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耀,曾任民政部救灾求济司司长、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56岁时辞职,到北京师范大学任公益研究院院长。
中国的传统体制中专门安排有谏官的职位,用来表达不同的意见,说真话。但是,激烈的革命过程往往把事物推向极端,正确与错误对立,改革与保守对立等等,在这样的思维逻辑中,真正的不同意见是很难表达的。不过,1978年以后,整个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行政机关内部,不同的方案之间,还是有许多讨论的空间的。陈云曾经提出了一个标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也就是说,一个官员在现行的体制中,如果与上级的判断和指示不尽一致,个人应该坚持真理。
中国的行政机关类似于实施行政任务的参谋部,在贯彻同一项政策的过程中,有多种方案可选择。行政部门完全可以做到既唯上,又唯书,更唯实,完全可以在尊重既定政策的前提下调整一些不合实际的政策与口号,关键在于行政的变通能力。
很多熟悉我的朋友和同事都称我为“学者型的官员”。这里既有褒的含义,即认为有一定学问,对问题很有研究;但也有贬的成分,认为不熟悉官场潜规则,只看到表面的工作和程序。我心里其实很清楚,那些潜规则,不是不可学,而是不能学,因为学会那个,就会失掉自身,就会将一生的安身立命之本丢掉。我眼中的官场并不是那么黑暗,我的许多想法和推动的多项政策能够成功,还是得到了许多体制内领导和朋友的支持的。绝大多数人还是存有正气的,只是体制有时候让他们无可奈何。
我在体制内大概属于有棱角的一类。有件事可见一斑:一是在1990年起草中央文件的过程中,我建议写上“村党支部领导成员通过选举可兼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当时起草组有不同意见,我极力辩解,认为基层党组织必须过好民主关,最后中央文件采用了我的建议,但后来听说还是给不同意见的同志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甚至在多年后还为此给我负面评价。
这样的行为,类似于谏官,有很强的原则性。当然,也会吃一定的亏。
尽管属于理论和讨论的范围,人们还是喜欢说顺耳的话。不过,总体上,我还是注意从变通中找到完善政策的办法。邓小平的改革技巧,让我为之折服。在改革的关键时刻,结束长期的路线斗争,通过一些相当朴素的道理来说服社会,比如“黑猫白猫论”,还有“摸着石头过河”的论断等,使大家的注意力转向研究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是避免意识形态争端的最为有效的战略和策略。
我作为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负有一定的政治责任,推动政策完善,就要注意向部长和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报告有关的实际情况。孤儿福利制度的完善就是一个案例。
我的态度是明确的,那就是,我们司会立即行动起来,采取特殊的行动,进行全面的社会检查,而不是派工作组进行检查,是我对行政管理工作的一个改进。只发表格,让地方的民政部门填写,不给他们压力,这样可以真实地反映情况。如果派出庞大的工作组到地方,地方又是接待,又是汇报,难免有官样文章之嫌。况且,为了说服行政系统和社会大众,让大家在轻松状态下进行调查统计,再进行分析,就能够进行相对系统的思考,这也是行政说服的一种有效办法。
但我要强调的是,这只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案例。因为在此案例中,我的行为,客观上承担起了国外智库的功能,这是一般行政机关所无法承担的。
离开民政部后,我特别到美国考察了多个智库。美国有2000多个智库,他们对于行政机关事务的了解和服务是我国知识界所不可比拟的。按照美国的标准,我国其实还没有一个提供类似服务的智库。
我国现在还流行以传统的谏官为主的活动方式,沿袭“说真话、办实事”的标准。我认为,传统的谏官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我国现在急需的是建设现代的智库。
这类现代智库,需要对社会矛盾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并能设计多项解决方案,然后与行政机关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我国的知识界还没有对行政管理的实践经验进行有效的吸纳,知识界对于未来政策的设计能力还远远不足,知识界的政策功能主要体现在批判与阐述、解释方面。若政策建议比行政部门的措施还官僚主义,行政机关怎么能够接受这样的建议呢?谏官的转型,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自中国商业出版社《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方法:一位高级官员的行政机密》 作者:王瑱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