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胆群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人为本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强国兴业需要人才,人才培养重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把以人为本贯彻到教育实践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权利,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实现途径。“以人为本”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坚持和发展,深化和丰富了教育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符合人的本质和需要的发展,就是让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和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在道德、智力、体力各方面能发展到可能发展的最好水平,“实现人的本质的全面复归”。因此,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按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立德树人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工作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实践,为我国发展现代教育事业指明了正确方向。根据以人为本的要求立德树人,意味着我们对教育发展本质、目标、功能认识的升华,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本质上是要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特征,深化了我们对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升华。在教育目标上,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的根本利益为本,教育发展必须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和人的个性发展需要作为崇高目标和价值追求,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目的,以人为依托,力求品学兼优、教学相长、知行合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主体上,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注重学生整体发展、个性发展和终生发展,着力“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教育目的上,要坚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文化需求,依法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真正体现教育发展为了人民,教育发展依靠人民,教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教育方式上,要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学生或学习者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和独特个性,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要和他们的期望,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教育评价上,要坚持以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标准,注重通过公平、公正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调适来保障各地区、各阶层、各民族和性别之间的平等受教育权,调整和克服教育不均等现象,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思想深化了我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把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5页。这一论述体现了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树立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观,赋予教育以新的内涵,是在教育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育人力资源优势,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落实这一教育观,要重点突出以下五方面内容:
(一)和谐人格教育。“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②《蔡元培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07页。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伟大事业,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直接相关。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和谐发展”,即人格健全,各种基本素质协调发展,个性、能力和知识协调发展,避免畸形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赞同的口吻转述了黑格尔“人的和谐发展”的思想。和谐发展像一条红线贯穿在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之中,没有和谐发展,就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人的和谐发展的基础是和谐的人格。毁灭人格的教育,是伪教育、伪道学,只能造就伪学术、伪道德。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和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切实加强和谐人格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真善美,兼顾学知行,让每一个受教育者达到内心和谐、身心和谐、人我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成为“生态公民”。在目前中国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和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的背景下,更要把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以和谐的理念教育人,以和谐的环境塑造人,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我、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从真诚的亲情、爱情、友情中获得快乐和幸福,从认真的学习、工作、奉献中获得快乐和幸福,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得到精神和心灵的和谐安宁。
(二)公民意识教育。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就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有效保障公民权利。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根本。公民意识主要是指公民对于自己的国家主人地位、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公民意识教育,就是一种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各种教育渠道,培育、培养社会成员具有上述公民意识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认为,公民意识教育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是国家主人意识。因此,公民意识教育应以培养国家主人意识和民族精神为基本任务,以培养具有祖国民族意识为基本宗旨;2.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是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公民意识教育应以权利和义务教育为核心任务,把培养具有高度的主体性精神的好公民贯穿始终;3.民主和法治是公民意识的基础内容。因此,公民意识教育应以民主与法治教育为基础内容,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4.道德与文明也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因此,公民意识教育应以道德与文明教育为延伸内容,形成文明习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①郑杭生:《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学术研究》2008年第8期。。目前,一些地方已在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实践,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深圳市南山学校的“新公民教育”,大胆尝试“五公教育”(公民人格独立、公德基本伦理、公益服务精神、公共事务参与、公理世界认同),其经验值得总结②《深圳如何再当排头兵》,《创建中国新文化论坛会议纪要》2008年第1期。。
(三)知识技能教育。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经济社会越发展,民主政治越进步,对人的发展水平要求越高。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力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③邓小平:《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0页。习近平同志最近在中央党校庆祝建校80周年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④《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依靠学习和实践走向未来》,《人民日报》2013年3月2日。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转化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从我国教育的现状来看,既有知识传授不当、技能培训不足的问题,也有知识转化不够、技术应用不广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扎实开展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健全知识传播机制,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鼓励知识技术的传播和转化,大力提倡和奖励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和技术发明。
(四)创新精神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正逐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成为有效利用全球资源的核心要素和主要动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顺应时代特征、事关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新《义务教育法》也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时期的教育要大力弘扬创新理念和创新文化,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倡导和树立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倡导和树立追求卓越、自主创新的精神,倡导和树立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精神,使全社会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大量涌现。
(五)健康素质教育。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明确要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周恩来年轻时曾说:思想要自由,学问要真切,做事要实在。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应该补充一条,即“身体要健康”。诚如专家所言,21世纪是一个大健康时代,人类将追求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的完全健康。人们对心身健康的重视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无论是人类自身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社会发展的参与和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都必须以自身健康为前提,没有健康的心身一切无从谈起,也无法实现。有的医学家痛切地说:“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因此,在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各级各类学校更要大力推进健康素质教育,向广大学生宣传预防保健和医疗卫生知识,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充足营养,促进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