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熊建峰
比较是理解的别名,是阅读的法宝。常言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了。只要加以比较,两者的优点、缺点或者长处、短处就会显而易见。阅读文章时运用比较,可以深刻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感悟语言的意蕴情趣,增强自己的语感。怎样进行比较呢?
替换词语——用另外的词语替换文中的词语,以比较优劣和短长,体会妙在何处。比如《景阳冈》中说,武松打死老虎后,“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挨下冈来。”阅读时想一想把“挨”换成“跨、迈、奔”怎么样?这“挨”字,写出了武松与猛虎搏斗后筋疲力尽、步履艰难的样子,烘托出武松与老虎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这样真实可信,突出了武松真是一位英雄好汉。如果把“挨”字换成“跨、迈、奔”等动词,就会失真,武松是有血有肉的人,哪有那么神勇?
调整词序——调整词语的位置、先后顺序,以体会原句在文中的表达之妙。比如《草船借箭》一课,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阅读时先调整一下词序:“雾这样大,曹操不一定敢派兵出来。”再比一比异同:前一句语气肯定,胸有成竹,表明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绝不会轻易出兵;后一句语气灵活,偏向于不会出兵,但也存在出兵的可能。
变换句式——变换句子的表达方式,可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把陈述句改为感叹句,以体会原句在文中的妙用。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有个反问句:“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阅读时可以把这句话变为陈述句: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不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比一比,就知道原句更好,用反问句表达的情感强烈,强调了拉车的生活艰难,洋溢着深切的同情之心。
此外,可以是同一篇课文的不同语段进行比较,也可以拿不同课文进行比较。只要勤于比较,善于比较,就能把一篇篇课文学得更扎实、更灵活、更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