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乐县环保局 范淑芬
浅论我国环境监测管理制度
将乐县环保局 范淑芬
随着国家对环保工作的日益重视,环境监测任务日趋繁重。该文针对目前我国环保工作中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着重探讨和提出了从制度上加强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对策。
环境监测 质量管理 现状 对策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耳目”。通过实施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环境治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其目的在于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环境污染形势仍十分严峻,突发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日趋严重且频率高,水资源浪费非常严重,垃圾回收及处理再利用率低,地下水、城市大气污染也愈演愈烈。近些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中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得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环保部门已成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参与同级政府的综合决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环境监测是整个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在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工作中起着重要的技术支持、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环保工作的开展,环境管理更加具体。由工业污染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已经转变为工业、生活、交通、施工、农业污染并重的格局,复合型污染已成为城市和地区主要的污染特征。环境管理也从污染源管理转向具体的污染物控制、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农村饮用水保护等。环境管理的要求更加量化,同时VOC控制、生物评价、预测预报、应急处置、农村环境保护以及地区性的环境问题,使得环境管理对环境技术的要求更加凸显,而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环保工作存在的一些体制问题一直制约着环保工作的开展。
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一些地区环境监测经费没有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环境监测业务保障制度尚未落实。另外,污染源监督监测运行经费尚未制度化,监测仪器设备动态更新机制尚未建立,专项监测经费严重缺乏,经常出现“光给任务不给钱”的现象。由于资金有限和技术不过关,我国环境监测系统的仪器设备配置远远落后于国外和实验室处理分析水平,不能满足对污染环境的各种污染物进行监测、分析和处理。虽然这种状况近期有所改观,一些快速监测仪器也在市场上出现,但是对快速监测仪器的强制检定缺乏规范,加上快速监测仪的多样性,使得监测人员在选用何种监测仪器上存在一定困难。
2.2.1思想放松,意识淡薄
部分环境监测站通过计量认证或实验室认可的评审后,存在思想放松,认为已经通过了评审就可以少抓、甚至不抓质量管理。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缺乏主动管理的自觉性,不能积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些工作人员,甚至高级管理层人员没有树立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是环境监测生命线的质量意识,忽视监测质量管理,致使质量管理体系不能持久改进。
2.2.2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缺陷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实验室内已经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如密码样、平行样、加标样、全程序空白样、标准样控制、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质控图控制等,现场监测工作环境复杂,人为影响因素较多,每个现场千差万别,质量管理工作存在漏洞和缺陷,制约着监测数据准确性的提高。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与所从事的环境监测业务相适应的能力和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应当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并经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组织的环境监测岗位考试考核合格,方可上岗。但是,一方面由于地方财力不足,环境监测正常的业务经费不能保障,大部分县财政没有把监测工作正常业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存在只布置监测任务,索要基础数据,却未安排完成任务所需监测经费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监测管理部门属于事业单位,单位用人机制、工资待遇沿袭旧的事业单位人事福利制度,很多监测部门没有人事、财务自主权,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内部缺乏竞争和活力。
长期以来,环境监测仍然没有摆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格局。自动连续监测仅仅应用在部分地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COD和BOD的监测,遥感、遥测技术普及依然不广,监测数据管理平台、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验室管理系统、应急监测指挥系统建设缓慢,大量的常规性和事务性监测仍然需要手工完成,给监测数据的深度分析和科研课题带来极大不便。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中虽然有监测方法和监测规范,但是对一些基础性的设备和基本操作程序没有具体规定,造成各地区监测站执行程度不尽相同,规范实行起来也是千差万别。例如最简单的采样设备、样品容器,各个监测部门都是从市场上随机购买,材质、形状五花八门,这不仅不利于质量控制,也影响监测工作的开展;对于分析仪器,由于生产厂家不同,仪器的精度和准确性也不相同,在采样、前处理、分析等整个监测过程中,不同实验室同一项目的偏差增大,影响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同时,《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标准》只对各地区监测站配备的仪器进行了规定,并没有对各级监测站必须具备的能力(项目)进行要求,而现场监测、应急监测也没有规范的程序,不同类别样品的质控措施、控制标准不够规范,严重影响了监测技术能力的提高。
在环境监测系统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环境监测的全面质量管理就是监测站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齐心协力,为保证环境监测成果的质量,综合运用质量管理体系新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它的显著特点在于它管理的质量是全面的,既包括监测成果质量,又包括监测工作质量;实行的管理是全过程的、全员的。其基本核心是强调提高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和提高监测质量,达到全面提高监测站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变为预防和改进为主,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把影响质量的诸因素查出来,抓住主要矛盾,发动全员、全科室参加,依靠科学管理的理念、程序和方法,使监测的全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
环境监测站要对所有影响监测数据质量的过程进行控制,掌握其管理和运行的规律,形成制度化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管理方法,从而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可比性、代表性、精密性、准确性,使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不断完善,保证所产生的数据真实可靠、准确公正。
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目标和工作计划。环境监测目标必须体现综合性、可行性、时序性。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的关键,是监测机构领导要有深刻的认识和正确的决策。具体而言,以质量管理综合部门为主,挑选精干的工作班子。要在深入学习、广泛宣传标准的基础上,制定详细可行的体系工作计划。工作计划的目标要明确,重点要突出;加强教育,强化监督,建立环境监测工作评价体系。
政府预算要留出支持环保部门开展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所需经费,不断加大对环境监测所需仪器、设备的投入,同时对监测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更新;改革低效的人事制度,增强用人单位人事权。监测单位应加强对工作人员业务技能的培训。在业务学习方面,以站内业务培训学习为主,积极组织人员参加站内外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进行环境监测方面的课题研究,并根据需要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技术辅导。对新参加的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指导。通过培训学习,切实提高监测人员综合素质。
监测结果准确可靠与否与实验室员工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密不可分,员工的综合素质决定工作质量。培养人才和提高监测队伍素质是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和根本保证。随着环境监测对象的日益复杂化,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现代化,对监测站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致力于提高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管理素质和业务素质,提升监测人员一专多能的工作能力,使各类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从根本上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基础,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它不仅能够为了解、评价环境质量状况提供必要的资料,而且能为环境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还能为环境执法、经济建设等相关政策提供技术监督、服务和支持,在环境保护体系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监测水平,特别是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能力,是衡量环境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尺。环境管理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环境监测水平。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既是环境管理的需要,又是环境监测的出发点和归宿。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环境问题仍十分严峻,节能减排仍有待攻坚,对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环境监测管理只有不断探索,开拓创新,才能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为实现环境保护的科学管理、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1] 徐碧辉.浅析环境监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6):46-48.
[2] 陈家亮.浅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 环境保护,2007(6):29-31.
[3] 厦新,刘伟.中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之我见[J]. 中国环境监测,2007,23(1):15-18.
[4] 顾红明.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 质量与标准化,2011(4):1-4.
[5] 叶付勇.关于我国现行环境监测体制的几点反思[J]. 北方环境,2011(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