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生: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

2013-07-17 01:25◎文/天
商场现代化 2013年1期
关键词:共生文明人类

◎文/天 启

两种前卫思潮的耦合与呼应

一种思潮,多元共生的思潮,在全球悄然兴起;

一种呼唤,“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的呼唤,在世界回荡。

多元共生的思想与心灵约定,或许以2012年夏天在中国北京清华大学举行的“首届全球共生论坛”为小小的标志,彰显于人们视觉的地平线,从而将蔓延至各个群体、阶层、政府、各社会组织和国际机构、乃至全球各地,将达成一个最大公约的默契:多元共和,体行共生。

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的宣示与召唤,笃定是2012年冬季在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共十八大报告为发端,撞响了人们心灵的共鸣,已向全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宣贯、传播,并向全世界辐射、传扬……

不知是当代哲人的相互感应,还是人类哲思的必然耦合,上述两种前卫思潮具有相通相契的呼应,也有互补互融的关联:多元共生,必然会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必须要多元共生。两者有个不约而同的最大共性,都主张以生态文明贯穿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中,都预示并呼唤着人类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到来。

从共生思潮的精要解读中,也许可以探寻到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迎接生态化时代的路径与方略:

共生思潮的全球使命

我们对过往至今的秩序与文明,依次称之为狩猎采集文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工商文明。

大约500年前,随着文艺复兴的启蒙和蒸汽机发源的工业革命的推动,现代工商文明在地球的西方,初见端倪。在往后至今的300年间,工商文明以其特有的市场化(效率优先,强势资本集团主导市场配置)、法治化(公正优先,规范公权政府、社会、公民行为)、民主化(公平优先,国民无分强弱平等参与选择公仆与公决),让人们在改造和支配世界的发展中,狂飚突进,创造了无比辉煌的世间奇迹。

然而,共生学者认为:工商文明并没有消弥人类超额索取大自然的特性,而是日趋严重地扩张了索取自然生态、群己生态、文明生态的特权,把向权贵攀附,转变为相互攀比纵欲,从而始料未及地鼓励了升迁到金字塔中高层精英的惰性、贪婪和大拙若巧,更极大限度地助长了全社会的物欲膨胀和奢侈浪费之风。使人类各种利益共同体(Community interest)在各说各话的超级索取和斗争中,已然遭受着“增长、对抗、施恶”三大极限。所谓“全球性问题”和“身心灵健康问题”的诸多麻烦,让我们的自然母亲、非精英草根和新生代在被榨取被透支中受苦和挣扎,引发人类严重的道德危机和地球母亲的生态大危机!

上揆天机、下接地气、中达人和.上进没有错,错在迷恋特权;进步没有错,错在不知进退——超额索取后的奢侈浪费,引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三大关系全局性危机。人类文明面临方向抉择和完成当代转型的历史课题。人类从“靠天吃饭”的农耕文明,到“人定胜天”的工商文明,再到“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探索和开启新的文明形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类新生代的心灵呼唤是——“保持人类主要需求的资源与自然的生命支持循环圈和生命支持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即保持人类生命共同体所需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动态平衡。我们正在从工商文明,跃迁到生态文明,从“后工业社会”,进入“前生态社会”。

“后工业社会”,应是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多元共享,而非“阶级斗争的你死我活”;“前生态社会”,应是全球文化价值的多样融通,而非“文明的冲突”。一场伴随全球化、信息化而来的生态化运动,一种健康、高尚、俭约(低碳)、可持续幸福而富有尊严的生活方式,正在全球悄然兴起,势不可挡。

由此可以概括共生思潮的全球使命:超越工商文明,跨入生态社会,共推文明升级,永享多元共生!

多元共生的中国使命

共生主义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百年不逾的主题流变,是从民族、民权、民生,到良知、文明、共生。今后5~10年,是中国三千年来又一个充满魅力与希望而重塑大国风范的历史时刻。因为,历史正赋予我们在创造人类新文明形态过程中,引领全球发展前途的使命,在文明转型的共生崛起中成为走向共生的生态化模范国度,引领全球!

共生学者认为:未来5~10年,中国的工作重心当调整为:以社会建设为中心,以公平正义为导向,对内行自律共生大政,对外树善待负责形象,共建一个公民为本、社会为基、民主法治、均衡发展、生态至上的社会主义生态化大国,创建一个共生世界。

何谓“大国”?成就每个人的自由是一切人自由的必要条件、每个人的平等是一切人平等的充分条件、每个人的尊严和幸福是一切人尊严和幸福的充要条件之国度,是为大国。用古人的话说,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大道并行而不相悖”。用当代人的话说,就是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和精神体能,协和全生态,协熵大自然,协同公民、社会、政府三大自组织力之国度,是为大国!

共生学者认为:我们要“对内实现全社会大和解,对外树立魅力大国形象”,轻装上阵,去“全面补好工商文明的课,稳健走上生态文明的路”。

中国公民中最近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期间积累储备的社会能量,一旦全面有序地释放转换,将回馈世界一个空前未有的大惊喜!

综上所述,多元共生的中国使命是:复兴中华和合智慧,实现中华民族和解共生,协和全民同建生态国度,引领全球共创共生世界!

体行共生的八大方略

共生学者认为,公民共生体(Civil symbiosome)将是当今中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最公正有效的管理制度的基本组织保障。他们就中国未来5~10年的“大改良”,提出如下八大笃行步骤或曰方略:

第一,起点为“共”。共,就要讲究平衡、互惠、和解、协调、协同、协和,即以“利益让渡、共同富裕、纯洁性+赎买”三大原则,进行平抑财富、消肿政务官队伍(含所有准政府性组织“吃财政饭”者)、稳定事务官(事务类公务员)队伍及其收入阳光化、规范化;二次分配(公平福利)、三次分配(资产性收益投资、消费和公益)、“稳底控顶”;地方特色自治(大道并行而不悖)与东西南北中合作互惠(在公正契约下提供包括社会保障、教育、司法、医疗、住房、就业在内的高效率低成本公共服务)相结合,大致可以归结为所谓建立“政府+社会输血机制”。

第二,重心在“生”。生,就要讲生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充要条件,生的起点机会、资源的法理平等,改进税收制度,强化预算公开制度,促进正当竞争激励,地方自治自救、社会自治自助;国(官)营企业的职能定位、现阶段必须承担的责任义务(无论其存在多少弊端,但其利润终将属于国民);民营企业的商营环境、社会组织(包括公益性NGO)成长;实行地方“官由民选”(“权为民所赋”)的公正契约和地方自治之后,中央政府减少税收,裁撤市、乡(镇)两级行政建制,实施省管县扁平化管理,与民休养、藏富于民、重建社会,大致可以归结为所谓健全“社会性造血机制”,简单说,以社会建设为中心,顶层契约(公平正义约定),从底层做起,这是未来十年改革的重心。

第三,厘清“民”事权与“官”事权的边界。官:宪法法律许可做的事才能做,公权没有合法性,就没有政治稳定性,所谓“权为民所赋”,就是讲“官事权”的来源和行使,要经过授权程序,以法治国,治的是官,而非民;民:宪法法律没有禁止的事都可以做,宪法上讲人民主权,民应当是自律而自由、喜乐而有尊严的,民是授权程序的主体。宪法第35条,是官、民共和而共生的法理政治基础,是促进公正契约(特别是司法公正)的具体体现,更是体行共生的制度文明底线。

第四,重新调整和改变国民经济发展的价值评价体系,即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参量。在中国城乡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人文生态都成为“造城造房铁公基”经济的牺牲品的情势下,中国不能再完全照搬美国大萧条之后发明的GDP参量。看起来是个小小参量问题,但它直接关系到“官生”和“民生”导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应的GDE参量,可望成为GDP参量的替代标准。

第五,从体行共生走出历史“周期率”。以“全球视野、东方情怀、善待他者、体行共生”为方针,改变中国过往那种“坐轿子与抬轿子易位”的治乱兴衰循环史。在补好体行民主之课的同时,完成从体行专政,到体行共生的历史性跃迁,超越小圈子,彰显大格局,坚定不移地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为国家总体战略,上升为最大国策,积极主动扶持社会成长,建立健全以公民共生体为崭新内涵的社会组织形式。确立官民共生价值观,将“笃行信用、信托、信誉”作为全体公民、公仆、公众的第一品德,将“顺势而为、体行共生”作为全体国民和选官用官的最高智慧标准!

第六,创造生态产业先发优势。推动以绿色能源和绿色产业为代表的全球新技术革命,为中国在未来数十年的发展创造先发优势。鼓励非化石能源开发、熵能循环利用和生物质再生能源转换,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

第七,发展生态城乡。建设生态化模范国度,要摒弃工商文明消灭乡村生活、一味发展城市、城镇和超大城市的同质化目标套路,保持城乡各自的特点和优长。绿色的生态城乡,是生态文明的空间载体;而以大农业生态循环、城乡生态循环为内容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和以生物质能源转换为特征的第三代技术革命,将为之提供技术保障。坚决叫停一切形式的官商合谋侵占农民的承包地和住宅地的土地财政政策。

“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称号获得者、全球共生研究院中国思想力实验室发起人钱宏(右)作客“世纪大讲堂”与著名文化学家、节目主持人王鲁湘对话共生学说与方略

第八,转变发展战略。引领全球文明转型和生态化发展,要求在社会形态、生产关系、产业布局上,从消耗化石非再生资源体系的工业化发展战略,转变到依靠熵能循环利用、生物质可再生资源体系的生态化发展战略上来。

如果说前面四大方略,主要是解决“全面补好工商文明的课”和“对内实行全社会大和解”,以及从工业化时代向前生态化时代转变的问题,那么后面四大步骤,则是解决“稳健走上生态文明的路”和“对外树立魅力大国形象”,以及全面展开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

八大笃行方略的提出,是顺势而为,体行共生的方式方法或路径选择。既突破了一般社会生态理论中的“对内实行生态法则,对外实行丛林法则”局限,又为中国走出“对外实行生态法则,对内实行丛林法则”(慈禧定律即“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困境,提供了可行路径;从而为人类从工商文明的利益共同体,到生态文明的公民共生体的组织行为跃迁,提供了可行路径,真正表明一百多年来,“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已悄然转换为“中国何以处世?”

东西相融的共生哲学

共生,是一个古老的发现,是人类大格局智慧的源代码,全面生成于当今全球生态化运动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三大关系。

在西方语境中,除了“主体间性共在”的哲思,已经接近共生哲学的表达,早在古希腊语中就出现了Symbiosis(共生)这个词。到19世纪,共生概念已经赋予新的含义:共生是不同种属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是两种以上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动物、植物、菌类内部,以及三者中任意两者之间都存在“共生”关系。

到20世纪60年代末,一个划时代的概念,即Symbiogenesis(共生起源),从生物共生的观察实验中得到伟大的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女士的证实。且经过与新老达尔文主义者20年论战,至1990年,共生起源已经写进欧美中学生物学教材。与此同时,“共生”一词已突破原有意义和范畴,不仅扩展至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文明与文明的关系,而且在更为广泛的领域被用于阐释各种关系。各种事物的发展常态,总是按照共生法则的行为理性演进,“自己活,也让别人活”(live and let live),才不至于为了“人竞天择”或“物竞人择”,只顾自己贪婪奢侈或独霸天下的激发对抗互斗,最终蒙昧地同归于尽。

回到中国语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大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一古老发现,应当成为现代生态学尤其文明生态学的蕴涵。因为生态学本质上就是讲共生。“并育”为生,“并行”为共,如果“生”,则须“共”(P→Q),为共生。

共生,作为宇宙秩序,不是一种外在于生物、生命、宇宙、人、事、物的关系;共生,是从无机物到有机体生物进化创新和生命自组织力的根本能量源。

总之,共生既是自然界的本质,也是人类社会的本质,正是这种本质属性决定了自然、人和社会处在同一个共生体、共生场中。

因而共生,作为一种处世哲学,正好是对自由主义和平等主义、尊严主义和幸福主义传统的整合与超越。

共生是一种生态法则。一个成熟、正常的国家或地区,其体制必是有利于同时发挥“政府自组织力、社会自组织力、公民自组织力”三大自组织力。一个成熟、正常的世界,其机制必是有利于全球各区域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的共栖、共容、共生。

共生是一种最佳社会文化结构。人类社会从工商文明到生态文明社会组织结构的整体改变,是从谋求特权垄断的利益共同体,到建构俭约高尚的公民共生体。公民共生体,是生命共生体的社会展开形式。

共生是一把精神健康的密钥。当今世界最大的政治,是人的身心灵健康。 在全球生态运动中,基于共生法则(共生律)与共生智慧发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将进入人和自然界的共生、异质文化的共生,社会各界必将真正涉及和深入到族群(含官民)共生、宗教与科学的共生、东西南北中左右的共生、江湖庙堂农工商的共生,最后人必将通过反思现实中追逐权钱性陷入忙盲茫与内心坚守的信念情感理想之间的得失落差,而跟自己和解共生。

总之,不同领域、层次、方面、内容的共栖、共容、共生,将构成人类世界、地球宇宙自然联系最大愿景,形成一个全息共生场。

共生,有着更高的智慧要求,是在包含了经济增长、政治对抗、人性施恶在内的竞争、紧张和强权关系中建构起来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竞和关系,是一种价值的合众与联盟。

全人类联合起来,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共创一个共生世界!

猜你喜欢
共生文明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对不文明说“不”