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更晓 李青海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新区光祖中学
光祖学堂
欧榘甲(1870—1911),字云高、云樵,广东省归善县(今惠阳)淡水人,康有为门生,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时务报》、《清议报》、《文兴报》、《南洋总汇报》等主笔,致公党《大同日报》创始人之一。1906年创办光祖学堂并任首任校长,提出“家国之光”办学理念。著作有《环球日记》、《观戏记》、《论政变为中国不亡之关系》、《中国历代革命说略》等。
欧榘甲生于同治九年(1870),彼时欧家在淡水已有很深的根基。他自幼天资聪颖,被家人“视为伟器”,拜当地教育家邓承修为师。光绪十七年(1891),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欧榘甲赴广州师从康有为,成为万木草堂最早的康门弟子之一,在万木草堂学习期间,因文笔流畅、感情激越而深受康有为赏识,屡屡被委以重任。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时,欧榘甲即为总校;康有为著《上清帝第五书时》,欧榘甲为之作序,力捧恩师,深受康有为赞赏。他的名字与梁启超等一起列入了万木草堂的名门墙。
在万木草堂,欧榘甲与梁启超为友,意气风发,“年未冠,下笔辄万余言”。光绪二十三年(1897),学业有成的欧榘甲参加科试,一鸣惊人,由督学拔置第一,补博士弟子员。让人遗憾的是,在同年举办的乡试中,主考官看到欧榘甲的考卷后“诧为异才”,却因为“触忌讳”而不录。时人将欧榘甲比喻为“刘蕡下第”,意即他和耿介嫉恶的唐代进士刘蕡一样,在考卷中秉笔直书,策论虽为考官赞赏,却无人敢录取他。
1895 年,欧榘甲随康有为赴北京参加会试,扮演了秘书的角色,协助康有为组织著名的“公车上书”活动,维新思想在知识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欧榘甲此时已经成为《知新报》、《时务报》等维新报刊的主笔。他发表了一系列阐扬康有为的维新之说的文章:主张中国应学习俄国和日本,强调国家强弱的根在于国民是否能合群,只要“萃中国之士农工商,各群于会,各联其气,各精其业,各奋其心,各充其智,各竭其力,谓他日震烁地球可也”。
1897 年,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及部分乡绅集资创办长沙时务学堂。时务学堂是清朝废除科举以后的第一个学堂,是中国旧式书院制度向近化学堂制度转变的肇始。
时务学堂的办学宗旨:“广立学校,培植人才”,“用可用之士气,开未开之民智”。“识时务者为俊杰”,长沙时务学堂的名字体现了其办学宗旨。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以政学为主义”;二是强调“中西并重”。《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十章》第一章提出:“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求学救国。”曾任中华民国总理的熊希龄任第一任校长。
虽然在科举考试屡屡受挫,但此时欧榘甲在全国已小有名气,得到了湖南巡抚陈宝箴的青睐,受其邀请到时务学堂任主讲。与欧榘甲同赴长沙的还有梁启超、唐才常、韩文举、叶觉迈等。1898 年2 月,欧榘甲接替前任梁启超,任第二任中文总教习。在时务学堂,欧榘甲以“政学教育”为主旨,阐明中国经世致用之学,使学生皆自期许有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之志。当时,初出茅庐的王国维曾以他为师。王国维在写给父亲的信中讲述了欧榘甲的为人为学:“静师欧公,示以传孔教、重民权、改制度……”这时的欧榘甲不过27 岁,却已经是维新派中的佼佼者。欧榘甲在时务学堂的锋芒毕露,让长沙知府如坐针毡。他暗中搜得欧榘甲的讲义,告密到朝廷。庆幸的是光绪此时已经稳稳地站在了康有为的一边,将告密之事告诉了康有为,欧榘甲由此逃过一劫。
时务学堂首次招生两百多人,最有名的学生有蔡锷,中国第一个重工业家范旭东,语言学家杨树达等。欧榘甲与学生关系和谐,其中与蔡锷的关系最为要好,欧榘甲维新变法失败后东渡日本,在日本横滨大同学校任教,蔡锷等11 名时务学堂学生追随其到日本学习。1909年,身为云南都督的蔡锷有意请欧榘甲做他的顾问,但欧榘甲不愿仕宦而婉拒。
1898 年7 月,戊戌维新运动失败,谭嗣同等六君子血溅京城,时务学堂被迫易名求实书院。长沙时务学堂开办虽然不满一年,但对湖南的维新运动和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培养的大批人才如林圭、李炳寰、蔡锷、唐才质等,有的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坚,有的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骨干。值得一提的是,它促成了湖南各地新式学校的设立和书院制度的改革,在湖南教育近代化进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1898 年4 月,湖广总督张之洞著《劝学篇》,认为“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游学篇》促成了留学风气的形成和清廷留学政策的逐步确立。1898 年清廷派出64 名学生留学日本。戊戌政变后,维新运动失败,康有为、欧榘甲等逃亡日本,其门人弟子亦纷纷到日本。
1898 年戊戌变法前夕,北京城的变法氛围越来越浓。6 月11 日,光绪颁布变法上谕,“百日维新”拉开序幕。初时,维新派势力甚大,欧榘甲亦满腔热血,跃跃欲试。9 月,欧榘甲应陈宝箴和刑部侍郎李端之荐,北上应考经济特科。他尚未成行,西太后慈禧即发动戊戌政变,维新派一触即溃,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惨遭杀害。欧榘甲身为康党中坚,遂改名换姓东渡日本。1899 年,欧榘甲等维新志士在东京筹设东京大同学校,最初有学生18 人,多数是流亡日本的维新人士,包括蔡锷和范源濂等原长沙时务学堂学生。康有为离日本赴美之后,孙中山从欧洲来到日本,政治流亡学生与自费留日学生也随即增多。
1899 年,欧榘甲和梁启超等人,在康有为的率领下,“望阙行礼”,对光绪寄予极大的希望。此时,欧榘甲协助梁启超编辑《清议报》,以“无涯生”为笔名,以“明义”为总题目,发表了许多政论文章。他尖锐地谴责慈禧废弃新政,扼杀维新运动的罪行,颂扬光绪“两千年来无此好君”,号召忠君忧国的义士“拔剑而起”,救护为变法“忘身舍位”而遭幽废的光绪帝。这些言论无疑让慈禧如芒刺在背。光绪二十六年(1900),郑士良在广东深圳三洲田起义发难,事败后归善县知事擒获首领何某,居然将何某逼供出欧榘甲是起义主谋。这件事,成了康有为日后攻击欧榘甲的最佳证据。
在日本东京,康有为与欧榘甲师生关系破裂。主笔《清议报》之初,欧榘甲寄希望于光绪复辟。然而,随着与孙中山等人接触,欧榘甲思想倾向于革命。他在《清议报》相继发表《论中国当知自由之理》、《论菲律宾群岛自立》、《中国历代革命说略》等文,主张国民要学习菲律宾抗美独立的精神。康有为对欧榘甲的革命言论“读之大怒”,斥之为“大逆不道”。面对恩师的斥责,欧榘甲并不畏缩,反而和梁启超等人与孙中山等革命派 “往还日密”。欧榘甲还极力参与促进保皇派与革命派的合并,推举孙中山为会长。欧榘甲、梁启超等康氏门徒共13 人联名上书,向康有为劝退,康有为怒不可遏,勒令梁启超去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务,欧榘甲则被派往澳门。
1901 年,因被污蔑发动三洲田起义而遭清廷悬赏通缉的欧榘甲不得不离开澳门,回到日本,很快又被康有为派往旧金山任《文兴报》主笔。欧榘甲俨然是弘扬革命思想的旗手,时人有“譬寻山脉,君则为昆仑;譬穷河源,君又为星宿海”之称。他通过笔端,“日以新智识灌输侨众,奔走呼号,与人言国势,辄流涕痛哭,闻者哀感”。美国侨党派系众多,虽然都是洪门,却与一盘散沙无异。欧榘甲利用自己年少居乡时曾名列三合会籍、结交许多洪门首领的关系,游说各党党魁“合群之利,散沙之害”。在欧榘甲的努力下,美洲一百多个埠与檀香山、墨西哥、加拿大、澳洲雪梨埠的侨商得以团结,皆以康有为为党首。
欧榘甲与旧金山致公堂职员唐琼昌、朱三进等创办《大同日报》,这是全美洲洪门致公堂的第一份机关报。欧榘甲任该报总编辑,以“太平洋客”为笔名,著论宣传反清爱国、民权立宪等思想,其中以《新广东》一文影响最大。《新广东》全文五万余言,分载数十日,脍炙人口。如此旗帜鲜明的革命言论,使得康有为对《新广东》深恶痛绝。康有为对欧榘甲严词斥责,甚至宣称“云樵离经叛道,应逐出门墙”。又致书欧榘甲说:“得汝书,头痛不可言,汝等迫吾死地”,“惟有与汝等决绝,分告天下而已”。
欧榘甲始终无法冲破师徒关系的羁绊,终于屈服于康的压力,从此 “不敢再作激烈语”。光绪三十年(1904)春,孙中山抵旧金山开展革命活动,欧榘甲遵师命利用《大同日报》大肆攻击孙中山,使得倾向于孙中山的致公堂对欧榘甲忍无可忍,欧榘甲被迫辞别《大同日报》。
1905 年,欧榘甲应《南洋总汇报》之聘,前往新加坡,著《土生宜知爱国论》,警醒华侨子女不能数典忘祖……这些言论对当地华侨影响甚大。其时孙中山在南洋筹集经费,宣扬教育救国思想。欧榘甲在当地华侨的帮助下创办了应新、端蒙两所华侨学校。在新加坡呆了数月,他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报人。在同乡刘士骥(广东惠州龙门人)的游说下,两广总督岑春煊摘掉了欧榘甲在国内的通缉令,海外漂浮多年的欧榘甲终于可以重踏祖国的土地了!
1906 年,坑梓乡旅居南洋爱国华侨黄子光、黄子文、黄观保、黄丽春等人集资一万银元,在桑梓之地坑梓翠峰尖岗之麓筹建新式学校光祖学堂,校园建筑仿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中院结构规模。捐款人与乡绅耆老公议,敦请乡贤欧榘甲经营创办学校。作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启蒙者,欧榘甲提出了“家国之光”办学理念,其主旨就是“教育救国,人才救国”,强调教育应顺应时代潮流,青年当心系国家民族,勇为时代先锋。为此,欧榘甲延聘康门弟子汤日垣、杨竹秋、杜伟康等来校执教,践行启蒙教育。在办学实践中,他把日本先进的办学模式引入学堂,极力主张吸收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以为强国富民之用,学校管理、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师生关系等都与传统的私塾教育有着天壤之别。
20 世纪30 年代光祖中学女童子军表演
20 世纪30 年代学生上园艺课的情景
光祖中学三十周年校庆会场
欧榘甲开创的光祖学堂虽然偏处岭南海隅,却与当时的南洋公学、南开学校、暨南学堂等国内一流学府关系密切。1925 年10 月,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率领黄埔军校学生军第二次东征,清剿盘踞惠州、淡水一带的军阀陈炯明反动势力,指挥部设在光祖中学教学楼二楼东南角的一间教室内。攻打淡水前夕,周恩来与师生晤谈,勉励青年学子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为国家富强而读书,投身大革命浪潮。该校毕业生叶锋先生在回忆录《八十回眸》第一章中曾谈及此事。1926 年光祖学堂始办中学,易名光祖中学,实开广东乡办中学之先河;同年,旅港侨商黄炳(黄伯欣)捐赠二层教学楼一座,乡人为之命名“伯欣堂”,以为纪念。1928 年,广东省教育厅赠送光祖中学“造就国民”匾额一幅。民国时期,一批教育界知名人士荟萃于光祖中学,多名校长和教师都有留学欧美背景,教育质量居惠(阳)东(莞)宝(安)地区之首。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光祖中学在民族危亡关键时刻,师生“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进步青年纷纷投笔从戎,师生曾在校内集会植树铭志,“约期十年,必雪国耻”。狼烟散处,征人已远,百年名校,大树参天,年轮里封存着远逝的岁月,浓阴下依次开放着一轮轮花朵。惠(阳)东(莞)宝(安)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领导人曾生、叶锋、严尚民(严奎荣)、黄冠芳等均先后毕业于光祖中学,东纵史册上还铭刻着一大批该校毕业生的英名。曾生将军晚年故地重游,盛赞光祖中学为东江地区的“革命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