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电子及相关行业、具备胜任相关岗位需求的知识与能力,能够在生产、管理、经营和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结合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已势在必行。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可从几个方面着手: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按照五年制高职“五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理念,改革原有“从理论到实践”、“学科型”的课程体系,进而构建出“从实践入手,回归理论,再应用到实践”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实施方面,采取融教、学、做为一体,进而能够形成教学课堂与实训地点、校内学习与企业工作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方面,可灵活的运用任务驱动及项目导向方式,同时对出现的问题加以分组讨论,最后再由教师做出启发引导;在考核评价方面,对考核形式,总体上增加过程性的考核,借助于邀请行业企业对实训环节考核的参与,与学校、学生形成三方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考核体系。
五年制高职应用电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为:在电子行业从事电子产品的装调、检验及生产管理工作;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应用系统的安装调试、电子产品的采购、电子设备的运行和维护;从事电子产品技术开发的辅助工作,电子应用系统工程的辅助设计和监理,电子产品的营销和技术服务等工作。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可通过专业实践教学目标转化为职业素养目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目标、职业资格证书目标等手段来实现。其实现路径见下图:
2、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路径
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之相配套的实训基地建设要求较高,除常规的电子测量、电子装配等实验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需将企业生产车间引入学校,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建设“电子产品生产实训车间”,依据生产要求设计生产线,增加制板设备、SMT生产线、人工装配线、测试仪器与开发系统等,使实训基地具备电子产品的生产、组装和科研开发能力,可以进行产品加工(如电路制板、贴片元件加工)、电子产品(如万用表、电子玩具等)的生产组装和新产品研发,既保证了实训所需材料,降低运行成本,又使学生对生产工艺有了较深了解。
构建“基础认知-→ 基本技能-→专业发展-→职业面向-→综合素质”的课程体系,建立从课程实训到综合实训、从基本技能训练到职业技能训练、从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从专业见习到专业实习、从校内实训到校外实习,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框架见下图:
1.入学初期(一年级)。学生一入学就安排学生接触专业,通过专业部主任的人才培养方案解读及到企业现场参观,使学生了解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职业环境,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将要接触的设备、履行的工作职责以及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便于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专业入门期(二、三年级)。二、三年级是专业学习的重要时期,主要通过电子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应的课程实训,实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手段,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同时与职业证书相结合,组织学生考取电子类中级工证书。逐步具备使用电子电器设备和工具装配、焊接电子设备以及测试、检验电子设备的能力;同时具有利用专业软件设计电路原理图与印制板图的能力,以及制作印制电路的能力。
3.综合运用期(四年级)。该阶段主要是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设计电子电路的能力,基于单片机的小型应用系统的设计能力、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与测试能力、生产组织能力、质量管理能力等,以及进行岗前培训,与企业大力合作,实施工学结合及专业横向拓展、纵向提高,跟踪专业发展动向。
4.顶岗实习期(五年级)。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顶岗实习前发放实习任务书,明确“工”与“学”的内容,以及返校后的技能考核项目及要求,企业应对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指导,做到“工”、“学”兼顾,学生返校前企业对学生的出勤、工作态度、行为习惯等进行综合评价,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不断加强实践与理论的交替学习,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关注以下问题:
首先一点是,目前学校在理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理念上容易出现问题,很多是会简单的认为将学生推荐到有关工作企业进行实习就是工学结合,这点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衷相悖,同时在基本理念理解上,还会出现的问题是会认为工学结合培养与见习或者是实习完全相同,在培训过程中,仍然会着重强调学生应以课堂学习为主,这点会造成学生的综合技能与传统培训模式的效果并无大区别。同时,对于工学结合模式培训在对传统学校管理模式以及体系形成的影响上的认识不足,这些方面的影响都要管理模式和教学体系需要发生变革,这种认识不足回导致管理制度不能与实际培训同步,会严重阻碍影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学生由普通中学进入到职业学校学习,对于自己所选的专业有一定的盲目性,对专业缺少了解。因此,要通过多个渠道、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认识教育。新生入校后,先由系科组织人才培养方案解读,介绍主要的教学、学习方法,再聘请企业人员结合实际运用进行专业应用方面的介绍,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培养专业兴趣。
针对应用电子技术的职业岗位变化情况,定期开展专业指导委员会活动,邀请行业企业专家研讨、归纳出新型岗位的基本框架,结合工作岗位、任务的具体内容,由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不断开发出以工学结合为目的的校本课程。
工学结合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与配合,合理设计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使学生能够通过校内外的交替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补充与更新。于此同时,将相关行业企业的理念文化引入到学校当中,让学校能够与企业对人才培养在时间上角度、方式过程上做到全方位掌控,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实践上的检验以至完善。在校企合作中,学校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为教学服务”的原则,不能为“盈利”而合作,实现校企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对工学结合的理念上,高职院校首先要加以重视及认识,要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层面上,对人才需求和自身生存发展给予高度的认识,对‘校企合作’这种工学结合结合模式人才培养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这种认识中不要单纯的把合作企业仅仅当成一种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更加应该将合作伙伴当成自己的事情来看,这样才能够促使自身对工学结合时时刻刻的放到眼前来,能够从社会进步以及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的角度来认识到自身的利益,能够更加客观、全面的找出双方的利益共同之处,这样站在了实际能够反映出的东西,才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最终通过在这些内在的动力,从去促进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总胭脂就是学校应该首先建立起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主动的要求融入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更加实效、切实的为企业服务。
传统的教学管理与新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因教育发展趋势使然,两者已经不能够很好的融合,甚至于发生冲突,因此对于这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应该校成立专门的工学结合组织机构,确保从形式到内容上促进工学结合顺利实施,实现“工”与“学”的有效衔接。
因工学结合人才模式的在实施方面具有高度的‘操作性’,也就是在实施上相当灵活,故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实施首先应该做出相应的、有迹可循的措施,如可制度出相应的指导意见,这种指导意见的指定除了能够对学校、企业在对培养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做到‘有理有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目的,不发生盲目、错乱的现象,在学生在经培训之后更能够达到不偏离学校初衷,企业实际诉求得到满足。
简言之,就是为了能够适应这种工学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应该多家考虑传统教学管理与新形式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在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结构上注意之外,在与企业方面应该注意,能够制定出有关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制度及文件,对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同样是一个重要的保障。
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基本的管理和制度做出一定探索之后,在相应的机制上亦应做出相应的实践,如为了加强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可对在教学中表现优异的集体或是个人进行针对性奖励,重点性支持,在传统教学培养模式依然占有很大比例的教学中,酌情的将投入的资金向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上倾斜,对于能够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教学落实好、质量相对突出等方面更应该加强倾斜。这些对于促进教学改革以及实践都有着很大作用。
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培养中,教师的质量检验是一个重中之重的因素,它关乎于参与过程中教师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学习的注重性。故,在工学结合实施的过程当中,应该建立起规范、实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构建应涵盖教学过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及教学管理状态,通过评价体系对这些目标进行适当的管理以及过程监控,能够对工学结合的实效性更为的突出,良好的工学交替业绩、工作量评价,能够对教师教学、改革积极性有着很大的提高
在学生实践学习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性,不同的课程要制定实践教学全过程管理的基本流程,建立相应的实践要求和考核标准,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实践教学管理程序文件。教学监督的重点应放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检查其常规记录和学生考核过程。
通过改革实训教学的形式、内容、方法与手段,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工作能力,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与人合作、工作责任心的重要性,令学生的职业素质以及职业技能双方面都得到全面提升。
[1]汤光华,等.基于工作过程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研究,2009(3).
[2]郎杭.浅论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科技教育,2011(4).
[3]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