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久利,何静岩,赵文斌,白彦萍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好发于青春期的男女,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青春期过后往往自然痊愈或减轻[1]。临床实践证实中药治疗痤疮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标本兼治,复发率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经查阅中药内服治疗寻常痤疮的文献较多,然而这些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参差不齐,研究方法和评价的手段缺乏规范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重复性。因此,有必要对中药组方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并探讨其用药规律,从而为中药治疗痤疮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电子检索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图书馆有关中草药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文献,检索起止日期为1978 年~2011 年12 月31 日。根据不同资料库的特征以“痤疮、临床研究”为主题词进行主题词联合自由词综合检索,通过阅读文献的题目及摘要进行初筛,然后阅读全文,依据下列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纳入每一个临床试验。纳入标准:随机对照试验,所涉及的中药方剂药味完整,临床患者须≥30 例,有效率≥70%。排除标准:研究对象中包括非寻常痤疮患者,研究对象有较严重的系统疾病,文献记录缺失较多,无法完整提取资料者。然后,建立中草药数据库,统计并总结中药治疗寻常痤疮的用药规律。
共检索到978 篇文献,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202 篇,筛选出方剂234 首,共用药167 种,用药频次2 485 次,平均使用频次14.88。每首方剂用药最多者17 味,最少者4 味,大部分用药在7 ~12 味。
234 首方剂涉及167 味药,但各药的使用频次差异很大。使用频次超过平均使用频次14.88 的有35种,占167 种中药的20.96%,用药频次2 007 次,占总用药频次的80.76%。治疗寻常痤疮前10 味的中药见表1。
表1 治疗寻常痤疮前10味中药
167 味中药分属于22 类[2],分类后用药频次总和前10 位见表2。其中前5 类共100 味药,占用药味数的59.88%,用药频次1 998 次,占用药频率的80.40%。
表2 中药分类前10位的类别频次和频率
从表2 可见中药分类中以清热药最多,共41 味,用药频次为1 070 次,占总用药频次的43.09%,其中又以清热解毒药最多,共23 味,395 次,占总用药频次的15.90%。
四气按频次从多到少:寒76 次(45.51%),温49 次(29.34%),平31 次(18.56%),凉10 次(5.99%),热1次(0.60%)。五味按频次从多到少:苦95 次(36.96%),甘66 次(25.68%),辛58 次(22.57%),咸14 次(5.45%),酸13 次(5.06%),淡6 次(2.33%),涩5 次(1.95%)。
药物归经按频次从多到少:肝97 次(23.89%),肺63 次(15.52%), 胃55 次(13.55%), 脾52 次(12.81%), 心41 次(10.09%), 肾40 次(9.85%),大肠16 次(3.94%),膀胱15 次(3.69%),小肠10次(2.46%),胆9 次(2.22%),心包5 次(1.23%),三焦3 次(0.74%)。
本文检索结果显示用药前两类的药为清热药和活血药,以清热药最多,共41 种,用药1 070 次,占总用药频次的43.09%。活血药位居其次,共19 种,用药298 次,占总用药频次的12.00%,这提示痤疮的基本治疗原则以清热活血为主。《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对肺风粉刺记载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复受风邪,加之内伤、饮食、精神心理等因素,熏蒸面部而发,郁久化热,热灼津液,血行不畅而致血瘀,治宜清热、活血。
前4 位药为黄芩、甘草、丹参、生地,在167 味药物中黄芩出现149 次,占总用药频次的5.99%,居首位,甘草列第2,占5.96%,丹参、生地用药频次分别为4.75%、4.06%。药理研究证实黄芩[3]具有抗炎、抗过敏、抗变态反应等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感染性、免疫性、过敏性疾病。甘草味甘能和,除调和诸药、缓解他药的峻猛之性或毒性的作用外,尚可抗过敏、抑制抗体的产生和补体反应,其有效成分甘草锌、甘草次酸还可降低血清睾酮含量,从而达到调节内分泌的效果[4]。本研究中甘草出现频次较高,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其调和诸药的作用有关,大部分研究用方均含甘草,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研究的结果。丹参可抑制单核巨噬细胞活性,对其产生的白介素(IL)-1 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又能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和小鼠足垫T淋巴细胞的转化率,从而改善痤疮发病中的免疫功能异常;此外,丹参的有效成分丹参酮具有雌激素样活性,且有抗丙酸睾丸酮的作用,能抑制皮脂腺功能亢进、调节内分泌功能[5]。生地[6]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炎症等作用,明显提高淋巴细胞DNA 和蛋白质的合成,对活性淋巴细胞IL-2 的产生有明显的增强作用,提高免疫功能,同时能扩张血管,减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血管内皮炎症。
夏明静等[7]采用22 种抗菌消炎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痤疮丙酸杆菌对丁香酚与桉叶素高度敏感,对黄芩苷、丹参酮Ⅰ、丹参酮Ⅱ、芦荟苷、厚朴酚、丹皮酚等中度敏感,其作用均优于甲硝唑。沈冬等[8]采用复方蛇草汤煎剂(主要成分为白花蛇舌草、黄芩、连翘、丹参、夏枯草等)治疗痤疮患者,经表皮分层扫描电镜可观察到治疗后毛囊口角化减轻。
四气以寒为主,药物的四气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药物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治疗效果而概括出来的药性理论,它是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相对而言的。《内经·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序例》中“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均指出了如何掌握药物四气理论以指导临床用药的原则。寒性药物具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热凉血的功效。167 味药中性寒者出现76 次,占总频次的45.51%,这与本文所归纳出的清热药为主的规律是相符的。
药物归经以肝经为主,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以药物疗效为依据,阐述药物对机体各部位的选择性作用机制而形成的一种药性理论[9]。本研究所统计的167 味药入肝经者97 次,占总用药频率的23.89%,居十二经之首。肝藏血,主疏泄,调畅气机,通利气血水,调畅情志,阴血疏布有序,脏器得以滋养,五脏坚固,则百病不生。药物治疗要以经络为渠道,通过经络的传导转输,才能使药至病所,发挥其治疗作用。肝经与多脏腑相连,其脉上肺,夹胃连心,从而更好地发挥药物疗效。寻常痤疮患者病程与情绪关系密切,在剧烈的情绪刺激下,痤疮将会加重[10]。因此疏肝理气、调畅情绪在痤疮治疗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临床上多用疏肝理气、清热泻火之药,以达到药至病所之效。
鉴于我们制定的纳入标准较为严格,部分名老中医的验方未被纳入,加减用药情况未纳入,许多较高质量的文献由于方药未完全列出而被排除。但经过统计分析我们仍可看出中药治疗寻常痤疮有一定的用药规律可循,该结果与中医基础理论对痤疮的认识是相符合的,且经临床用药观察证实,其疗效肯定,以期能为痤疮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1] 赵辨. 临床皮肤病学 [M]. 3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935.
[2] 崔树德. 中药大全 [M]. 2版. 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1163.
[3] 沈丕安. 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34-336.
[4] 于辉, 李春香, 宫凌涛, 等. 甘草药理作用概述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6, 6(4):79.
[5] 高玉桂, 王灵芝, 唐冀雪. 丹参酮的性激素样活性 [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80, 2(3):190.
[6] 沈丕安. 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24-125.
[7] 夏明静. 22种抗菌消炎中药有效成分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作用 [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1, 34(6):435-436.
[8] 沈冬, 许铣. 复方蛇草汤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0, 29(4):201-203.
[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华本草 [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224-226.
[10] 张爱清, 李克华, 王甘棠, 等. 痤疮患者个性特征及情绪反应的研究 [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1997, 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