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国棋 (石家庄市歌舞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人们对旋律的主观反应是通过各种感受的反应表现出来的。这些表现不是任何具体的感情,它们的主要特点是比较一般的和自发的内心的感觉,而不是理智的和可观的分析。因此一直存在旋律是最小的具体的艺术形式的质疑,它主要依靠它的固有的表现感情的倾向,而表现感情正是一切艺术的最终目的。
看天下古今脍炙人口长期广泛流传的歌曲不仅动听、动情、感人、化人,而且琵面丽能够把听者带入到一定的艺术境界中去,“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也可能使人“三日不知肉味”,更有可能聆听一曲而终身难忘。
出于古今中外赶时髦,争效仿的风气代出不穷,一首好歌问世,就有几百支大同小异、改头换面的相似品,竞相效仿。这就形成不同时期的一般化了。怎样才能逃脱一般化的窠臼,独创一格呢?那只有下苦功夫,着力于平时的生活积累,各种风味不同的乐汇积累,各种作曲技巧手法的积累,并多做实验,为求佳句而千方百计向新、奇、美去探索,在“长期积累,偶尔得之”的艺术创作规律下,得到成功。
研究当前音乐创作中的主要问题,比较之下,材料来源问题似乎是突出的一环。即作曲需要有材料,而不是白手起家。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聆听千歌百曲而自然流露于一曲。这些也可用于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来看待它的基本源流和因果关系,更是反映论具体表现于艺术创作的必然现象。如让三岁孩童听风味相近的几支乐曲,结果他在平日即兴哼唱上不成曲的音调中,就是听到乐曲诸片段的自然结合。所以,无意识的种种音调,往往会变成音乐创作者乐汇材料的来源,但却是不知不觉的自然储存与流露。它是从感受得来的。一位作曲者如果所听乐曲是多种风格兼有的,这就有了创作上选择素材或基础音调的余地。反之,只局限于一种风格的聆听,技巧再高,也是写来写去只是这么一种风味的歌曲,特别是听到一些千人共见,万人共听的一般化歌曲,这怎么不使乐汇枯竭呢?看目前,从幼儿歌曲、小学、中学唱歌教材的大部分,社会上许多歌曲(较好的例外)基本上有出于几个主题而用之于万曲的,成它为同一性音调的蔓衍,也未始不可。如长此以往,无限循环下去,将会给人民带来多么单调的音乐生活。
欲罢此厄境,是作曲者才华能够展施,技巧能够用之于有益之处,乐曲能使中国人民欢迎,是我们的乐坛异花奇卉,争妍竞艳,建议有抱负的作者平时多聆听中外古今不同个性及风格的音乐。肚子里能装上千百首乐汇材料,用时就能左右逢源,随手拾来,再加作者的智慧和创作,脱口而出奇句。如再加上意境上、手法上、技巧上的创造,发前人所未发,创他人所未创,使乐曲支支与众不同,与自己曾写过的,曲曲有所不同,如写得情深意笃,还会给人带来长期的回味,反刍中不断发生美感,这就成为群众寄托盛情、知道生活、认识社会的精神成语和艺术欣赏珍品来看。
但要看到,民间音乐也有糟粕及旧时代民歌的一般化,也需要批判地运用。但总的看来,它的生活气息较浓、有来自东南西北、汉蒙回藏维……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隔山不同音,隔溪不同调”的环境条件下,风格是悬殊的,特色是浓郁的,如在此基础上再加创造性地运用出新,将会使人赶异花奇卉的芬芳(内中也要汲取外国的手法,是路子更广些)。
有些作曲家已在这样做,切也出现了一些好曲,确实令人高兴。也有一些同志,看来在运用民间音调,但有的感情陈旧,未脱原始民歌胚胎;有的则用一般化的歌曲音调及手法去改造民歌的,更是人听后啼笑皆非。殊不知民间音调于表现手法本身是凝为一体的,民族特点的技巧也需要我们去探索运用。这样,一手伸向民族,一手伸向西洋,是我们的技巧手法更其丰富,又何乐而不为。当然,对于外国技巧也要在适合我国国情及人民审美要求的条件下创造性运用,而不能囫囵吞枣,不去消化。
再在几千首一般化的作品中分析,除素材技巧之外,尚存有感情、意境、形象的问题。目前某些歌曲尚囿于歌词语言的简单地节律化音律化,而缺少音乐上的强调、夸大、渲染。某些本来很可发挥的抒情题材的曲,也写成了通篇一字一音的讲话调,使感情得不到抒泄,意境得不到开拓,形象得不到描绘。有人说“三分词意,七分曲调”,把词之未竟之处,内涵之情,细致地挖掘出来,现之于音响,这真是一针见血之语。否则,怎能诱人入胜,沁人肺腑呢?音乐不是语言的的简单图解,而同时又要发挥音乐艺术本身的特性。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使人能诱发起阵阵联想,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才是佳作。
鲁迅先生说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在音乐创作中,恐也是同样的,词要选准,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深度挖掘词义内在的内涵感情,特别是要有栩栩如生的此时、此地、此人、此情、此立意的自我感和境界感,把蕴藏最隐深的内心感情挖掘出来,展现于乐谱之中,才能使自己从一般化的窠臼中逃脱出来。
[1]鲁迅全集.
[2]汉族民歌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