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珊
没人在意她们为爱人的成名做出的牺牲,这几乎是嫁给大师的共同命运。
102年前的一个午夜,82岁的列夫·托尔斯泰,从莫斯科南部的家中离家出走。几天后,他得了肺炎,旅程结束于遥远的阿斯塔波沃火车站的站长室里。媒体蜂拥而至,守候在这个遥远的火车站外,从阿斯塔波沃发回的电报记录着托尔斯泰的体温与脉搏,占领了全球各大报纸头条,简直就是100年前的首个现代大众传媒事件。
故事另一位主角是索菲娅——与托尔斯泰结婚48年,并生育了13个孩子的妻子被遗弃了,甚至被托尔斯泰的追随者们拒之门外,其中还包括她的亲生女儿。她走到站长屋子的外面,试图从窗外向内窥探,一位记者如此描述当时的情形:“她走过列夫·托尔斯泰躺着的房子,就像鸟儿想飞进她的挚爱所栖息的巢穴。”
这个故事被拍成了电影《最后一站》,索菲娅由老戏骨海伦·米勒扮演。尽管索菲娅一直背负着贪婪、敏感、自私、歇斯底里的悍妇形象,但这位老太太把她演《女王》时的气场完全带到了这部戏里,几乎抢尽了风头,以至于托尔斯泰反而有点面目模糊。尤其她听到托尔斯泰离家时悲痛欲绝,毅然跳进河里那一幕,一头银发的老太太依然在撕心裂肺地爱着,让我感动得有点毛骨悚然。
这个被托尔斯泰爱了一辈子的女人,如果没在18岁的时候遇见34岁的托尔斯泰,她也许会成为作家索菲娅。她从来就不仅仅是托尔斯泰的妻子,还是他的抄写员、校对员、编辑、出版人。他们曾经一见倾心,还创造了猜字读心的百年佳话。电影里,暮年的托尔斯泰对瓦伦汀说,他从未想过会有一个女人仅凭着一个单词的字母便读出了他全部的心声,那一刻,他应该也有片刻的犹豫吧。只是最终,他还是决然在遗嘱上签了字,将所有的家产还有他著作的版税捐了出去,爱情的光辉终究抵不过圣人的光环。
我没有看到一位拥泵无数的被神话化的精神领袖,而是一位被所谓的“托尔斯泰主义者们”绑架,临终前甚至差点见不到挚爱了一辈子的妻子的可怜人。
幸好索菲娅从16岁起就坚持写日记,后来出版的《索菲亚·托尔斯泰日记》让这位备受非议并长久的缄默的女人,可以疲惫地向世人坦诚:“但愿人们能够宽容我,从少女时代起瘦弱的双肩上就担起了做一个天才和伟人的妻子这一崇高的使命,对我来说,可能是力不从心的。”
没有人在意她曾经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在挚爱之人的贫寒失意、奔波流离中,也没有人在意爱人的成名之路上铺满她们对自己才华的献祭,就像米莲娜·叶森斯卡之于卡夫卡,卡蜜儿·克劳戴尔之于罗丹,这几乎是索菲娅们的共同命运。
时间和名声早已偷走了她的丈夫。
就像李碧华在《胭脂扣》里写的:这便是爱情,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子、苍蝇、金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