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云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学院,山东 淄博 255130)
教育实习是毕业生亲自参与到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在体验中积累经验,感悟未来职场的生命意义,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最终成长为一个反思性教育实践者的过程。[1]它是师资培养的必要环节,同时也是学生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实习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质量,关系到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有助于学生从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的顺利转换,对于其踏上工作岗位,从事幼教具有奠定的作用。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线,通过对教育实习目标之确定、实习过程之体验及教育实习评价之实施的思考,从本源上追寻及解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实现教育实习的有效性。
目标犹如航海中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在教育教学中,如果我们没有架起合理的恰当的教育实习目标,无论实习时间有多长,实习的形式有多完美,实习效果也难以确保。因此,教育实习不是一个单列的教学部分,我们应将教育实习目标置于整个教育教学计划中,体现教育实习目标的渗透性、过程性及层次性。
传统的教育实习是学生毕业之前才进行的。这种以传统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加上短暂实习的培养模式,人为的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无法彰显高职院校教育的特色。以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培养目标,要使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并将教育实习目标渗透于整个课程的设置中,渗透于学生在校的全部活动中。
在专业必修理论课中,在理论知识讲清概念及原理基础上,我们要运用案例分析、下园观察、观摩视频等多种方式增加理论教学的实践性。我们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习目标紧密联系,丰富学生对儿童、一线教师及幼儿园教学的初步感知。同时还要开设儿童语言、科学、艺术、社会和健康教育的教法课程,增加学生模拟授课的课时比例,提高学生组织教学的技能与技巧,为实习奠定好功底。
教育实习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是在临毕业之前进行的,而是从学生入学伊始就开始了。教育实习从外在形式而言是在幼儿园进行的演练,但其内在的根基却在学校中。换而言之,教育实习目标贯穿于学生在校的整个生命历程,体现其过程性。所以,在校学习与教育实习应是“平行生长”关系。根据学生在校的生命历程,教育实习目标应具有层次性、递进式过程性等目标特色。
年 级 主要活动或教学方式 预期达到的目标一年级 校内实训 初步感知幼儿园情况,获得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二年级 自主下园 全方位感知真实情景中的教育教学,获得专业认同感三年级 正式下园实习 全面参与到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联系
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我们将教育实习目标由易到难层层分解到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分解到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分解到学生的具体活动中。从理论学习到真实环境的感知观察,再到真实环境下的实习实训,体现了教育实习目标的层次性及过程性。这样,就纠正了教育实习仅仅是毕业之前学习点缀的认识,也摆脱了以往校外实习和校内活动相分离的情况,使得学生在校就明确了实习的任务及重要性,为实习做好了先前的准备,助于实习效果的提升。
从培养目标而言,相对于学前教育本科生和研究生而言,高职高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走向教学一线。所以我们要确定教育实习目标的针对性: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技能的实用性及技巧性。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幼儿教师教育标准,但从各培养机构的培养目标中我们仍然能够窥视到培养幼儿教师“全才”的价值取向:既懂得理论知识又能够实践,既能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又能胜任管理、科研工作。这种“专家型”或“研究型”幼儿教师的培养定位既“宽”而又无针对性。高职高专学生主要从事幼儿园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所以其目标是培养有一定教育理论知识以指导操作实践、实用价值大、技能技巧本领高的一线教师。
同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实习目标,明确实习目标的针对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的实习目标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我们如何体现实习目标的层层递进关系?如何针对学生的教学活动、班级管理、卫生保健等工作的实习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目标?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教育实习是学生运用及完善理论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体实践性知识获得的重要途径。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通过自身的感悟、操作及反思,感受到未来职业的使命,进而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职业信念。
教育实习不同于课堂教学,它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及体验性。学生与孩子零距离的真实接触、与一线幼儿老师的真切交流、与幼儿园环境相互作用的亲身体验都让学生再次反思及审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再次提升自身的专业认同感。在实习中,学生体验着、感悟着,感受到了自己的“亲在”,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我是孩子游戏的“玩伴”,我是孩子学习的“引导者”,我是孩子生活的“小妈妈”。正是通过全面体验实习活动,学生用自身的体验诠释了准教师的角色,为正式迈入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教育实习是个体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对于幼儿园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掌握离不开学生的反复熟悉与操作:一份教案没有通过,要反复提炼修改;一个活动效果不理想,要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再次尝试;一个活动没有组织好,要反思各个环节,下次再试。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手把手的教与示范,学生不断模仿、操作直至熟练,从开始的不知所措到后来的应对自如,让学生体验到“我能行”、获得自信心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起如何做老师的知识框架。
美国的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我们获得的理论性及实践性知识的进一步提升都要借助于反思这一支点促进我们的成长。由于幼儿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我们不仅关注教给孩子什么,而且更关注如何教。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幼儿教师不是“知识型”“经验型”的教师而是“反思型”教师。在实习中,我们要不断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反思自身的教育方式与方法给孩子带来怎样的生长。当学生遇到困难,指导教师不是直接切中要害指出问题所在,而是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反思问题,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培养其自我反思的意识及能力,从而获得终身成长的方法。
实习评价对整个实习过程具有诊断、导向和调节的作用。有效的评价能够改善整个教育实习体系,提升学生实习的效果。
在以往的教师实习评价中,我们对学生实习的评价往往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主要采用总结式评价,通过百分制的教育实习成绩来体现。而真正有效的、能够激发学生实习热情及渴望的教育实习评价应该是贯穿于教师实习的整个过程,发挥着杠杆的及时调节与反馈作用。例如,在实施操作的过程中,我可以制定计划和要求,设计跟班观察计划,对学生实习情况分阶段、分活动进行评价——不仅评价学生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也要评价其班级管理、卫生保健工作的实习情况,并将阶段性的评价结果反馈于学生,引起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这种评价的持续性及过程性,能帮助实习生较快地适应教师角色,加快专业认同。
在实习评价过程中,我们往往缺乏对如何考核和评定目标实施的具体指标,导致实习评价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另外,我们给予学生的评定成绩也往往具有很浓的主观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教育实习的效果。
鉴于此,我们将实习评价指标分为三大部分:一是高校的要求,包括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专业的技能和能力、实习活动的实效及个人素养等方面;二是学生本身对自己达到要求的评价,包括制定教育活动计划、组织活动、环境创设、保育工作、家长工作及参与幼儿园活动等方面;三是幼儿园指导教师的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等方面。[2]
明确评价指标后,不同的评价主体可以按照评价指标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评价,这就避免了评价的笼统性和评价主体的单一性,有利于评价的可操作性,使实习取得良好效果得以保证。
教育实习评价不是高校带队教师或幼儿园指导老师单方或双方对学生进行实习评价。评价的主体应突破单一性,彰显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高校指导教师、幼儿园指导教师、学生本身及幼儿家长都应该成为评价学生实习情况系统中的重要因子。
笔者认为,高校指导教师和幼儿园指导老师应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伙伴关系”。高校指导教师虽然理论功底深厚,但缺乏幼教一线的鲜活事例和丰富经验,幼儿教师虽有丰富的经验,但又缺少教育理念作指导。这样,他们对学生实习评价的视角与侧重点便往往不同。如果双方能够建立合作的伙伴关系,取长补短,有利于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做出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同时,幼儿家长也可以对实习生的实习状况进行评价,指出实习中应注意的事项。
最后,指导教师与幼儿家长的评价最终要汇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身的评价反思才是影响学生实习效果的决定因素。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自身的实习活动中,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及背后的教育理念、反思自己与幼儿家长的交流沟通、反思自身与儿童的关系等,进而加快其在实习中成长的步伐。
[1]步社民.幼儿教育实习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2]庞建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思考[J],早期教育,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