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萨克族马鞍的构造材质与装饰特征探析

2013-07-20 15:23:27王晓玲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大众文艺 2013年1期
关键词:马鞍哈萨克族草原

王晓玲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哈萨克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深受游牧文化熏陶,被称作“骑在马背上的民族”。马鞍作为马具中的代表器物,是牧民不可或缺的用具。马鞍在游牧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也一直贯穿于草原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形态之中。

哈萨克族马鞍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其制作工艺水准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在构造形态上也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马鞍”是马具配套器物中的主体物,“马鞍”一词在哈萨克语中发音为“也尺”,这一语音不但与中亚“草原文化圈”诸多国家的发音相似,而且如果沿“丝绸之路”的地理指向展开,就会发现从亚欧大陆延展至小亚细亚的土耳其再至欧洲的匈牙利等地区,“马鞍”一词一直有着类似的发音。从词源学的角度判断,哈萨克语“马鞍”(谐音“也尺”)其词根的发音“Yer”明显是突厥语系的来源。这种情况与中亚的草原游牧文化密切相关。从现实中来看,包括哈萨克族在内的中亚各游牧民族一直以游牧生活为传统的栖居方式,在文化形态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标准及观念。

哈萨克族牧民对马鞍特别重视,这既是游牧生活的重要劳作器物,也是民族审美情结的集中体现,作为民间马饰系列工艺品的集大成者,它体现着哈萨克族文化的鲜明特色。

一、 哈萨克族马鞍的构造材质

作为游牧生活不可或缺的用具,哈萨克族马鞍的工艺形制是民族化风格的典型体现。从马鞍装饰制作材质来看,可分为木制雕刻漆画鞍、木制包皮铆钉鞍、木制包皮烤花鞍及木制镶玉鞍四种类型,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特征:

其一,木制雕刻漆画鞍选用优质木料制成,在马鞍鞒上雕刻各式花纹图案,并用多种色彩的油漆进行装饰;

其二,木制包皮铆钉鞍为木质鞍鞒,包裹以上等牛皮,用铜制铆钉铆制而成,这些铜钉在加固结构的同时也细密地组成各种图案,在两侧则装饰鲜艳的丝绦或绳带,整体坚固耐用,美观大方;

其三,木制包皮烤花鞍同样以结实木料制成,只不过鞍鞒上的装饰纹样是用烙铁或火箸之类烧烙而成,既有生活气息,所形成花纹图案又具有别样的美感;

其四,木制镶玉鞍则是以核桃木等优质木料为原料进行精细加工而制成,鞍的前舌后舌上镶有各色玉石、玛瑙等,鞍鞒的两侧则装饰以绳带。玉石自身的绚丽多姿与马鞍独特的造型结合起来,使得该样式马鞍成为一件极富民族特色的工艺品;

除了以上四种装饰华丽的马鞍之外,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马鞍,哈萨克族称其为“白鞍”,是用白桦木和红松木打制而成。

材料是工艺设计与造型艺术的第一要素,从实物原型考察哈萨克族马鞍就会发现,无论哪种马鞍的制作都离不开细密、结实、耐磨的木材,这也正是它的材料特色。哈萨克族马鞍主要采用桦木、榆木、松木以及核桃木进行制作,这些材料既符合上述特点又便于就地取材,这也是与人们生活环境资源条件密切相关的。从现实自然地理来看,哈萨克族生活在北疆伊犁地区,伊犁河谷流域植被丰富森林茂密,恰好提供了制作马鞍所必须的木材。从这一点来说,它也如实印证了这样一条明证,即作为民族民间手工艺的杰出范型,它必须与当地物质文化条件紧密结合,它才具有长久的发展与生命力。这本身也是传统地域文化的一种典型表达方式。

二、哈萨克族马鞍的装饰特征

哈萨克族在草原游牧文化文化影响下形成了刚强雄健、热烈单纯的艺术心理与审美观。这种审美观反映在色彩上,就是在马鞍的装饰纹样中使用强烈的对比色,如红与绿、黄与紫、青与橙等色相在色彩结构中以同面积同纯度的方式出现,其热烈、单纯、明确的民族性格在装饰艺术的表达中获得了深层次的诠释,体现了哈萨克民族的审美情操和艺术情趣。

在马鞍制作中,哈萨克族的讲究颇多,其目的还是在于讲求马鞍与人的贴近。对于哈萨克牧民来说,人一天中大部分时间的生产劳作如放牧、转场都是在马鞍上进行;生活中的其他活动如外出行旅、娱乐、体育竞技也都是在马鞍上进行。因此马鞍根据不同类别的人就细化分为“男式鞍”“女式鞍”“儿童鞍”三种。

从造型功用角度来看,男式鞍要比女式鞍尺寸小一些。这样在奔跑时男式鞍就会给马减轻一定的负载力,另一方面,女人的臀部比男人大,游牧及转场期间要长时间在马鞍前部驮一个孩子,因此女式鞍的尺寸就相对较大些。哈萨克族马鞍设计通常是前高后低,女式鞍前面是一个半月形的鞍头,而男式的鞍头较小,是一个类似猴头状的形状。

再从马鞍造型的实用角度分析“男式鞍”与“女式鞍”就会发现,它们极其符合男性与女性的身体生理机能。女性身体弱,宽大的鞍头可以抵挡草原上的劲风使身体免受伤害。尽管这种鞍头设计平面化、空间接触面大,容易降低奔跑速度不利于疾驰,但通常状况下女性在马上的活动主要是运输和转移物体,以及较长距离转场时在马鞍上护送照看小孩。因此,“女式鞍”的安全舒适性是其首要功能。与此相反,草原上的男性承担大部分的野外放牧活动,需照料庞大的羊群及应付各种突发性的复杂情况,这种状况下人的反应速度和马的奔跑速度就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样以来。男式鞍头较小并尽量做成圆滑流线型的样式是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的,它在形成有效保护的同时也确保迅速的速度,在人、马之间起到稳健的固定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哈萨克族马鞍的设计非常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设计要求,它的形式与功能通过不同的造型深刻完美地体现出来。这也是游牧民族在马鞍制作上一直秉持的工艺造诣与文化底蕴。

儿童马鞍在哈萨克语中称谓“阿夏玛依”,这也与哈萨克族的即行礼仪密切相关。哈萨克民间传统中有一项专门针对儿童的“骑马礼仪”,就是草原上的男孩子在5——7岁时要举行一次骑马仪式,这天小孩头戴插有鹰羽的帽子,骑上备有特制“乙”型小马鞍的马前去拜见亲友,亲友们除赠送奶疙瘩、包尔沙克等民族食物外还要赠送马肚带、马镫、马鞍等礼物,这一整套过程也是哈萨克族的重要传统育幼习俗。

儿童鞍的整体造型是“乙”字型,也是遵循前低后高的哈萨克族马鞍模式,但它的“前后舌”构造又极具个性特点,它们用长度约50厘米,宽度约5——10厘米的木板条交叉架构,前后鞍头都形成一个高高竖起的“十”形支架。这一明显区别于成人马鞍的设计构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可以从前后两个方向对儿童形成保护,而更为关键之处还在于人们可以将儿童用布带或绳绦绑在这个支架上。这样,儿童就可以安然乘坐于马鞍之上,在长距离的行旅如搬家转场时在马鞍上睡觉也不致于跌落下来。从这里亦可看出,马鞍的任何一个设计组件都是与其实用功能紧密相关的,这也决定了它自身的造型特点。从另一方面来说,无论它的结构样式还是造型风格都是在草原上的生活过程中演化形成的。这个过程不单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它也与哈萨克族民族风俗、民间信仰这样的文化礼俗结合在一起的,就是说,这也是一个草原文化仪轨介入和现实例证的范式。

三、结语

新疆地处中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酷寒极暑的季节变化和一天之中的骤然温差培育了哈萨克族豪爽热情、大气蓬勃的民族性格。历史上古代塞种人、匈奴、大月氏、乌孙、蒙古在哈萨克民族形成过程中几度钩沉,并起到重要作用。这些草原民族之间交流密切,在族群的起源及文化渊源关系方面都有着内在关系,直到今天哈萨克族仍然保留着乌孙、康里、葛逻禄、钦察、克烈、乃蛮、弘吉刺等部落的名称,这足以说明哈萨克族复杂多元的民族成分与文化成因。

另一方面,这些民族在作乐器、生活用具、手工艺品的种种方法,以及审美偏好也都深刻沉淀在哈萨克族马鞍制作工艺的整体形态中。应当说,马鞍作为典型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其源泉还应追溯到“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形态,它们表现为口头方式也表现为行为方式,依然存留着它无法断裂的随时可能萌发的‘根’。它所提供的‘象’,不是视象的单纯‘反映’,而是心灵的幻象。并沉积着民族文化心理的种种意向投射着民族传统思维方式。”这就是数千年来在北疆草原上凝结而成的草原文化,这种文化也铸成了一个特殊“场景”——即自然、社会和艺术样式的场景。

在哈萨克族的生活状态中,自然环境既是人们的生存依托,也是艺术地观照这个世界的审美对象与审美载体。哈萨克族的工艺品、服饰、民间游艺都充满了浓厚的草原文化气息,这在其装饰艺术中明确地表现为对大自然的贴近感。马鞍是哈萨克族民间手工艺的典型样式,也是特色民族文化的代表。哈萨克民间文化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这在马鞍的艺术形态中可充分体现出来。这似乎可以理解为,从很早开始哈萨克民族心目当中就有着独特的民族化审美风尚,这表现为“在人们的潜意识深处仍然隐藏着表现形象,反映事件,设计图案,搭配色彩的某种模式和追求美好事物的逼真。”

正是在草原文化的影响下,马鞍的繁复构造及独异特色在牧民生活中体现出了它的重要性,它也因此成为游牧活动中风俗礼仪的载体。实际上,马鞍荟萃了哈萨克的民族历史与文化风情,很大程度上也囊括了哈萨克族的民间工艺水准、艺术形态和民族审美心理。

注释:

[1]邓启耀.宗教美术意向[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2001:113.

[2]普加琴科娃.列穆佩著,陈继周.李琪 译.中亚古代艺术[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75.

猜你喜欢
马鞍哈萨克族草原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散文诗(2021年22期)2022-01-12 06:14:28
一生的草原
散文诗(2021年22期)2022-01-12 06:14:10
马镫与马鞍
雕花马鞍
趣味(语文)(2018年1期)2018-05-25 03:09:56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敦煌学辑刊(2017年4期)2017-06-27 08:07:16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红马鞍
草原歌声(2017年1期)2017-04-23 05:08:53
56个民族56枝花 哈萨克族
启蒙(3-7岁)(2016年10期)2016-02-28 12:27:07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
地理教学(2015年20期)2015-12-17 15: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