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珍
2012年,许昌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重持续、求协调、促提升、惠民众”的要求,紧紧围绕“四集一转”要求,以规划为引领,以提升发展水平为主线,大力实施 “产业集聚区2623 提速计划”,通过项目带动,积极破解瓶颈,推动全市产业集聚区实现提速发展,为许昌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 “率先崛起、富民兴许”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是抓好项目建设,支撑持续发展。许昌在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始终牢牢抓住项目这个“牛鼻子”,坚持每季度举行一次由四大班子领导参加的全市产业集聚区亿元及以上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加压紧逼,推动各产业集聚区项目的快速落地。一季度集中开工23个亿元及以上项目,计划总投资达128亿元;二季度集中开工18个亿元及以上项目,计划总投资62.4亿元;三季度集中16个亿元及以上项目,计划总投资100.5亿元;四季度集中开工亿元及以上项目19个,计划总投资60.2亿元。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对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三化”协调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投资规模扩大,投资贡献率提高。今年以来,全市深入实施产业集聚区提升推进计划,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总体呈现加速发展态势。2012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341个,完成投资额607.15亿元,同比增长37.9%,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平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居全省第二位;产业集群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4.6%,同比提高6.1个百分点;同比增长37.9%,比全省平均增速高2.2个百分点;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2%,同比提高13.6个百分点,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筑巢引凤,招商为集聚区注入新活力。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和主窗口,既“筑巢”,更“引凤”,及时跟进承接产业转移,举行了“百名浙商看许昌”等重大招商活动。据招商部门统计,2012年,全市认真实施“5516”招商引资行动计划,全年新签约项目492个,合同引进市外资金1052亿元,占全年目标的105%。特别是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到位省外资金三个指标分别达到16亿美元、4.4亿美元、261亿元,居全省第二、第四和第六位,为产业集聚区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
四是大项目引领,集聚区全速航行。2012年,全市亿元及以上施工项目达到204个,同比增加13个,占总施工项目个数的59.8%,同比提高20.2个百分点;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515.89亿元,同比增长63.3%;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占产业集聚区投资的85.0%,比同期提高13.8个百分点;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对产业集聚区投资的贡献率达到122.4%,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达到93.2%。大项目支撑产业集聚区全速航行,对全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强的拉升作用。
五是围绕主导产业,各区精彩纷呈。全市各产业集聚区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主导特色产业,并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向上下游、左右链延伸,加快主导产业集群化培育,提升主导产业的主导能力和规模效应。长葛市产业集聚区按照龙头带动、配套带动、品牌带动、技术带动的原则,强化装备制造和食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链纵向连接、侧向配套,培育“大个头儿”,催生“小巨人”,壮大产业集群,201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07亿元,位居全市8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之首,被省政府表彰为“对外开放工作先进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全省“品牌创建示范”、“数字化”产业集聚区,中低速汽车产业集群已形成规模。禹州市产业集聚区强力推行“签约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达效”战略,集中精力抓基础、进项目、转方式、育产业,把装备制造、中医药两大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201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61亿元,居全市第二,装备制造和中医药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襄城县产业集聚区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积极培育产业链条,着力发展新能源、服装制鞋及卫生用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201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35亿元,同比增长65.7%,增速居全市第一位,比全市增速高27.8个百分点,为襄城县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鄢陵县产业集聚区紧紧围绕“跨越发展、幸福城乡”目标,深入开展项目落地年活动,围绕“6652”投资促进计划,201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49亿元,同比增长43.6%,形成了纺织、机械制造、食品、箱包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功能齐全、生产要素充足,项目承载能力走在了全省先进行列。魏都产业集聚区根据自身特色产业,以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相关企业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致力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201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68亿元,同比增长42.6%,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已形成规模。许昌经济开发区坚持项目引领助推经济腾飞,把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201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48亿元,电梯制造集群已形成规模,增强了经济发展动力,提高了开发区的整体发展水平。中原电气谷按照“城在村中、村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在产中、产在城中”这一现代田园生态城市的特色定位,不断加快推进区建设步伐,201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55亿元,同比增长34.7%,基础设施建设逐步配套,产业发展格局日益明晰,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输变电装备出口基地。许昌尚集产业集聚区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重要抓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聚区产业优势,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整合优势资源,实现生产要素共享,201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93亿元,同比增长32.9%,基本形成传动轴机械加工业、发制品加工业、轻纺制造业三大产业主导的格局。
许昌的产业集聚区建设起步较早,在全省有特色、有亮点。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有很多。
一是土地和资金的瓶颈制约。“十二五”时期,许昌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困扰许昌各地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主要是土地、资金等问题。土地的利用指标非常有限,土地已成为制约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最大瓶颈。尽管各产业集聚区都建立了自己的投融资平台,但不少投融资平台的融资渠道并不十分顺畅,融资能力也较为有限。同时基于发展压力,个别产业集聚区存在盲目扩张、项目盲目引进的现象,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也是凡来即接,势必进一步挤占全市有限的环境容量。
二是投资意愿不足。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全面下行的压力加大,有些产能过剩行业受到较大影响,如光伏产业同时受制于产能过剩和美国制裁的双重压力等,导致有些企业投资意愿不足。甚至有些已签约项目,受上游产业链运行不景气和资金周转等因素影响,已举行开工仪式也无奈流失。
三是施工环境欠佳。失地农民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加上对拆迁的期望不同,拆迁问题成了天下第一难。同时因为赔偿、用工、建材销售和使用等问题,村民围堵阻挠施工现象时有发生,费时耗材耗力。还有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的代建企业,经历几年时间,投资数亿元,不能及时得到补偿和土地置换,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
四是创新驱动力不足。产业集聚区建设属于起步阶段,产业发展起点低、规模小,缺乏创新机制、研发队伍、人才教育等,研发投入强度低,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技术水平较低,技术装备更新速度慢,高端生产要素积累薄弱,制约了产业集群自身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是体制性障碍亟待破解。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不一,有些集聚区无专职工作人员,而由其他政府部门的干部或工作人员兼任或由其他部门借调而来,工作人员不够稳定;有的集聚区在管理上和相关乡镇、部门职能交叉,不利于工作的协调和开展,难以提供企业需要的“一站式服务”等问题。
六是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河南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主要包括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医药、纺织、有色等。据不完全统计,主导产业涉及机械制造、装备制造的有80 余个产业集聚区,占产业集聚区总数的40%以上;涉及食品工业的将近70个,占35%以上;涉及化工产业的有30个左右,占15%以上;涉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有10个以上,占10%,产业集聚区存在较为明显的产业同构现象,带给产业集聚区的竞争压力无疑是巨大的。
一是破解瓶颈制约,推动产业集聚区提速增效。要着力破解要素瓶颈,要落实土地整治机制,最大限度保证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建设用地;要用好对上争取、财政贴息、银企洽谈等途径,调动企业融资积极性,挖掘民间资本,破解资金瓶颈,推动产业集聚区提速增效。
二是狠抓招商引资,提升承载能力。要树立大招商意识,依托重点企业,紧盯国内外500强、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注重以商招商,围绕延链补链,新投资项目应填补完善产业链空白,突出招大引优;要加快基础性设施建设,加大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完善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提升承载能力。
三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全面提升集群水平。按照“抓住龙头,延链补链,纵向链接,侧向配套”的要求,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重要抓手,引进高新产业项目,提高产业价值链层次;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先导产业;强力推动集聚区产业从“点式扩张”向“链式发展”的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布局重点向产业链下游突破,向精深加工制造产业集聚,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的集群水平。
四是强化项目运作,推进产业优化。结合本地的比较优势、资源优势、特色优势,经过科学的论证和谋划,编制好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要持续谋划重大项目,在中央、省文件中寻找机会、寻找项目,突出谋划一批超10亿、超50亿的重大项目。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强力推动集聚区装备制造、有色、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战略支撑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强化相同产业的空间整合,加快发展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群,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推进产业优化。
五是实行差别政策,引导科学发展。为避免产业集聚区陷入新一轮的恶性竞争、重复建设中,有些产业集聚区来说,传统产业规模比重大,产业转型升级任务更加繁重,短期内速度慢一些,才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政府要出台政策优惠,增加资金支持,促进产业转型。探索完善产业集聚区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决策咨询、项目建设服务、利益分配等机制,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切实转变对产业集聚区的考核方式,把以数量指标考核转变到以质量指标考核方式上来,确保产业集聚区建设沿着科学发展观的正确路径展开,真正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