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群
【摘 要】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为了改革课堂教学的弊端。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既提高了实践体验能力,又增强了创新意识,同时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化学课堂中的研究性学习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多样的,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加倍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化学 研究性学习 特点
实施教学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一 课堂内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化学课堂研究,内容在课本,研究在课堂,教师要深入研究化学教材、研究学生,才有利于开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堂研究。研究形式如下。
1.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化学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基本目标来完成,而利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探索。激发的关键在于设置一种开放性问题情境,将常见的知识和常规问题设计成一种具有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同时获得思考乐趣。提问是化学教学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简便易行、适用广泛的手段。比如,在进行“盐类水解”学习时用PH试纸分别测NaCl、NaAc、NH4Cl三种盐的PH值,通过实验现象提出盐为什么显酸性、碱性、中性呢,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浓度间是什么关系呢,它们又来源于哪里呢。对此学生充满疑惑,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再结合水的电离知识经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会明白盐类水解的实质。而在复习深入时用PH试纸分别测NaHSO4、NaHCO3、NaHSO3三种盐溶液的PH值。通过实验现象,教师又可提问为什么有些酸式盐溶液显碱性呢,指导学生从水解和电离两方面考虑,通过讨论分析,最后解决问题。
2.利用实验诱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从直觉思维开始,通过各种直观现象刺激学生的神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看“热闹”,更要看“门道”。在钠的性质教学中,可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学生在做钠与水的实验时看到奇妙的现象,学习兴奋点达到高潮,然后因势利导,提问金属钠为什么浮在水面上熔成闪亮的小球,小球为什么会游动发出咝咝的声音,水溶液为什么会变红。通过这些学生急于弄懂的疑问,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弄清问题。再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钠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以及工业上采用什么方法制备金属钠。这样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3.在资料的整理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笔记的整理过程是学生学习记忆的过程,也是研究学习的过程。比如,高三复习阶段需要分析处理的资料非常多,然而大多是现成的“死”东西,将“死”材料进行“活”处理可以设计出研究课题,如中学化学计算方法归类。先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搜集相关的题目进行归类整理,然后各组间进行成果交流,最后总结出守恒法(溶质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微粒数守恒、转移电子数守恒)、平均值法(式量平均、组成平均)、差量法、极值法等。
二 课堂外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课堂外的课题研究是高于课本、高于课堂的研究,是课堂研究的延伸。有些人认为课题研究是少数人的事情,或者认为与中学教学没有太多的关系,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一味沉溺于课本、习题,往往导致学生视野不宽、知识不活、实践能力不高,所以我们应该走出课本、走出课堂。
课堂外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主要有三种形式:社会调查、科学实验、专题研究。搞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搞科学实验,写实验报告;搞专题研究,写专题论文。每一项成果的取得都必须经历四个阶段,教师在这四个阶段中都要充分体现“指导性”。
第一阶段:选定课题。课题的来源有两种方式:一是学生直接发现问题;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后者要求教师结合时事及地理区域特点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如水质污染情况的调查、空气污染物的分析等。
第二阶段:搜集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资料的搜集必须广泛。教师给学生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和搜集相关资料的一般方法,或者与学生们一起参与收集。
第三阶段:定向研究。在搜集占有一定量的信息之后,由学生针对课题进行研究,教师可以帮助成立课题小组,组织集体讨论。总之,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将转变成一个指导者甚至合作者。
第四阶段:课题报告。首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报告,然后是成果交流、论文宣读、校刊发表或推荐到相关刊物上发表,让学生在研究中获得“成功”,得到乐趣。
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般属于初级层次,但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及知识由量变到质变,将会朝着中高层次飞跃。因此,在化学教学课堂内、外都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求索、好胜、独创等学习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开展研究性学习,使他们不仅学到书本知识,更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