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丘陵地区泥鳅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

2013-07-26 09:01:04林兴榕
黑龙江水产 2013年6期
关键词:催产亲鱼网箱

林兴榕

(福建省连城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福建 连城 366200)

泥鳅(Oriental weatherfish)又名鳅、真泥鳅等,鲤形目、鳅科、泥鳅属,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称,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龙岩市连城县地处内陆丘陵地区,泥鳅繁殖养殖处于起步阶段,种苗主要来源于天然水域,种质质量参差不齐,暂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缓解苗种短缺的压力,经过对泥鳅人工繁殖、苗种培育进行试验和探讨,摸索出一套适合内陆丘陵地区实用的泥鳅繁育技术,为今后在类似地区开展泥鳅繁殖和苗种培育工作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与网箱

泥鳅繁殖和夏花苗种培育均在人工池塘中进行。繁殖场地处一水库下游,地形开阔,水源充足,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共5口防渗池塘,具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池形呈长方形,东西向,规格45m×7m×1.5m,有效水深1.2m,塘底铺5cm厚软泥,上方搭建塑料温棚。池塘设5m×3m×1m规格的孵化网箱4口,网眼规格为80目。

1.2 亲鱼选择

采捕本地自然水域的野生泥鳅,要求个体在三龄以上,体表鲜亮、无伤痕,黏液层丰富无破损。其中,雌鱼体长大于16cm,体重大于35g,腹部膨大饱满,柔软并富有弹性,可观察到卵巢的轮廓;雄鱼体长大于10cm,体重大于15g,活泼健康,游动迅速,精液贮量丰富;雌雄亲鱼分开暂养,密度30尾/m2。

每天清晨、傍晚投喂水蚯蚓、枝角类、碎肉糜等动物性饵料,辅5%麦麸、10%豆渣植物性饵料。每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五分之一,保持水质清新。2-3d检查亲鱼成熟情况,成熟雄性个体鳍条上有明显的追星,挤压略见白色精液流出;成熟雌性个体生殖孔略充血,且红肿外翻。

1.3 人工催产

催产季节在4月底至5月初,水温22℃以上时进行,催产药物选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地欧酮(DOM),背部鳍前下方肌肉注射,注射时用沾水毛巾包住亲鳅并露出注射部位,注射器与鱼体呈40度角,进针深度1.5~2mm,为有效控制入针深度,可在针头的基部套上胶管或塑料管。具体催产情况见表1。

表1 催产情况表

注射后的亲鱼放入池塘中的孵化网箱里。用棕皮做产卵鱼巢(棕片水煮消毒、日光曝晒),置于网箱水面上。网箱上面铺盖网布,防止亲鳅受干扰跳出。三批亲鳅注射催产剂10~14h后,出现分散游向水面、相互追逐等发情及交尾现象,过程持续约7~10h。待交尾现场消失后及时将网箱内的泥鳅转走,避免泥鳅吞食鱼卵。

1.4 孵化

卵孵化在网箱内进行。孵化过程中采用微流水充气孵化,水温控制在22~25℃,DO≥6mg/L。孵化过程中要注意气泡石的充气量,在鱼苗达到平游时,适当减少充气量,以免鱼苗因运动量过大消耗体力,影响成活率。在整个孵化管理过程中,每隔5小时测一次水体的温度、溶氧等数据,观察受精卵和孵出鱼苗的发育情况。孵化情况见表2。

表2 孵化情况表

鳅苗孵出后1~3d在孵化网箱中培育。从孵出后第3d(2日龄)就开始投喂蛋黄,以便鱼苗发育到开口摄食期就能获得充足的食物,确保其成活率。方法是将蛋煮熟,取出蛋黄装在120目筛绢袋中捏洗,取蛋黄悬浊液泼洒投喂,投喂量(每100万尾苗)为第3d(2日龄)10个,第4d(3日龄)15个,第5d(4日龄)20个,每天投喂4次,5d后苗体颜色由黑色转变成淡黄色,鳅苗肠内已呈现线条形状食物带(即开口完全,全长达到0.6cm),此时转入苗种培育池培育。

1.5 苗种培育

(1)苗种培育池准备工作

苗种培育池塘四周高出水面20cm,底层铺软泥5-10cm,开始水深保持在40cm。进水口高出水面20cm,排水口设在池塘正常水平面相平处(排水口要用80目以上密网布包裹以防止泥鳅逃跑)。

(2)鱼苗放养前池塘消毒及水质培育

水花放养前15d,池水加至10cm,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00g化成浆均匀泼洒。鳅苗放养前4d用漂白粉再进行池塘消毒,彻底消灭有害生物,要注意消灭寄生虫和蛙类等敌害生物。清塘加水至20cm开始施基肥。用量为发酵牛粪+畜禽粪1000g/m2,水花鱼苗的放养密度控制在300-500尾/m2。

(3)饲养管理

在苗种培育开始阶段,除施基肥外,继续投喂蛋黄和豆浆。水色转淡时开始追肥,追肥选用牛粪、鸡粪等农家肥,用量参考1.5(2)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调节水质要保持池塘水质肥、活、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每10d换水1次,换水1/3~1/4。

当泥鳅苗种达到2cm左右后改投人工配合饲料,每天上、下午各喂一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投饵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适当增减,以2h内投饵台内的残饵量来确定下次的投喂量。投饵要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坚持每天巡塘5-6次,记录水色变化和泥鳅活动情况。每次重点对进、排水口、塘埂检查,发现漏洞及时修复。遇到天气闷热、气压低、下雷阵雨或连阴雨时,开启增氧机。

1.6 苗种培育过程中病害防治

(1)寄生虫病

在苗种培养的第15d,发现池边有少量鳅苗浮出水面,行动缓慢,显微镜镜检发现:体表粘液及鳃组织发现有车轮虫。采取措施:用0.5ppm浓度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隔天再使用一次,三日后镜检未发现车轮虫。

(2)其它疾病

在苗种培育27d时,发现池塘边有3尾泥鳅苗死亡,规格2.0-2.5cm。捞取死亡泥鳅观察,发现胸鳍、尾鳍部分发红,轻微腐烂。肛门部分呈现红肿。与“赤鳍病”特征相近。采取措施:1ppm浓度漂白粉全池泼洒,连用三日。使用药物后未发现泥鳅苗继续死亡现象,捞取活体苗观察,胸鳍、尾鳍等部分未发现异常。

2 试验结果

2.1 催产结果

三次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地欧酮(DOM)催产,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中5月2日批次效果最好,催产率达到了98.5%,具体情况见表1。

2.2 孵化结果

三次孵化过程维持的时间范围为32-34h,受精率方面,依次为68%、88%、79%,其中4月28日批次的受精率最高,达到88%,具体孵化情况见表2。

2.3 苗种培育结果

经过25-28d的培育,苗种生长迅速,2个实验的泥鳅苗基本上达到夏花鱼种规格,从0.6-0.9cm规格达到2.0-4.1cm。成活率方面,1号池好于2号池,达到80%以上,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放养及收获情况表

3 讨论

3.1 繁殖季节时间选择

我们在4月中旬开始解剖泥鳅,发现泥鳅性腺大多没有成熟,到下旬以后就有较多的泥鳅性成熟。本试验从5月初开始,取得较好的结果,尤其在天气变化较大、雷雨交加的天气,泥鳅的催产效果更好。

3.2 雌雄配比

从解剖亲鱼的结果看,雄鱼个体较小,且成熟度较差,因而在雌雄配比时,应加大雄鳅数量;从这2批催产结果同样也看出,雌雄比为1:1.3受精率、出苗率相应较高,因而进行规模生产时,亲鱼雌雄比以1:1.2~1.5为好。

3.3 孵化

孵化期间,为防止水质恶化,胚胎发育缺氧死亡,应定期向池中加注新水,及时开动增氧泵,保持池水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当受精卵全部破膜后,应迅速及时捞出卵膜及死卵,以免腐败造成水质恶化。

3.4 水温控制

因本试验处内陆丘陵地区,3、4月份温度还未回升,水温在15-18℃范围,未达到泥鳅繁殖的最佳温度。因此,为了提高繁殖环境温度,采取搭建温棚措施。从试验结果看,温棚效果良好,有利泥鳅的繁殖。此外,由于泥鳅产卵的效应时间、产卵率、孵化率受水温的影响很大,水温低,效应时间长,产卵率和孵化率低;水温高,效应时间短,产卵率和孵化率也高,因此在人工催产时要根据气温、水温情况,适时安排催产。

3.5 饵料投喂

泥鳅具有偏食和夜间觅食习性,必须进行人工驯化,改变其原有习性,直至能在白天摄食并能摄食配合饲料。在鱼苗培育阶段,由于水花下塘时间与培育出天然适口的饵料生物的最佳时机难以掌握,我们尝试用投喂豆浆、蛋黄,其效果较为理想。

猜你喜欢
催产亲鱼网箱
不同催产剂型对人工培育巴马拟缨鱼性腺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水产养殖(2024年3期)2024-03-26 18:03:20
双针刺疗法联合米索前列醇在118例孕足月产妇催产中的应用及对产妇宫颈成熟的影响
花䱻亲鱼池塘套养培育及规模人工繁殖技术
当代水产(2018年8期)2018-11-02 05:30:46
按摩乳头能催产吗
注水在四大家鱼亲鱼中繁育的作用
10kV配网箱变局放检测案例分析
电子制作(2017年24期)2017-02-02 07:14:45
全国首例网箱豢养江豚繁育成功
池塘小网箱养殖黄鳝
湖南农业(2016年3期)2016-06-05 09:37:36
加强春季亲鱼培育管理确保繁殖顺利进行
泰山螭霖鱼全人工催产繁殖技术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