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宝,褚 楠
山西作为欠发达的中部资源型省份,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转型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山西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体育产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是推动山西经济水平提升的助推器,也是完善山西经济结构必不可少的环节。近年来山西省体育产业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专业深度、综合素质差、人才培养战略滞后等问题,这已成为制约山西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培养现状和发展对策进行研究,提出山西省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战略模式和构想,旨在为山西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山西省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现状。
1.2.1 专家访谈法 与山西省体育产业管理中心、体育彩票管理中心、球类管理中心的负责人,体育产业研究领域中的专家教授及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进行访谈,从中获取相关数据。
1.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调查问卷,对山西省136家体育产业机构的领导、老板和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进行调查,对开设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相关的21所大学的院(系)领导进行调查,了解山西省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与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对搜集到位的相关文献资料及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2.1.1 用人单位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主要涉及体育赛事运作、体育中介服务、体育场馆经营、体育市场开发、体育用品与彩票营销、体育咨询服务、体育工商管理、体育传媒等方面的优秀从业人员。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96家用人单位明确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增大,都有招聘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意愿。例如,山西体育中心(一场四馆)、体彩销售中心、全民健身指导服务中心、10大滑雪场、国家攀岩训练基地(太行山大峡谷)、山西新和实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及其下属单位均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需求较大。此外,一些民营健身俱乐部(中心)、体育用品零售业、基层全民健身服务站点、职业体育俱乐部、体育咨询公司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意愿也较强烈。按照山西省体育发展规划,山西省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到2015年要达到10万人以上,2020年达到16万人,预计近10年内可提供就业岗位八万多个。
根据2008年《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标准,山西省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员从业主要分布在体育场馆管理、体育组织管理、体育健身休闲、体育中介活动和其他体育活动、体育商品销售及相关体育产品的制造与销售、体育场馆建筑活动等八个领域。在与山西省体育产业中心负责人的访谈中了解到,目前体育产业市场主要缺乏三类人才:一是负责体育产业、体育市场规划、监管职能的管理人员;二是高素质的体育企业家和体育经纪人;三是从事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制造业的人员,访谈结果与问卷调查数据基本一致。
2.1.2 用人单位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素质需求 调查发现,各用人单位都看重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综合素质。其中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对胜任能力更加重视,如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工作态度、价值观、领导能力、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等。有45%以上的用人单位表示对职业心理素质有一定的要求;38%的用人单位比较重视道德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形象;有27%的用人单位表示对体育技能有较高的要求。由此可见,就用人单位而言,他们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是,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要重于体育技能方面的能力;经济学、决策分析、财务管理、营销学、管理学、法学、广告学、新闻学等学科的知识的掌握重于对体育学知识的掌握;商业谈判技巧、体育市场运作、体育活动策划与管理、体育产业政策、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游戏法则的掌握重于体育运动常识和规则的掌握。因此,具有灵敏的市场嗅觉和成熟的商业运作头脑、熟练的市场运作经验和国际化视野、能使用多种营销手段进行体育市场运作的专门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将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2.1.3 用人单位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从业人员的总体评价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山西省体育产业用人单位对目前在岗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总体评价为: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差、知识结构单一、缺乏专业深度。其中最不满意的是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尤其是缺少营销学、管理学知识,缺少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运作能力。分析原因我们认为,这主要与体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模式有关,致使体育专业院系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脱轨。
调查发现,山西省共有21所学校(院)开设了与体育经营管理相关的专业。从数量上来说培养体育人才的院校并不少,但从专业角度来看(见表1),本科教育专业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及民族传统体育几个方向,没有设置独立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根据2012年山西省高考招生计划,预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2 070人,社会体育专业672人。从招生计划人数上来看,重点集中在体育教育专业,主要以培养体育教师、基层教练员为主;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看,多以体育技术为主,强调培养运动技能。对于体育人才生源仍旧局限于高考体育生,对考生文化课分数的要求相对较低。
表1 山西省高校本科(专科)体育专业招生情况一览表
从山西省高校本科设置专业来看,只有社会体育专业的部分培养目标与体育产业挂钩,但由于课程知识过于宽泛,针对性并不强。相对而言,山西省体育职业学院对于体育产业课程的设置较为合理,开设了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了市场开发与营销、体育服务与管理等相关课程,但其招生对象多数为体育特长生,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一般,学生学习困难较大;从山西省高校硕士研究生设置专业来看,山西大学招收体育管理方向,中北大学招收体育休闲与文化和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方向,太原理工大学招收体育赛事组织管理。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更适合于从事实践工作。但目前就其培养方向而言,课程设置与本科阶段基本一致,缺乏特色。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山西省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来源主要集中在体育学四个本科专业中,尤以体育教育专业为多,缺乏专门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基地;研究生教育阶段虽然有涉及到培养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相关的人才,但培养数量较少。由此可见,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与山西省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相差甚远,这已成为影响山西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2.3.1 设立多种渠道的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培养途径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打破固有传统模式向“具体化”、“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重点解决目前体育产业匮乏三类人才的问题,其培养途径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采用体育院系和管理学院联合培养的模式,在现有招生规模的基础上,扩大本科生源(非体育生),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在体育以及体育相关领域从事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管理学院和体育院系两者相互依托,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在短时间内解决“教师少”“开课难”的问题。培养的学生可以系统掌握管理学科及体育学科的相关知识,具备相应的能力;二是通过社会培训的方式来解燃眉之急。针对从事体育产业的各级各类人才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使其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好的体育产业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这也是解决现有体育产业人才从业不够专业化的重要手段。社会培训应更有针对性、专业性,如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经纪人培训班,就是针对体育产业某个具体领域来进行培训,突出其“专才”。
2.3.2 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模式 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立足于山西省体育产业市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体育运动规律,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体育产业管理、法学及现代体育组织和企业经营管理基本理论知识,能够适应体育产业的发展,掌握体育组织和企业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于高等教育,修业年限四年,课程设置可以采用“基础+专业+实训”方式。在一年级开展通识教育,进行基础教学,主要内容有公共基础课和体育相关基础核心课程,包括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学语文;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法、体育管理学等;大学二三年级开设专业方向课程,针对不同的体育产业专业领域选择相关课程模块(见表2),以此拓宽学科知识面,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突出专业特色,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
表2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相关课程设置
2.3.3 加强实践教学,更新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法与手段 体育产业人才要求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本科教育阶段,要加强学生的认知实习和社会实践,实践环节应贯彻到课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做到实训课程学习不间断。课内实训应结合相关课程,模拟市场环境,使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校外实训应安排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形成校企合作。参与体育产业相关组织及管理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1)山西省体育产业市场发展势头良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体育产业。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专业深度、综合素质较差、人才培养战略滞后已成为制约山西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
(2)山西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主要由体育院校(系)来承担,但其专业设置类同,缺少经营管理类课程设置,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轨现象明显,已严重影响到山西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山西省政府部门及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可以选择一至两所综合性、师资力量较强、办学资历较高的院校作为试点院校,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开设体育产业相关专业;同时,也可以借鉴开设体育产业相关专业资历较老的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学校的办学模式,充分利用合理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发展具有山西特色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2)高校是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各高等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尝试体育学院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联合办学形式、联合培养形式,打破单一的招生模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逐步调整体育专业结构、建立体育产业人才培养途径、明确培养目标及范围、完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注重人才培养的规范化、标准化。
[1]花蕊.我国体育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3):34 ~37.
[2]李荣日.体育产业人力资源培养模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3]孙立海,黄世懋,胡启良,等.我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6):8 ~9.
[4]冯蕴中,任冀军.高等教育对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32(3):273 ~275.
[5]唐光宁.沈阳体育学院体育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1):40 ~42.
[6]刘月花,成民铎,梁艳江.体育产业结构及政策选择的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3):236.
[7]储丽玲,吴磊.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4):102.
[8]孙立海,黄世懋,胡启良,等.我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8(6):8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