播,而且开始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但是,这些年来终身教育的概念仍然是莫衷一是,到现在也没有权威性结论。教育理论家们面对这一崭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不能给出一个准确、严谨、科学的定义,人们对于终身教育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教育”这一过于通俗与肤浅的诠释不能接受,纷纷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立场加以解释,然而随着其话语体系的愈加丰富而似是而非,导致我们开始怀疑这是不是应该属于一个教育哲学命题。

2.教育概念的普适性与终身教育概念的从属性

目前的教育概念仍然是代表教育这一范畴的概念,它是区别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意识形态的符号表征。教育还承担着原理性的建构和规范任务,它要进行基本的教育理论、教学理论、教师理论、教育管理理论等建设和研究,为其他的教育形态、教育方式提供基本的教育规律,并指导其进行相应的实践。而终身教育则尚不具有这些功能,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它还将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包含于教育的概念之中,它将只承担终身教育基本理论、教育规律的建设和研究任务。

3.教育概念的目标性与终身教育概念的渐进性

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教育,一旦明确界定其内涵便具有了目标作用。它明确告诉我们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什么样子,要做怎样的教育,它甚至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终极目标。终身教育概念的演化和实践探索始终在朝着这个目标无限趋近和发展,这个过程将十分漫长和遥远,甚至成为永远。笔者认为,如果有一天二者完全重合,那么,终身教育就脱胎换骨,变成了教育(见图1)。

图1 终身教育内涵向教育趋近图

4.教育概念的恒定性与终身教育概念的阶段性

教育的概念多少年来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而终身教育则能够清晰地看到它的发展路径。从概念外延角度来看,终身教育经历了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回归教育、社区教育等多个演变过程,这些不同内涵的教育形态无疑被公认为是终身教育的不同部分,而且按照出现时序看,它们显然具有阶段的特征。“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回归教育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它们的联系体现在,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回归教育与教育的其他形式共同构成终身教育体系,没有它们,终身教育将是不可想象和不可思议的。但是,我们不能在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回归教育与终身教育之间划等号。毕竟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回归教育都只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部分、一种形式、一个阶段或一个环节,而远远不是其全部。”(何齐宗,2008)

三、终身教育与教育:超越与升华

教育既是教育学科的概念基点,也是教育的目标形态。终身教育会在社会发展因素的引领和推动下,始终朝着教育这个目标形态无限趋近,但是,即使将来有一天,终身教育追逐到了教育这个目标,也不是回到了概念的基点,而是螺旋式上升,是对于教育概念的超越和升华。

1.终身教育突破了学校的樊篱

从教育发展史来看,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而学校则是随着文化科学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而产生的。教育是永恒的,而学校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社会不能通过一个单独的机构对它的所有一切组成部分(无论在任何领域内)发挥其广泛有效的作用,不管这个机构多么广大。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现在是,而且将来也越来越是每一个人的需要,那么我们不仅必须发展、丰富、增加中小学和大学,而且我们还必须超越学校教育的范围,把教育的功能扩充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埃德加·富尔,1988) “非学校化”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伊里奇“废除学校”的主张也许过于偏激,不过学校的形态、功能、方式必然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变革发生改变这一点是肯定的,而且伊里奇取代学校的“教育网络”形态已经开始形成。随着开放大学、社区教育的实践和发展,这种对学校的超越已经在很多地方变成了现实。

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的开放大学,采用远程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目标变成了现实,使社会成为一所大学校、一个大课堂,学校教育的现实性、约束性被学生学习环境的虚拟性和学习方式的自主性所替代。社区教育使教育的触角向基层、向所有人群无限加以延伸,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理念变成了实践过程。

2.终身教育开拓了发展的范畴

在早期的心理学中,发展具有特定的涵义。“发展指的是成长和才能在时间上变化的过程,这是成熟和环境相互作用这两者的函数。”(利伯特,1983)“‘发展’这个更为一般的术语,可以广泛地定义为,指任何身体结构和机能中任何连续不断地变化过程。”(克雷奇等,1990)仅从智力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个体的智能是单一的、可量化的,而这一认识被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给予了否定。该理论提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等七种智力。我们发现,这些智力有些并不在人的成长阶段定型,而是一个持续一生的积极发展过程,事实上,多元智力理论已经超越并发展了传统的智力发展理论,为终身教育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在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下,教育关注的是儿童的成长问题,是传统的学校教育培养模式。而对于学校教育以外人群的发展问题极其忽视。终身教育使成人的发展得到了重视,不仅如此,它还将儿童入学前的教育纳入到了终身教育的范畴。

终身教育中的发展是补充式和完善式的发展。它针对社会个体早期发展中的不足或缺陷,职业生涯对知识和能力的需要、个性发展的需要而施加教育影响,力争培养“完人”。

3.终身教育强调了学习的价值

狭义的教育注重成长阶段的儿童的学习问题。终身教育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则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1)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1976年11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19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发展成人教育的建议》中与终身教育一并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这一概念将学习从学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之与人的生活水乳交融,成为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2)改变了学习成败观。功利性的价值观过于看重个体发展中的几个关键节点,考试分数线往往将学生划分为学习成功者和失败者两种。而在终身教育理论看来,成功和失败只是具有相对意义。因为人的一生都是学习的过程,都是获得机会的过程,不会因为一次考试的原因而永远丧失发展的可能,这样,人的一生便成为充满希望的过程。

(3)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学习型社会”最早是由美国教育思想家、原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提出来的。他认为整个社会要从“学校化社会”变为学习化社会,构成社会的所有部门都要提供学习资源并参与教育活动,所有社会成员都要充分利用学校以外的制度和机构去自觉地进行学习。在这里,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方式的学习与社会形态紧密联系了起来,成为人类追求的社会理想和目标。目前,许多国家正在积极进行“学习型社会”建设实践。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我国已经确立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并开展了积极实践活动。

4.终身教育扩大了教育的对象

狭义的教育所针对的受教育者主要是指的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教育的目标、原则,教育教学方法等都是围绕着青少年的可塑性来制定和贯彻落实的。终身教育将教育的对象扩大到所有的社会人群,这个人群不分尊卑贵贱、男女老少,只要有学习的需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都是终身教育施教的对象。从根本上说,终身教育对象的扩大,也是对教育对象认识的深化。教育所针对的是受教育者的可教育性,青少年的可教育性是他的生理、心理的成长性、可塑性。过去我们认为成人随着学校教育的结束就失去了可教育性。随着社会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要适应职业生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仅靠学校教育学到的东西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于是人的职业能力、重塑自我、完善人格等被纳入到人的可教育性范畴。

从已有的教育实践来看,终身教育的教育对象逐渐向社会的各个阶层、群体延伸开来。我们看到,除了普通成人的职业后继续教育,城镇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婴幼儿、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都已经成为终身教育施教和关怀的对象。

5.终身教育丰富了教育的目的

狭义的教育范畴中,教育的目的被经常表述为培养特定社会的接班人,虽然也不断有所变化,但是始终摆脱不了阶级社会的烙印,表现出教育者的狭隘性。而终身教育则不断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谋求人的幸福与社会和谐发展。终身教育提出了培养“完人”的教育目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它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保罗·朗格朗(1988)也指出,“教育的目的是适合作为肉体的、智力的、情感的、性别的、社会的以及精神存在的个人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范围的需要。这些成分中没有一个能够或者应该被孤立,每一个成分都互相依赖”。“完人”的培养目的表现出终身教育已经从教育者本位主义转向了学习者方面。

终身教育的教育目的不断丰富的表现是它顺应和关照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诉求。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实现社会平等。教育的平等是社会平等的重要途径和体现。我们知道,终身教育是贯穿于整个人生的教育,它使人的受教育时间大大延长,它在给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工作的机会、改变命运的机会和获得幸福的机会,这样就可以从一个人一生的角度全面谋划和评价教育平等问题。

(2)推动社会进步。终身教育是全民的教育,它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谐程度,加速民主进程的重要前提。保罗·朗格朗(1988)认为,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努力建设更美好的生活,“为寻求更好生活的唯一解决办法,在于社会彻底地贯彻终身教育的原则,并且把教育同社会的进步和成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全面落实必将会进一步夯实社会发展的智力基础,使人类社会朝着文明、和谐的美好目标不断地迈进。

[1]靳希斌.教育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4.

[2]何齐宗.教育的新时代——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柳海民.教育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4]五院校,合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5](法)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6](法)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1).

[8](美)R.M.利伯特.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9](美)克雷奇,等.心理学纲要[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90.

[10](法)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1](瑞典)托斯顿·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五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Lifelong Education: Transcendence and Sublimation of Education

FENG Hongtao

(Hebei Radio & TV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71, China)

Education and lifelong education are two concept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pedagogies. Comparative study finds out that they share two similarities: both include education and learning process throughout learners’ life; both include overall educational activities, forms, contents. However, there exis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ormer and the latter, such as: definitude vs vagueness, universality vs subordination, purposiveness vs gradualness, constancy vs periodicity. In lifelong education, the restriction of school boundary is broken through, the scope of development is opened up, the value of learning is emphasized, the educational objects are expanded, the education purpose is enriched. Therefore, lifelong education is a transcendence and sublimation to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education; lifelong education; concept; transcendence

2013-02-14

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我省终身教育立法创新研究》(12457202D-66)

冯鸿滔(1963-),男,河北清苑人,教授,主要从事继续教育、应用心理研究。

G724.4

A

1008-469X(2013)02-0019-04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智力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欢乐智力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